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中小企业河北网!
河北民营经济网
中国中小企业河北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新闻

深化政银企合作 助力中小企业国际化

发布时间:2016-08-22 来源: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

    截至2015年末,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2000万家。在“十三五”时期,我国中小企业将在活跃经济、稳定社会,创业创新、吸纳就业等方面担当更重要的中坚力量。

  当前,“一带一路”、亚投行、国际产能合作等重大战略的实施,为我国中小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各国与我国加强中小企业合作的意愿明显增强,中小企业在国际合作中大有可为。

  但是,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仍然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其中,信息渠道不畅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就一直制约着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步伐。

  那么,该如何促进中小企业走好国际化道路呢?

  我国有关部门非常重视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近年来,工信部深化与有关国家和APEC、欧盟等在中小企业领域的双多边政策磋商机制,并鼓励各地中小企业主管部门、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与国外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商会建立合作机制,加强在促进政策、贸易投资、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合作,为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在6月28日,工信部印发的《“十三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就提出要开展中小企业国际化促进专项行动,支持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引进境外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增强发展能力。

  在8月1日,工信部印发了《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要推进各地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和中国银行各分支机构建立政银企合作机制,强化信息共享和政策协同,发挥中国银行“中小企业跨境撮合服务平台”的作用,创新金融支持方式,改善金融服务,促进中小企业融入全球市场,利用全球要素。

  专家认为,“走出去”与“引进来”,是我国中小企业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法宝”之一。

  信息不对称 如何打破?

  工信部中小企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信息不对称是制约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国内有对外合作需求的中小企业因为市场环境不熟识、交易对手不信任等原因,很难获得境外的信息;另一方面,境外对国内有合作需求的中小企业因为沟通渠道不畅通、政策不明确等原因,也很难找到匹配的对象。

  有分析人士表示,要想破解信息不对称这一问题,关键是要政府与银行各自发挥自身优势,形成工作合力。

  工信部中小企业局副局长马向晖表示,“十三五”期间,工信部将继续深化中小企业领域的双多边政府磋商机制,鼓励各地中小企业主管部门、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建立与境外重点投资贸易地区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商会的合作机制,扩大利益汇合点,加强在促进政策、贸易投资、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合作,探索更多更有效的互利共赢模式,为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中国银行有关负责人则表示,中国银行将发挥国际化、多元化的优势,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银行、商会等建立合作机制,为中小企业匹配对接国际资源提供信息。

  为加强信息共享,《行动计划》提出:

  一,各地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及时发布产业政策、产业规划、监管动态、发展趋势等信息和对外投资的产业导向、国别指导政策,提高指导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针对性、有效性。

  二,中国银行据此收集境外市场和交易对象信息,提供匹配对接服务,支持中小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采购等方面开展国际化合作。

  三,为方便中小企业了解相关信息、申请融资需求、提交跨境撮合意向,将搭建政银企对接信息平台,提供“产业信息、在线金融、跨境撮合”等服务。

  专家表示,政银企对接信息平台的搭建,将促进政府、银行及企业的共同参与,这将有助于政策与市场的信息及时传递给中小企业,其积极作用很明显。

  融资难、融资贵 如何缓解?

  除了信息不对称,融资难、融资贵则是中小企业国际化面临的第二大难题。

  中国银行有关负责人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主要原因在于技术和市场的错配。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具有先进的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和管理经验,但市场相对饱和;国内市场广阔,但中小企业的生产工艺水平、经营管理能力相对落后,有些还存在高污染、高能耗。

  为缓解这一难题,《行动计划》提出,根据企业的业务需求和发展阶段提供5种特色金融服务。

  一是中国银行针对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外向型产业集群、上下游产业链、商圈等开发批量贷款、授信保障等专属金融产品,支持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二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专项基金,或与中国银行探索联合成立投贷联动引导基金,开展投贷联动试点,引导跨国并购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支持国内中小企业与境外中小企业开展并购、合资、参股等合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专项资金,与中国银行合作,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跨境发展重点项目给予贷款贴息。

  三是中国银行制定差别化信贷政策,开展针对不同行业、不同投资贸易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企业融资服务,开发内保外贷以及应收账款、仓单、知识产权等质押融资产品。

  四是试点利用跨境人民币贷款支持中小企业融资,依托自贸区的政策优势,探索推进区内中小企业按规定从境外借用人民币资金,促进中小企业对外融资便利化。

  五是加强银担合作,通过建立完善再担保机制、风险补偿等多种方式加大对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担保业务支持力度。探索中小企业担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建立“政府十银行十担保十保险”多方参与、风险共担的融资模式。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设立信贷风险补偿资金,对提供中小企业“走出去”融资服务的银行、担保、保险等机构给予贷款风险补偿。

  有分析人士表示,从《行动计划》可以看出,政府与银行合力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政府尊重银行的市场化行为,不存在“拉郎配”。

  工信部中小企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有对外合作需求的中小企业可登录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www.sme.gov.cn),或直接访问国际产业合作与投资对接平台(boc.sme.gov.cn),填写《中银全球中小企业投资撮合服务平台企业信息表》,报名参加跨境撮合活动。经过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的审核,中国银行的筛选和初步对接后,可参加跨境撮合活动。

  据了解,中国银行根据中小企业跨境合作特征,设计了集搭建信息库、客户配对、网上“相亲”、对接面谈、现场考察、金融服务于一体的“六步走”跨境撮合服务流程。

  中国银行有关负责人强调,中国银行创新推出中小企业跨境投资撮合服务,不再是简单地给中小企业发放贷款,而是将国外优质的中小企业与国内中小企业嫁接,推动海内外中小企业互动交流,协助国内中小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有效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为中小企业扫清跨境经营面临的环境不熟、语言不通、政策不明、法律不清、融资不畅等障碍,降低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门槛和成本。

  专家指出,《行动计划》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重点是要解决中小企业国际化面临的两大难题,亮点在于“跨境撮合模式”,这将为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去”创造新的发展机遇。此外,其他国家的中小企业也将能借此机会加快进入中国市场,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

  有分析人士指出,中小企业国际化,除了借助政府、银行的“外力”,还需要修炼好“内功”。企业要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注意打造品牌竞争优势,“走出去”要主动融入当地竞争环境,要将本土化与国际化充分结合。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大伟认为,中小企业“走出去”应充分发挥自身细分市场的优势,把握市场需求,进入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领域,既可以做小项目,也可以与大企业联动做大项目;同时,利用自身灵活的优势,发展有增长潜力的项目,积极融入到全球市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