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全省工业稳增长促转型工作会议 > 往年回顾 > 经验交流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23日 来源:沧州市人民政府 字体: 大 中 小 浏览次数:
适应新常态 抢抓新机遇
努力推进项目建设实现新跨跃
沧州市人民政府
(2015年4月23日)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将项目建设作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把加快发展的引爆点聚焦到项目上,把结构调整的攻坚战落实到项目上,狠抓项目建设不放松,推动沧州科学发展,绿色崛起。
一、坚持“有中生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重点支持引导企业加强对现有生产设备、工艺条件的改造提升,做大做强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机械制造等主导产业,壮大工业存量,推进转型升级。一是按照“油头化身”的发展思路,加快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重点抓好炼油升级改造、已内酰胺、TDI等骨干项目建设;二是按照“上规模、上水平、上装备和高端、高压、高附加值”的发展思路,抓好管道装备行业转型升级;三是按照“发展整机、壮大配套、培育龙头、推进聚集”的发展思路,培育提升铸造加工、数控机床、汽车配件、包装机械、汽车改装等特色产业。2014年,全市共实施亿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224个,完成投资457.5亿元。其中,总投资101亿元的华北石化千万吨炼油项目全面开工建设,2016年将实现中交;总投资150亿元的中海油中捷石化安全环保与清洁燃料升级项目今年年底即可竣工投产;总投资150亿元的旭阳化工40万吨已内酰胺项目一期10万吨环已酮已经投产,二期10万吨已内酰胺项目土建已经完成,开始设备安装;总投资40亿元的东光化工150万吨尿素二期技改项目正式投产。沧州大化TDI产能达到15万吨,成为世界第四大TDI生产企业;管道装备业高压特种管件达到67%以上。渤海重工理化检测中心成为国内同行业唯一获得国家质监总局颁发CMA资质证书的企业。全年新增规上企业270家,列全省第一,其中213家企业通过技改由规下升为规上。
二、坚持“无中生有”,促进新兴产业大发展
紧紧抓住沿海地区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引进和建设一批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支撑和省市重点项目,做大工业增量,增强发展后劲。2014年,全市共有在建工业项目1954个,完成投资1889.7亿元,增长13%,其中亿元以上在建项目552个,总投资3577.4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346.2亿元。总投资1200亿元的海兴核电项目已经取得国家发改委开展前期工作的许可,2016年将全面开工建设;总投资1200亿元的核燃料产业园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投资400亿元的一期工程今年开工;总投资120亿元的北京现代第四工厂项目落户沧州,今年4月2日开工建设;北京首期10家医药企业落户渤海新区,中国一重年产300万吨高端冷轧板、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国际机器人孵化及生产项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太阳能光热产业基地等项目建成或开工建设。
三、坚持服务至上,为项目建设加温助力
一是创新管理机制。实行领导分级分包责任制。实行“4+2”观摩考评机制,每个季度观摩当年新开工项目,年终观摩竣工项目,由参加观摩人员实名打分,当场亮相,后三名上台表态。出台了《加强重点项目推进管理的意见》、《重点项目建设年度考核奖惩办法》,对市级以上重点项目推进情况全面考核,考核结果纳入班子和干部综合考评体系。二是简化审批程序。实行审批一条龙服务,实施备案当日、核准2天的限时办结制,对重大项目实施全程代办制,推行并联审批工作机制。三是降低准入门槛。围绕激活壮大市场主体,出台了《进一步支持全民创业的十条措施》、《改革企业登记制度的实施办法》,推出投资主体零限制、注册资本零首付、登记服务零收费等“六个零”工商登记制度。四是抓好要素保障。市土地指标60%用于省、市重点项目建设。出台《沧州市扶持企业上市奖励办法》,定期组织银企对接,为重点项目提供资金保障。
一季度,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关于工业和信息化、支持小微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的文件精神,落实各项措施,全市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实现首季“开门红”,规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38.5亿元,同比增长7.1%,增速居全省第一位;完成工业投资216.1亿元,同比增长30.4%,其中技改投资122.9亿元,同比增长34.4%;民营经济完成营业收入2179.5亿元,实现增加值608.2亿元,上缴税金78.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89%、10.37%和17.69%。
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不断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为全省工业创新发展、稳步增长做出新的贡献。
打印本页 我要纠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