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的复苏无力,直接决定了全球矿业的继续趋冷。而为工业提供“粮食”的煤炭行业必然首当其冲。
事实正如此。近年来,随着国内煤炭行业产、运、销三量的齐降和煤炭价格的腰斩,以及煤炭盈利能力的减弱和煤款回收的困难,全社会包括许多业内人士对我国煤炭行业的前景普遍不看好,唱衰煤炭行业的声音也是不绝于耳。
而最近一段时间,一篇题为《煤炭行业丧钟已从西天响起》的文章更是在坊间广为流传,尤其是该文章作出了“煤炭行业已在西方欧美发达国家敲响了丧钟,整个行业消亡不是未来,而是正在进行时”的判断,更是把处于寒冬期的煤炭行业推向了冰冷的悬崖。
特殊国情决定了煤炭的支柱地位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煤炭是工业的粮食”,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煤炭工业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曾出现过几次大的起伏跌宕。最难忘的是上世纪90年代,全国煤炭行业哀鸿遍野,亏损严重,原国家煤炭工业部统管的94个重点矿务局几乎全军覆没。也就是在那时,全社会包括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煤炭工业是夕阳产业,国内需求最多也就10亿吨左右,没有再发展的必要了。许多被逼上梁山的煤炭企业提出了“坚持煤与非煤并重,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的新思路,收缩煤炭阵地,逐步向非煤产业转变,并涌现出了焦作矿务局、萍乡矿务局等比较成功的典型。
寒冬过后是阳春。进入2000年以后,煤炭工业开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逐渐复苏,并慢慢达到了最高值。但由于彼时过多唱衰煤炭工业,对煤炭的投资不够,煤炭需求开始出现严重缺口。尽管全国各地加快了煤矿基本建设,原煤产量由2002年的14.15亿吨增加到2007年的25.36亿吨,但依然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以至于连续几年出现了煤荒、电荒现象。在2008年南方冰冻雪灾期间,国家领导人还亲自到同煤集团下井调研,要求安全生产,多出煤炭,以保证南方电煤供应。
煤炭行业也就是在这一黄金十年期间,得到了高速发展,产能迅猛扩大。到2014年,我国煤炭产量更是到了峰值,高达38.7亿吨,接近世界煤炭总产量的一半。
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煤炭产量的大幅增加,必将导致产能过剩,供求失衡。而随着全球经济的下滑,煤炭行业的新一轮洗牌也拉开了序幕。而开头所提到的文章之所以作出整个煤炭工业正在消亡的判断,正是基于进入2015年以来,全球煤炭行业所发生的两件标志性事件。一是英国最后一口煤炭矿井宣布关闭,这个世界资本主义发源地,也是将煤炭大规模应用于工业生产的国家,正式进入淘汰煤炭能源时代。二是8月3日世界头号工业大国美国第二大煤炭企业宣布倒闭。
据相关资料显示,这两家煤矿都是因为煤炭价格严重下跌,企业亏损严重而不得不关闭或破产。但由此而得出整个煤炭行业正在消亡中的判断还为时尚早,也不符合各国国情。
就我国来说,与英美等西方国家相比,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与其他能源相比,煤炭依然是最低廉、最实惠、最安全的能源。众所周知,我国的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已分别超过60%和30%,尽管环保清洁却不一定经济安全,石油进口因地缘政治而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从俄罗斯通过西气东输管道进口天然气也面临诸多不确定原因。而我国煤炭丰富的这一优势,则可有效弥补贫油少气、处处受人制约、时时看人脸色的劣势,增强我国在国际能源资源上的话语权。
而且,我国煤炭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规模大,人员多。在煤炭工业尚未完成产业转型升级、新的能源还无法替代煤炭的当前,如果像西方国家那样把煤炭企业大量地关掉甚至淘汰煤炭行业,既无法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难以在近期内消化安排数百万名的煤矿工人。更何况我国的国有企业还承载着更多的社会职能和责任。东北地区的许多国有煤矿这两年来亏损严重,缺乏严重的“造血”功能,为什么不整体退出?其原因也在于此。
煤炭行业已吹响转型升级集结号
上述文章认为,煤炭工业之所以走到了今日之尽头,是工业发展之历史性必然。为了证明这一判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文章从全球整个工业化高潮已经过去,中国这个占据全球1/5人口大国工业化高潮完成,全球经济增长已经开始转型,石油价格回归压制煤炭需求空间,煤炭使用环保压力太大,人类获取新能源的途径已经多方向突飞猛进,人类节能高效的进步速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证。
平心而论,文章在这些方面分析得很透彻,说得也不无道理,但却犯了以偏概全、一叶障目的通病,只看到了全球和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对煤炭行业的挑战,却没有看到对煤炭行业所带来的机遇,更没有意识到煤炭行业通过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后,其主要产品已不再是简单的火力发电燃料,而是一个能生产多种产品的原料。
