近日,工信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天津市人民政府、河北省人民政府联合发布《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提出了京津冀各产业园区(基地)优先承接发展的产业方向。
《指南》明确,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产业一体化发展。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坚持产业转移与产业转型升级、创新能力提升相结合,与培育产业集群竞争力、适应资源环境承载力相结合,不断调整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构建“一个中心、五区五带五链、若干特色基地”(简称“1555N”)的产业发展格局。
“一个中心”是指打造一个科技创新中心。依托北京的科技和人才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
建设五区五带五链是以“五区”(北京中关村、天津滨海新区、唐山曹妃甸区、沧州沿海地区、张承(张家口、承德)地区)为突破建设重要引擎,以“五带”(京津走廊高新技术及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带、沿海临港产业带、沿京广线先进制造业产业带、沿京九线特色轻纺产业带、沿张承线绿色生态产业带)为支撑优化区域布局,以“五链”(汽车、新能源装备、智能终端、大数据和现代农业五大产业链)为特色形成区域优势。
发展若干(N 个)特色产业基地是指以点状经济作为带状经济的重要补充,依托现有特色和优势,积极发展特色产业集群;鼓励通过产学研用合作,强化集群的创新力;通过完善综合服务平台,夯实集群的凝聚力;通过兼并重组,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力;通过区域品牌建设,提升集群的竞争力;围绕节能环保、医药、家具、食品、皮革等行业,形成区域品牌,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行业技术创新中心、产品展示中心、信息集散中心。
为推进京津冀产业有序转移,四部门明确将完善相关支持政策。《指南》明确,产业政策要精准发力,严格执行京津冀三省市发布的产业负面清单,严禁超出本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项目落地建设。鼓励通过市场手段压减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为优势企业腾出资源和市场空间,支持京津冀地区企业跨省区兼并重组。推进财政和税收体制改革,建立产业转移项目投资共担和收益共享机制,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对接企业税收收入分享办法》,进一步简化纳税人跨省(市)迁移手续。在三地推行企业和人才资质互认、信息互通、数据共享改革,最大限度方便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指南》要求,京津冀各产业园区(基地)要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将承接新产业与淘汰落后产能、处置僵尸企业相结合,将谋求新发展与转型升级相结合,合理确定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做好园区发展规划并同步开展规划环境评价工作,引导相关产业向园区转移集聚,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产业空间布局。
据了解,去年我国出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其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有分析人士表示,《指南》是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一个细化。《指南》提出了京津冀产业转移的总体导向,明确了京津冀各产业园区(基地)优先承接发展的产业方向,同时,还将加强统筹谋划,这样将便于克服产业布局同质化,避免无序竞争。
专家表示,《指南》的出台,将全面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和承接,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产业机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
专家还指出,京津冀产业转移,不仅仅是单纯的产业转移,而是把产业转移和人口的迁徙、城镇化建设、生态保护这四方面协同在一起。如此,才能走向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