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中小企业河北网!
河北民营经济网
中国中小企业河北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工作动态

秦皇岛市认真贯彻落实“一法一条例”

发布时间:2008-07-10 来源:秦皇岛市中小企业局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供有力保证。2003年7月,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市中小企业局,实行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乡镇企业“三位一体 ”工作体制。同年11月,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主管领导为正副组长,28个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市民营经济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全市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中小企业局。各县区也相继成立了中小企业局和民营经济领导小组。2007年12月,市委、市政府组建了市工业经济运行局,同时挂市中小企业局牌子。有力的组织领导和有效的工作机制,使中小企业工作形成了统一领导、横向协作、上下贯通、齐抓共管的格局,为中小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广泛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氛围。始终把宣传“一法一条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充分利用会议培训、报纸电视、政务信息等 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开展了主题鲜明、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宣传活动。为了便于各级查询学习“一法一条例”,组织编纂印刷了“一法一条例”合订本1000册和《民营经济法律法规政策汇编》1000册,分发至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及部分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手中,并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法律法规知识问答活动,发放“一法一条例”知识问卷1000多份。为使“一法一条例”及相关政策、法规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在秦皇岛电视台举办《共创辉煌》“港城电力-家惠”杯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颁布实施五周年、庆祝《河北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颁布实施专题文艺晚会,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营造了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浓厚氛围。在宣传“一法一条例”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大了对发展民营经济和推进全民创业的宣传力度,开展了“全民创业、民营突破”宣传月活动,举办了县区和市直部门一把手谈民营突破系列论坛,在电台、电视台、秦皇岛日报推出了民营突破系列报道,利用广播电台“行风热线”和电视台“面对面”节目进行了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互动问答,召开了民营经济新闻发布会介绍民营经济发展情况、地位作用以及前景展望,为发展民营经济和推进全民创业造势、聚力。

    三、不断完善政策,加大扶持力度。2003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关于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的意见》和《关于推进全民创业的若干政策意见》等,将“一法一条例”的有关规定进一步明确化、具体化。同时,狠抓督导检查,使政策得到了较好地落实,极大地支持了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从2003年起,市政府设立了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2003、2004年分别安排了400万元,2005、2006年分别安排了570万元,2007年安排了550万元,今年又安排了800万元(其中全民创业专项资金200万元)。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累计获得了国家和省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总额300余万元。

    四、建设服务体系,强化服务功能。积极探索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推动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不断建设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一是信用担保体系。从2004年开始,市委、市政府把担保机构建设纳入全市工作重点,每年召开全市担保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并从2006年开始市财政每年安排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资金30万元。担保资本金总额每年都迈出一大步,到今年5月底全市各类担保公司现已发展到17家,注册资本金总额5.7亿元,逐步形成了覆盖市、县区的两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二是创业辅导体系。2004年创办了全市第一家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从2006年起市政府每年召开全市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现场会,并将创业辅导基地建设纳入县区考核之中。到今年5月底,全市已建创业辅导基地10家(省级2家,市级8家),还有5家创业辅导基地正在建设中,形成了每个县区至少有1家创业辅导基地的创业辅导体系。三是人才培训体系。按照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安排,实施了“银河培训工程”和“蓝色证书培训工程”,先后开展了名家讲坛、企业管理实务县区巡讲、百万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企业家走进课堂、新千年论坛等培训活动,年平均培训人数9万人次。目前,全市共有省级中小企业培训示范机构1个,市级中小企业培训示范基地4个,县区中小企业培训基地8个,远程教育培训基地达到12个,初步形成覆盖市、县区、企业三级的人才培训体系。四是信息网络体系。2004年6月建设开通了秦皇岛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网,并建设完善了8个县区中小企业网站,支持50多个企业建立了网站,组织了中小企业网上百日招聘、中小企业名优特新产品网上展示等活动,初步形成了以市级网站为龙头、县(区)网站为基础、重点企业网站为支撑的上下互通互动的中小企业信息网络体系。五是市场开拓体系。2004年在温州举办了秦皇岛—温州民营企业经济合作洽谈会,从2005年起,把新加坡中小企业大会定为我们每年单独组团固定参加的“走出去”活动。几年来先后组织参加了河北省(香港)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小企业产品博览会、河北经贸洽
谈会暨第5届5.18(廊坊)国际商务节、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等。六是政策保障体系。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市减轻企业负担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开展减轻企业负担专项治理大检查,纠正不合理执法行为,免除不符合规定收费,并在200家企业中聘任了企业减负监督员,实行“两证一票一卡”制度。

    五实施项目带动,壮大企业群体。在贯彻实施“一法一条例”的同时,集中力量抓了“四个一批”:一是抓民间资本启动催生一批。主要是通过广泛宣传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先进典型,发挥引导示范作用,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催生一批新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二是抓扩大招商引进一批。重点抓住民营经济起步较早地区已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开始寻求扩张的机遇,主动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吸引外地民营企业来秦投资,走借力发展的路子,已有一批外地民营企业纷纷落户我市。三是抓优势重点企业扶持壮大一批。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发展与提高并重,在抓总量扩张的同时,抓大、抓强、抓优,充分发挥资源、区位、规模、市场和传统产业优势,扶持培育了支柱产业,提高了区域经济的市场竞争力。连续五年开展了民营企业综合经济实力20强评选,并实行重点培植,政策倾斜,跟踪服务,重点调度。四是抓载体建设集聚一批。探索实施了“工业园区、产业集群、行业协会”三位一体发展模式,重点培育了10个产业集群和12个特色园区,初步形成了干红酿造、畜牧养殖、甘薯加工、缝纫机零件、粉丝、水产加工、玉米罐头、造纸、石材、汽车零部件、粮油食品等组成的集聚度高、特色鲜明的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

    六、科学运行监测,掌握发展状况。每年都对中小企业发展情况进行统筹规划,科学预测,制定发展目标。为确保目标顺利实现,将目标进行层层分解,层层签定目标责任书,使各级目标明确,责任到位。为抓好目标的监测落实,实施月例会、季通报等制度,对全市重点民营经济建设项目、中小企业发展目标完成情况以及全市中小企业运行动态等进行全程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运行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