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会议指出,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全面振兴的前景是广阔的,当前东北地区发展面临新的困难和问题,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归根结底还要靠全面深化改革。
会议明确了抓好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四大着力点: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一个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下大气力改变传统产品占大头、“原”字号“初”字号产品居多的单一产品结构;着力鼓励创新创业,把创新作为东北内生发展动力的主要生成点,激发调动全社会创新创业激情;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众所周知,东北作为曾经引领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和举足轻重的重工业基地,曾以独有的优势支撑和引领中国工业化进程,但如今却由于经济板块出现整体下滑成为全国四大板块中经济总体指标最低的区域,并被一系列不利因素裹挟其中,转型升级成为必然选择。
受外部经济环境影响,当前东北地区经济运行情况不容乐观。数据显示,去年前三季度,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经济增速分别为2.7%、6.3%、5.5%,全部居于全国后五位。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东北地区增速之所以出现一些回落,主要是因为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在中国经济进入新阶段以后出现了抗风险能力、抗市场冲击能力相对比较弱的问题。
与此同时,东北地区财政收支矛盾日趋尖锐,财力薄弱的市县财政运行困难。经梳理发现,黑龙江、辽宁超过七成重点行业税收负增长,黑龙江全省16个重点行业中,只有4个行业税收正增长,其余12个行业税收均负增长。辽宁省的情况更为悲观:去年前三季度,仅成品油等个别行业保持正增长,其他重点行业税收均持续负增长。需要指出的是,汽车制造业已经连续六个月税收负增长,房地产业已连续21个月税收负增长,而采矿业税收自2013年底以来基本为负增长。
在收入大幅下降、增收难度不断加大的同时,东北地区收支矛盾尖锐,财政运行困难、支出乏力。
早在2014年8月,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指出要在东北地区开展民营经济发展改革试点,创新扶持模式与政策,壮大一批民营企业集团,开展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示范,探索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有效途径。
有专家表示,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国家审议通过振兴东北的若干意见,表明东北地区振兴发展再次迎来了重要契机。
此次会议同时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和把握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努力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活力、内生动力和整体竞争力。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认为,从发展趋势看,东北老工业基地还蕴藏着巨大的活力,装备制造业在世界上也有很强的竞争力。“在今后相对较长的一个时期内,东北经济仍将处在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工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在东北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竞争力提升方面的作用仍将是第一位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则认为,东北经济下行除了行业冲击外,更深层次的还是体制问题。此番经济下行考验企业生存能力而非扩张能力,但东北国有企业这么多年没有很大改革,特别是大型国企改革,比起其他地区还是相对落后的,生存能力和转型升级能力比较差。
此外,有专家指出,虽然陷入短期困境,但未来东北仍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区域。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表示,东北经济有其特有的积极因素,人口密度低、土地资源相对充裕、劳动力素质和技术水平比较高、固定资产储备也比较多,这都是其发展的基础。这些年私营企业比重在上升,对经济形成新的推动力量,第三产业比重有所提高,第二产业转型升级也在向前推动,未来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全国统一市场的发育,东北将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