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玉田县:助企纾困“336工作法”

发布时间:2022-07-15
  唐山市玉田县按照“万名干部下基层、万名干部联企业”工作要求,围绕全县54个重点项目、171家重点企业(包括规上工业企业151家、外贸企业37家、科技型企业69家),建立完善县级领导、责任单位和具体责任人三级包联制度,印发惠企政策、包联方式“两张明白纸”,制定包联企业、解决问题、督导检查“三本台账”,重点抓好“六包”工作,即包惠企政策落实、包项目问题解决、包企业发展谋划、包上级资金争取、包重点项目争列、包疫情防控落实,全力帮助企业纾困解难,激发市场主体创业创新活力,形成行之有效的“336工作法”:
  一、全包联、畅渠道,实现纾困更“快”
  坚持把企业家当“自家人”,把企业事当“自家事”,构建起全领域、全流程、全方位、全链条的包联服务体系,形成了“上下联动包项目、齐抓共管促发展”的工作格局。通过“河北省政企直通信息服务平台”及县政企服务热线、微信群、座谈会议、入企调研、调查问卷等多种渠道,多角度、全方位了解项目进展及企业诉求,畅通企业信息反馈渠道,确保企业发展状况及时掌握、困难问题及时解决。截至目前,县级领导累计开展现场调研78次,协调调度52次,组织召开重点企业(项目)座谈会6次、政银企对接会5次,共收集问题939项,有效办结655项,跑出了助企纾困、促进发展的“加速度”。
  二、盯重点、破难点,实现纾困更“准”
  针对企业用工难问题,充分利用“玉田人才”“玉田就业”“玉田人社”等微信公众号,积极开展线上招聘活动10场,为113家企业发布招聘信息4271条,累计招聘2400余人;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初步筛查符合条件的参保单位2455家、参保职工30368人,测算返还资金1292.9万元,受益率达72.89%。针对人才技术保障难问题,组织开展云视频对接交流活动12场次,指导4家企业在高校、科研院所专家的支持下,申报了省级研发平台,为唐山万士和电子、沣田宝科技、唐山集强农业等25家企业解决技术人才引进、科技成果转化等问题。针对资金周转难问题,协调全县16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研发推出适合企业发展的20余种信贷产品,累计为1962企业授信,发放贷款185亿元;推动企业在唐山金融服务平台上线605家,成交金额25.35亿元。针对外贸出口难问题,积极帮助海泰科技、国芯晶源、致泰钢纤维等30余家出口企业协调解决出口集港问题,有效保障总货值约1500万美元的出口订单顺利集港;指导国芯晶源、汇源食品、海泰新能、致泰钢纤维等4家企业完成跨境电商独立站建设,预计全年可实现线上订单4500万美元。针对市场拓展难问题,抢抓“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创建机遇,对各乡镇产业基础、县域主要市场等情况进行细致摸排,制定商业升级、项目培训、农产品上行与物流体系建设等工作方案,完善“配套服务优、物流成本低”的玉田农村商贸流通和电商服务体系。
  三、广宣传、强落实,实现纾困更“好”
  认真宣传落实省市惠企政策,配套出台了县级“四上企业培育”“二次创业”“隐形冠军”“科技十条”等一系列惠企暖企政策,编制《玉田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本通》,全面指导企业用足用好各级扶持政策,激发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围绕重点发展的“4+2+3”现代产业体系,截至目前共争取上级资金5772万元(其中上级补助资金3843万元,县级补助资金1929万元)。全力推进“六税两费”退库工作纵深发展,已累计为3991家企业退税3.05亿元。对受疫情影响较重的物流运输、农产品生产加工等行业以及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有效对接银行机构16家,达成贷款意向1.5亿元。全力保障企业物流通道循环畅通,累计核发电子通行证5411张,切实满足企业运输需求。
  四、提效率、促升级,实现纾困更“优”
  坚持助企纾困工作与优化营商环境、市场主体培育等日常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推动、同落实。一是在手续办理、政策争取上跟进服务。县政务服务大厅开启双休日“不打烊”服务窗口,实行“即来即办”,并开通疫情审批绿色通道,采取“特事特办、容缺受理、批后补办”的工作措施,全程为企业提供贴心服务。截至目前,累计受理各类行政许可事项1833件,办结1746件,办结率达95.3%。二是在项目审批、要素保障上大开绿灯。加快推动“拿地即开工”审批改革,有效破解项目土地等瓶颈制约,整合优化联合审批流程,最大限度缩短审批时限。截至目前,该县共有27个项目完成“拿地即开工”审批程序办理。三是在跨界转投、进军新兴产业上主动指导。积极开展全市百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攻坚行动,年内持续滚动实施国芯晶源晶体振荡器产业化、东亚重工物料输送滚筒产业化等战新项目10个,拟申报晶玉科技半导体材料精密加工设备研发及产业化、斯腾光电探测器芯片红外金属化窗片镀膜产业化等5个战兴产业发展专项项目,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实现快速发展。四是在逆势发展、提档升级上全力保障。全力开展企业培育孵化工作,积极为企业搭建发展平台,提升发展空间。截至目前,共谋划“二次创业”项目25个,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项目32个;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家、限上贸易企业2家;累计申报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家,3家列入工信部第三批重点支持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累计申报高新技术企业36家,新申报的6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省级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