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通报2015年建材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文章称,2015年,建材工业面对产能严重过剩、市场需求不旺、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认真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努力克服各种困难,行业经济运行趋于下行但总体企稳。
数据显示,2015年,建材工业产品产量有升有降。产能严重过剩的水泥、平板玻璃产量分别为23.5亿吨、7.4亿重量箱,同比分别下降4.9%、8.6%,水泥产量是25年来的首次负增长。低耗能低排放的加工产品产量保持正增长,如:商品混凝土16.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1%,钢化玻璃4.6亿平方米,同比增长7.5%。
经济效益明显下滑。规模以上建材企业实现利润4492亿元,同比降低6.9%。其中,水泥行业利润330亿元,同比下降58%,平板玻璃行业利润12亿元,同比下降12.4%。尽管建材行业中玻璃纤维、隔热材料、卫生陶瓷等行业利润保持较快增长,其中玻璃纤维行业增速高达18%,但仍难填补水泥行业巨大的下降空间。
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2015年建材工业经济运行之所以能够“降中有升”、“稳中有好”,主要得益于:一是化解过剩产能成效初显。水泥和平板玻璃行业投资增速持续下降,在各子行业中,水泥退居第五位,全年不足1000亿元,平板玻璃位居第十三,有效减缓了效益下滑。二是技术进步明显加快。脱硫、脱硝、除尘等在业内加速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垃圾和产业废弃物发展势头良好,智能制造、两化融合加快进行,带动行业运营成本下降。三是新兴产业发展提速。精细陶瓷、闪烁晶体、耐高压复合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日趋成熟,水泥制品、轻质建材、隔热隔音、技术玻璃等新兴产业持续保持10%以上快速增长。
文章指出,当前,影响建材行业经济平稳运行的主要问题有三点:(一)产能过剩矛盾依然突出。以水泥为例,尽管产能增长势头得到明显遏制,但2015年仍有陆续建成的产能释放。产能严重过剩引发市场恶性竞争,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企业经济效益大幅下滑,行业亏损面快速增加。(二)传统产业需求下降。2016年开年,随着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房地产投资占比继续降低,传统建材行业消费需求不容乐观,与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水泥、砖瓦、砌块等消费都在下降。(三)市场竞争秩序失范。一些企业为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通过技术改造采用清洁能源并配套上马脱硝、除尘等环保设施,加大了生产成本。而部分企业并未完善环保设施,导致不公平竞争。此外还有无证生产和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市场。
为此,文章明确,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建材工业必须抓住新机遇,适应新常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一)大力推进水泥平板玻璃行业“去产能”,遏制下滑势头。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有关部署,遏制水泥、平板玻璃行业产能盲目扩张。严格执行能耗限额、污染物排放等强制性标准,倒逼竞争乏力产能退出。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在北方采暖地区采暖季继续全面推进水泥熟料错峰生产。
(二)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加快大宗产品升级换代。落实《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推进建材生产绿色化、建材消费便利化、建材产品高端化、建材建筑一体化。加快搭建公共服务平台,规范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发布绿色建材标识产品。大力发展特种水泥、高端玻璃、新型陶瓷、生物质建材、轻质高强墙材等。
(三)加快推进供给侧改革,着力“补短板”。坚持需求牵引和创新驱动相结合,强化新产品和短缺产品供给。重点发展玻璃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液晶玻璃基板、精细陶瓷等新材料。推进萤石、石墨、高岭土等非金属矿精深加工,大力发展功能性矿物材料。
(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千方百计“降成本”。开展陶瓷生产线脱硝脱硫除尘综合改造。针对建材行业中量大面广、重复操作、危险度高的工段,推进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替代。支持城市周边水泥企业开展协同处置技术改造。发挥建材装备优势,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支持企业“走出去”。
(五)加强经济运行监测,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发挥行业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贴近企业、服务行业的优势,密切监测行业运行,及时发现并着力化解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保护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建材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有分析称,面对现状,我国建材行业须高度重视建材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快培育形成建材行业依据市场新需求为导向的新供给,激发新动力,促进新发展,从而推动建材行业实现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