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两数据呈现背离现象:CPI环比上涨0.3%,同比上涨1.6%;PPI环比下降0.7%,同比下降5.4%。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导报特约评论员徐逢贤分析称,7月份的CPI、PPI数据与预期中的数据相当,两数据背离说明了国内经济结构的变化。而PPI下降速度加快,预计国家将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CPI上涨加速,预计并不会马上降息降准。
数据背离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猪肉价格上涨是7月份CPI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环比看,7月份食品价格上涨0.7%,非食品价格上涨0.1%。在猪肉价格方面,由于前期猪肉价格较低,养殖户积极性不高,生猪存栏量减少,猪肉供应紧张,价格连续第三个月恢复性上涨,7月份环比上涨9.9%,影响CPI环比上涨约0.30个百分点。此外,暑期外出旅游人次增加,飞机票和旅游价格环比分别上涨11.5%和4.3%,合计影响CPI环比上涨约0.10个百分点。
从同比看,7月份CPI同比上涨1.6%,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7月份猪肉价格同比上涨16.7%,比上月扩大9.7个百分点,对CPI总指数的影响从上个月的0.20个百分点扩大到0.48个百分点。此外,挂号诊疗费、鲜菜、家庭服务、烟草和学前教育等价格同比涨幅较高,涨幅分别为12.2%、10.5%、7.7%、6.8%和5.6%。
与CPI同比上涨1.6%相对应的是,PPI却呈现出下降趋势,且下降趋势增强。
7月份,PPI环比下降0.7%,降幅比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同比下降5.4%,同比降幅比上月扩大0.6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国内外大宗商品价格下降是主要原因:从环比看,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价格环比由升转降,由6月上涨6.0%转为7月下降2.1%;石油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价格环比分别下降2.3%、3.0%和0.7%,比上月降幅分别扩大2.1、0.9和0.5个百分点。从同比看,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石油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煤炭开采和洗选出厂价格同比分别下降34.6%、21.0%、18.3%和15.1%,合计影响7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同比下降约3.3个百分点,占总降幅的61%左右。
将保持宽松货币政策
对于CPI、PPI的背离,徐逢贤对导报记者分析说,从表面上看两个数据的背离有偶然因素:PPI的下滑是由于国内外大宗商品价格的下挫,CPI的上升是由于猪肉价格的飙升。但从深层次看,两数据的背离也体现了国内经济结构的变化。
徐逢贤分析称,这两年,由于国内经济结构的变化,钢铁、煤化工等粗放型重工业呈现萎缩之势,这是国内PPI下滑的更深层次原因。而从CPI数据来看,除了猪肉价格的周期性波动之外,旅游、挂号诊疗费、家庭服务、学前教育等服务产业的产品价格上涨也是CPI数据上涨的重要原因,说明这些服务产品的供给处于紧缺状态。
对于7月份CPI、PPI数据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徐逢贤说,PPI数据大幅下落,说明工业品出厂价格回落态势加剧,制造业经营状况严峻;但CPI数据上升,让通缩压力有所减弱。因此,预计国家将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并不会马上降息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