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企业和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中小企业作为创业创新的重要力量,却面临着融资难、融资成本高、海外安全利益难以保障等众多问题。
根据有关机构调查研究,我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9岁,而欧美企业平均生存年限是12.5年,日本企业平均寿命为30年。也就是说,我国大多数中小微企业在“出生”不久就面临着“死亡”。
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怎样的瓶颈,为何中小企业“走出去”步履维艰?
现状:中小企业特征散、乱、差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占所有注册企业数量的95% 以上,纳税比例超过60%,提供了80%的就业岗位,贡献专利技术与产品比例达到60%。
中小企业(SME)在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相较于国外的中小企业,中国的中小企业仍存在着散、乱、差的特点,大都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技术附加值不高的行业中,符合国际行业标准甚至领先国际的小而精的中小企业还比较少。
凤凰国际智库高级研究员、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国际部主任、凤凰国际智库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陈楠认为我国的中小企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由于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绝大多数的企业都为原料加工、劳动密集型的行。长期以来中小企业创新的意识不足,这一现象也成为长期发展的瓶颈。其次,由于中小企业没有足够的抵押物向银行贷款,因而也遇到了融资难的尴尬局面。尽管我国对于中小企业颁布了《中小企业促进法》等法规,但在整个企业的生产流程和上下流的过程中较为缺乏法律的保障。此外,由于金融、人力、社保等成本的加大,导致中小企业经营成本不断抬高。
中国银行总行中小企业部处长沈力则表示,其实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不光是中国,它也是个世界性的难题。
他举例说明,我们通常将做大企业的方法照搬来做中小企业,这当然很难行得通。咱们打个比喻的话,特别是以前,我们老是要用一个成人的标准来给小孩体检,那小孩的各项指标都不符合,所以通过这个体检表得出来就说这个小孩身体不好,所以我们不能贷款。但是从这几年开始,党中央、国务院都要求银行要积极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并为此做了不少的工作。他坦言,主要难点在于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上以及中小企业本身的运行不规范。
探因:中小企业“走出去”为何步履维艰
为什么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去”步履维艰,符合国际行业标准甚至领先国际的小而精的中小企业还比较少?
针对这一问题,来自中国银行总行中小部处长沈力回应,中国企业走出去困难的原因,最关键的是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难度大。金融生态环境一方面是要由政府来搭建,政府要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和诚信环境,这并非银行力所能及的。举例来说,德国和日本的金融生态环境都比较好,有利于银行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也保证中小企业资产的安全。
然而凤凰国际智库高级研究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国际合作主管陈小帅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打铁先得本身硬”,走出去和国际化需要各方面的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等。在新常态下,很多中国的企业在试图转型,倘若一个企业要走出去,一定要在国内先做得扎实,如果国内的情况不稳定,还要去国外搞投资或者合作,就会分散企业的力量,对企业在国内外的发展都不利。
长期研究国内中小企业发展状况的阿里巴巴研究院研究专家崔涵文指出,随着中国的发展,走出去的难题可以得到解决。现在是一个特别好的创业时代,新技术的发展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尤其是以互联网行业为代表,如云计算、3D打印、智能制作等技术。
建议:自我优化与出国门并行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投融资部主任王猛以佛山“去产能”的事例为例,佛山市以陶瓷行业闻名,同时陶瓷行业也是能耗大、污染严重的行业。广东省实施成功“换鸟”的政策,等于说是把一些落后的产能要消化掉,有一部分是去了周边的省市,如广西、江西一带,也给其他地区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来了今年的这样“五大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去成本、补短板”,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了这么多年,很多产品的产量已经在世界上居于第一位了,同时面临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中小企业在这样的困境下,应该选用怎样的方式调结构转型升级呢?又该以怎样的姿态走出国门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
凤凰国际智库高级研究员、留德学者杨佩昌认为,每个德国企业都一定有一个绝招,表现的特点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独,人独我特。相较于德国中小企业,中国的企业管理模式不能尽快适应国际市场,缺乏国际性人才,对中介服务体系的了解严重不足。
中国日本商会秘书长五十岚克也谈到日本中小企业发展的状况。日本的中小企业给日本的经济带来活力,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点,继承事业的人口问题,最近3年,日本中小企业每年几乎以十万家的速度在减少;第二点,伴随经营者的高龄化,他们的后继者越来越少。日本商会在税收方面,包括企业的收并购、企业的继承等问题进行了很多政策研究。
社科院研究所的副研究员赵刚教授指出,日本企业兴盛靠的是一种“匠人精神”。松下幸之助说过,“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专家,从事这个行业必须是专家”。在日本社会有一个比较突出的优点,即无论从事任何职业,无论是大学的教授还是泥水匠都是平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