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网站! 今天是:

石家庄市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23日     来源:石家庄市工信局     字体:      浏览次数:

分享到

2014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
   
  面对国际国内异常复杂的经济环境和全国、全省工业生产整体回落的严峻形势,我市工业和民营经济在消化了刚性化解过剩产能、压煤减排调控趋紧等不利因素之后,整体运行态势缓中趋稳。
  一、工业生产稳定增长,质量效益较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851.3亿元,同比增长8.1%;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660.2亿元,增速为11%;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8.2%,高于全省3个百分点。亏损企业118家,亏损面5.3%,好于全省7.5个百分点。单位电量创增加值6.51元/千瓦时,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7.9%。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97家,超额完成省、市任务目标。
  二、工业投资和技改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市完成工业投资1979.5亿元,同比增长23.1%;工业技改投资完成1432.9亿元,同比增长21%;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为72.4%。全市工业在建项目2222个,其中工业技改项目1787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454个,工业技改项目282个。
  三、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全市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3155亿元,同比增长8.5%以上;上缴税金470亿元,同比增长14.7%。
  四、紧扣当前形势任务要求,积极出台政策措施。围绕推进工业转型升级这一重点任务,起草并以市政府办公厅文件下发《石家庄市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按照省民营经济“一会一文件”的要求,起草并以市委市政府文件下发《关于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这两个文件的出台,为我市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和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五、深入开展对标行动,引领工业转型升级。一是把推进工业企业节能减排降耗作为全年工作的重点。组织了3期重点能耗行业节能减排降耗对标培训班。制定下发了《石家庄市重点能耗行业节能减排降耗对标实施方案》。二是有9家企业被评为省级第二批对标示范企业。目前,全市省级对标示范企业达到26家,市级对标示范企业达到86家,新创建行业标杆指标209项,行业“第一”或“唯一”98项。三是建立了对标专家库。确定了18名专家入选我市首批工业企业对标行动专家库专家。全年安排对标支持资金1450万元,支持企业44家。
  六、服务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推动工业结构调整。一是积极引导技改项目入库。年内滚动实施技改项目共206项,总投资546亿元。二是积极争列省项目计划。133个项目列入省千项技改项目计划,总投资318.67亿元。49个项目列入省级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项目,获资金支持13157万元。三是建立了重点企业的跟踪服务工作机制。对“双11”、“三个一百”的企业进行重点关注跟踪。四是工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2014年,全市规上工业六大高耗能行业完成增加值654亿元,占全市的35.33%,低于去年0.92个百分点;同比增速为3.1%,低于去年7.6个百分点。装备制造行业完成增加值313.67亿元,占全市的16.94%,高出去年0.79个百分点;同比增速为15.2%,高于去年2.5个百分点。
  七、服务中小微企业,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一是开展了扶助中小微企业行动。4个项目入选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服务体系和融资环境项目;8个项目获得省级中小微型企业扶持资金项目补助。二是积极推动中小企业公共和技术服务平台建设。4家单位荣获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称号;培育省级中小企业技术服务平台5家。三是积极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资金难题。全市获得行政许可的181家融资性担保机构,新增担保金额295.3亿元。指导组建了我省首家民营融资性担保机构联盟,目前成员17家,注册资本31.63亿元。
  八、以促进信息消费为着力点,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一是着力促进两化深度融合。新增省级两化融合重点企业19家,新增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3家,重点(示范)企业累计达到73家。6家企业成为工信部首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二是扎实推进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工作。起草了《石家庄市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工作方案(2014-2015)》。三是积极协调北斗卫星导航应用示范相关工作。起草了《石家庄市关于加快推进卫星导航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大力推动平安校园和老人关爱项目的示范应用。四是积极落实“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积极组织创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城市群)工作,使我市成为全省唯一申报和入选的2014年度“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城市群)。五是持续推进国家三网融合二批试点工作。截至目前,IPTV网络电视用户数11.7万户,双向互动电视用户数1万户,广电互联网用户数3000余户。
  九、聚力绿色崛起,在降低大气污染上用实招、使长劲。一是扎实做好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全部完成省淘汰办下达我市的两批共43家企业和市本级24家企业的落后产能工作。二是强力推进水泥行业过剩产能退出。我市于2013年末和2014年初,先后两次启动水泥企业集中拆除行动,共拆除平山、鹿泉境内西柏坡高速两侧水泥企业35家,压减水泥过剩产能1850万吨,提前三年超额完成“压减水泥过剩产能1500万吨”的目标任务。三是全力抓好大气应急预警响应工作,全年完成应急预警响应8次,圆满完成APEC会议期间空气质量保障工作。
   