我们不妨先从“全球整个工业化高潮已经过去、中国这个占据全球1/5人口大国工业化高潮完成”这一说法谈起。现实情况是,中国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还远远没有完成,尚正处于加速建设阶段。按照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我国在过去30多年的高速发展当中,工业化和城镇化二者速度不匹配,创造需求的城镇化,大大落后于创造供给的工业化发展速度。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化率只是35%略高一点,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最低水平的78%和一般水平的90%,具有很大的增长空间。2014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在提到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时强调:“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这也充分说明了在今后一段时期,加快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仍然是重中之重。
不能不说的,就全球范围来看,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或城镇化建设才刚刚起步,非洲、中亚等一些国家工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急需通过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来发展经济,改善国民生活,而这必然将会带动对能源资源包括煤炭的需求。
至于“全球经济增长已经开始转型”、“石油价格回归压制煤炭需求空间”的提法虽然正确,但对煤炭行业到底能带来多少不利影响还有待观察,不可能会把整个煤炭行业“一棍子打死”。虽然如文章所述“最近一年来个别月度和季度,中国用电量破天荒地下降,而GDP继续高速增长”,但实际上中国当前的GDP并不是高速增长,而最多是中低速增长,且不说数字有多少水分。即便是现在所谓的中低速增长,在地方上表现的却是发展压力增大。前些时,中央组织相关部门到有关省市调研,其中最常见的一个词就是“普遍感觉到经济下行压力大”。所以,国家当前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稳增长。毫无疑问,中国经济虽然强调转型,也不会放弃一定的增长速度。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经济在升级版的打造中,会有所改善和提升,对能源资源包括煤炭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
而石油价格压制煤炭需求空间也不是长久的。众所周知,当前的石油价格下跌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更多的是受地缘政治的影响,是不可能长期下去的。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石油资源的日趋匮乏,石油价格迟早还要上升。为什么许多业内人士认为当前是中国储备石油的最佳机会,其原因也就在于此。而一旦石油价格回升,煤炭市场也就自然随之好转。
关于“煤炭使用环保压力太大”一说也是实情。不可否认的是,当今中国及全球治理污染的最主要目标,就是减少燃烧煤炭所产生的污染。但是也不能忘了,随着煤炭开采技术和利用技术的进步,煤炭的清洁化利用已成为现实。现在,国内的大中型煤矿都十分着重原煤的洗选,火力发电也都安装了脱硫除硝准备和尾气治理设施,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和控制了煤炭燃烧带来的污染。更重要的是,现在煤炭的利用方式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由过去单纯的燃料变成了可生产多种产品的原料。当前,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已经成熟,煤炭直接液化、气化技术已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果在发展煤化工过程中能加强环保,煤炭还是大有用武之地的。“把煤炭变成清洁能源是煤炭工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现在,我国许多地方对煤炭已经基本实现了清洁开采、清洁储存、清洁运输和清洁利用。”相关业内人士表示,许多煤炭企业以绿色矿山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煤炭的绿色开采和清洁利用,尤其是采用矸石充填法开采工艺,实现了“采煤不见煤、出矸不见矸”。同时,通过特高压电网,西电东输,改运煤为输电,消灭了煤炭运输环节的污染。
而“人类获取新能源的途径已经多方向突飞猛进”说得也是事实,但却过分夸大了这些新能源的地位。就目前乃至今后相当一段时期来看,不论是核电、燃气及重油、太阳能、风能,或是水能、生物能源等,都无法取代煤炭的地位。而且,就发电价格而言,煤炭发电还是具有相当强的竞争优势。为什么国家能源局这几年一直在强调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煤炭的发电量,其原因也就在于煤炭发电“一支独大”,短期内很难改变这一现实。
