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2015年5月5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北京市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北京成为全国首个、目前也是唯一一个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试点运行一年多来,针对试点方案试点确定的3年期141项试点任务取得阶段成效:实施118项,实施率达83%;完成916103项,完成率达65873%;形成一系列开放创新举措,有力促进了首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
今年1~10月,北京市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了81%,服务业新引进外资119.822.9亿美元,占该市实际外资的95%。其中六大重点开放领域新引进外资项目数占全市的77.26.9%,科学技术、互联网和信息、商务和旅游以及文化教育等服务领域引资分别增长57.163.8%、1.4倍、1.1倍和1.21倍。目前,服务业占北京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了81%,今年前三季度北京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快于全市经济增速0.6个百分点。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金融业等优势行业继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合计为55.7%。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11.2%,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10.9%,金融业增长9%。北京市率先构建了与经济新常态相适应的服务业发展格局。
催生新型业态
综合试点围绕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通过放宽市场准入,有力促进了国际高端要素在北京集聚,提升首都服务业整体供给水平。在科技服务领域,取消外商投资飞机维修项目中方控股的限制,国内首家外资控股的飞机维修合资公司签约落地。
在金融服务领域,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机构依法申请设立银行卡清算机构,国内第一家外资银行卡清算机构在京落地。
在旅游服务领域,在全国率先实行海外游客购物离境退税,备案退税商店427500家,退税商品销售额过亿元。
在文化服务领域,探索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参与对外专项出版业务试点,国内首家获得对外专项出版业务的混合所有制试点企业在京注册运营。
在健康医疗服务领域,全国首例大型公立医院与社会资本以特许经营合作办医的改革模式成功实施。
在互联网和信息服务领域,支持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国内首家出口产品全程质量可追溯的跨境电商平台企业在京诞生。
创新工作机制
北京市根据服务业涵盖领域广、行业差异大的特点,切实转变监管理念,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形成了一批与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相适应、具有可复制推广价值的体制机制创新案例。例如,构建协同互认管理机制。在国内首次推出境外投资备案网上“一口受理”和外资备案事项审批登记一体化改革,通过政府部门的联动,信息共享,结果互认,大大压缩了企业办事的脚底成本和商务成本;下放管理权限,成为全国首个所有地市级工商部门均取得外商投资企业登记管辖权的地区,方便企业就近办理业务。
创立无形资产融资机制。针对服务业企业轻资产、融资难问题,创立了版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融资租赁模式,完成了国内首笔以版权为标的物通过融资租赁获得融资的案例,目前已有近118家文创企业完成了以影视剧版权、专利权、音乐剧版权等为租赁物的融资,融资额累计达15.2亿元,创新了服务业企业融资途径。
建立“双积分”信用管理机制。建立北京市企业信用信息网,归集56个部门、450万户市场主体的7600多万条信息,实现企业信用信息统一归集、公示和应用。在此基础上,依托信用网建立“开放北京”信用监管系统,对全市域外资企业建立信用档案,采取良好信用积正分、不良信用积负分的双维积分方式。
探索“链式”监管机制。发挥全国创新中心优势,进一步鼓励创新,在全国首创“链式”监管机制,并率先应用于集成电路产业。将集成电路产业加工贸易的监管对象由原有的“生产企业”转变为“设计企业”,通关效率提高20%以上,实现了监管行政成本和企业商务成本双降低。
改革管理体制
针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特点,推出全国首家“一站式”特殊物品及生物材料进出口公共服务平台,医用特殊物品审批时间从两三个月缩短到3到5天,生物试剂平均通关时间从3.5天缩短到1.5天;推出全国首个科研免税设备共享平台,目前已有北大、清华等11单位56882台设备实现共享;设立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基金、外经贸引导基金、国内首个中欧电影基金、国内首个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基金和国内资金规模最大的知识产权运营基金等。
通过政府创新服务模式,搭建监管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带动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推动实现共治共享;加大金融保障力度。为便利服务业企业跨境融资,深化中关村外债宏观审慎政策试点,建立了“企业自律、上限管理”的外债借用管理模式。取消内资企业不能借入外债的限制,允许符合条件的中外资企业在净资产2倍范围内直接从境外借入低成本资金。目前已为64家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按照试点政策借入外债资金41.6亿美元,融资成本比境内贷款平均低200多个基点。
近期,北京市商务委针对中小外贸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推出了北京市中小企业出口金融服务平台——“政保贷”,在原有北京外经贸发展担保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将中信保和宁波银行引入平台,通过简化评估手续、优化审核流程、提高企业资信、提升贷款额度,帮助企业扩大出口。目前“政保贷”已为首家收益企业融资50万美元。
在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方面,北京市向公安部争取了支持北京创新发展20项出入境政策措施,建立了外籍人才引进“直通车”模式,外籍人才申办永久居留的时限由180个工作日缩短为50个工作日,营造了国内最优的外籍人才出入境政策环境。北京市还搭建跨境人才协同发展平台,积极开发外籍人才资源,逐步建成国际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探索区域协同
为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试点积极探索产业区域协同的服务业开放改革模式,为企业提供全产业链服务保障。一是推动产业区域联动。创立“研产分离、注册地监管”的异地许可与监管模式,推动形成医药研发服务在北京聚集、医药生产环节向津冀等周边地区布局的联动发展格局,目前北京市医药生产企业在河北沧州北京医药产业园已获得首张异地生产许可,北京签约入驻该产业园的企业已达42家。二是深化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京津冀区域内所有通关作业现场通过网络实现互联互通,三地企业可自由选择申报、纳税、放行地点,打破传统关区界限,节省企业通关成本,跨关区通关时间节省30%。三是促进区域协同开放。京津两地在国内率先实现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跨省互联互通。境外旅客在京津区域购买退税商品可自由选择离境口岸并享受退税,促进入境旅游消费政策与国际规则进一步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