在“人类节能高效的进步速度”方面,文章分析得也并不是毫无道理,但只看到了因节能进步而造成的对能源需求的降低,却没有看到随着经济发展而带来的对能源需求的增加。中国的邻国印度,近几年来因电力供应不足屡屡发生大面积停电事件。就国内而言,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民用电需求旺盛,过去只有在中产阶层或宾馆酒店里才使用的空调、暖气炉、电冰箱等电器设备,现在正逐步走向平常百姓家。“虽然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增长较快,但目前人均能源消费水平还比较低,仅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3。”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所长冯安生在接受中国矿业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在GDP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人均能源消费水平却比较低,也就意味着人民的生活质量水平还不高。随着国家对民生的改善和重视,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来能源消费还将大幅增长。”
煤炭主导地位短期难以动摇
事实上,不仅在中国,即便是全球范围内,煤炭的地位也并不是轻易能动摇的。根据国际能源署(IEA)2015年初发布的中期煤炭市场报告,全球煤炭需求量增速将会继续放缓,但到2019年将会超过90亿吨。其中,中国的煤炭需求量将占到总需求量的半数左右,亚太地区将成为推动煤炭需求增长的主要引擎。
国际能源署预测,一直到2019年,全球煤炭需求量将以年均2.1%的速度增长。2013年,国际能源署曾预测,未来5年全球煤炭需求量将保持年均2.3%的增速,而2010年~2013年全球煤炭需求量的实际年均增速为3.3%。
国际能源署还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消费和进口国。近年来,中国已经开始推动能源供应的多样化,并降低能源消费的强度。但是在正常的经济形势下,中国的煤炭消费量在未来5年内还不会达到峰值。
毋庸置疑的是,我国未来能源消费的增长离不开煤炭的有力支撑。据相关部门预测,2020年、2030年煤炭仍将占我国能源需求总量的60%和50%左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相关人士也预测,到2020年,我国清洁能源发电量将达2.6万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32%。到2030年,全国清洁能源发电量将达5万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42%。到2050年,全国清洁能源发电量将达8.1万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比重为58%。“从世界范围看,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仍将是能源供应的主体。就中国来说,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能源需求还会不断上升,但因风能、核能、水能等再生清洁能源增加有限,煤炭等一次性能源的消费主导地位不会动摇。所以,必须坚持节约优先原则,加强对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其综合利用水平和效率。”冯安生表示。
持相同观点的并非少数。2013年11月24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梁嘉琨在《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研究报告》发布会暨煤炭产业未来之路研讨会上指出,煤炭是中国的主体能源和重要的工业原料,初步研究预测,到2020年全国煤炭消费量将达到48亿吨左右。目前,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仍在60%以上,煤炭工业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2014年6月5日举行的中国国际煤化工发展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神华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玉卓认为,未来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中仍将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煤炭利用必须走清洁高效转化之路,“四大转变”是其中的关键,分质转化则是最佳途径。
还有一点也不能不提,那就是煤炭跟石油、天然气一样都是不可再生的一次性能源,只能越采越少。而其他金属矿产包括铁、铝、铜等,则可以多次回收利用,在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达到一定阶段后,对这些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必将随着城市矿产的兴起而出现拐点。而煤炭的需求量则不容易出现拐点,且会随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以及煤炭资源的稀缺而有所增长。
自信也是生产力。毫无疑问,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无力、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下,中国对能源需求的降低直接导致了煤炭行业的不景气,但这并不意味着煤炭行业就已经穷途末路走到了尽头。相反,如果中国煤炭行业抓住机遇,变压力为动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快转型升级,打造中国煤炭经济升级版,肯定会柳暗花明又一村,迎来新一轮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