  2015年工作谋划
   
  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坚持依法行政,推动创新发展,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努力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与推进结构调整的平衡。围绕着工业转型升级、跨越赶超,实现绿色崛起的目标,继续活跃企业对标行动,强力推进工业对标行动和技术创新,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着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工业和民营经济活力。
  工作目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利润均增长9%左右;新增规上企业160家;技改投资总量保持全省第一;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9%,上缴税金增长11%。
  重点工作:
    一、保增长。通过强化工业运行的协调服务、分析和企业减负工作,力促年度工业生产实现更好水平。一是认真细致做好运行监测分析。逐月做好月度生产和效益运行分析,结合全国、全省经济发展变化趋势,在熟悉掌握我市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运行情况的基础上,对全市工业增长进行基本定位,分析影响工业指标的主要增降因素,挖掘工业运行中存在的主要亮点和薄弱点,针对当前的大气污染治理对工业的影响进行重点关注。加强工信部经济运行网络建设,力争将我市参与问卷调查的企业数量增加到450家左右,提升工业运行监测水平。二是努力强化运行调度服务,力促工业提质增效。紧贴县域工业即期运行特点,积极抓好协调服务和运行督导。面对保障年度工业发展目标和落实大气污染防治相关措施的双重任务和压力,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力促年度工业生产实现更好水平。三是努力减轻企业负担。公开公示涉企收费清单,积极推行涉企收费清单式管理。加大减负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不断完善全市企业减负联系网络,畅通监督举报途径。依据《河北省企业权益保护规定》和《石家庄市企业负担监督管理办法》,围绕企业反映大、反映多的问题,有计划的组织开展各类专项检查和问题督办,切实为企业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二、促发展。通过努力抓好企业技术创新和改造项目建设,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大力推进工业企业科技创新。积极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推动产学研结合,加强创业辅导基地、工业设计中心和质量品牌提升工程。开展共性技术攻关活动。进一步研究支持专业设计企业和广告设计、民俗工作室等创意类小微企业发展措施。新增技术创新性示范企业和工业设计中心20家,开发省级新产品、新技术100项。二是努力推动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建设,以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化技术改造为载体,继续滚动实施重点技改项目200项以上。所有改造项目都必须实现或优于新的环保排放要求。节能减煤减排的项目优先安排。引导企业实施工业绿色发展专项行动,落实工信部工业能效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制定相关发展规划和产业指导目录,抓好产业转移合作示范园区建设。三是继续积极争取国家、省专项资金支持,落实好市级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确保资金使用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创新管理机制,探索利用产业投资基金等手段,加大技术改造专项资金规模,重点支持强基工程、节能减排绿色改造、两化融合项目,提高投资效率。加强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支持项目的跟踪管理、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确保资金使用效益。四是继续对“三个一百”企业、“双11”企业及市重点企业做好跟踪服务,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扎实推进新增企业入统,及时将省下达到我市的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区,并逐月对各县(市)区培育新增入统企业工作进行督导。努力使工业项目和新增规上企业成为我市工业的两个增长新引擎。
  三、强管理。通过深化拓展对标行动,继续保持对标工作全省领先。一是以医药产业为突破口,建立初级对标服务平台,并逐步拓展功能,实现科学对标、在线对标、实时对标。二是组织对标专家库专家对中小企业提供免费对标咨询,为提升企业管理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供决策参考和技术支持。三是为企业搭建交流观摩平台,进一步推动能效对标、创新对标等活动的深入开展,争创省级以上标杆指标200项。四是积极开展管理创新性示范企业培育。加快推进我市企业管理创新步伐,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力争培育省级管理创新示范企业5家。
  四、调结构。通过打破路径依赖,创新发展模式,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移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全力打造工业发展新优势。一是做强新兴产业。按照高端引领、集约发展、政策聚焦的思路,做大做强生物医药、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使之逐步发展成为我市未来推动工业增长的主导产业。重点做好欣意电缆、旭新光电、中电科导航等骨干企业项目建设的协调服务。二是改造传统产业。通过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新技术应用和生产工业技术改造来提高化工、纺织服装、建材、冶金等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同时突出抓好节能减排降耗,降低生产成本,大力发展深加工和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重点抓好冀中能源煤制天然气、河北民海化工20万吨/年环己酮装置等重大技改项目。三是强力推进淘汰落后产能。明确工作目标、具体企业、完成期限,开展淘汰落后产能攻坚行动,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同时继续抓好水泥行业过剩产能化解相关工作和产能过剩行业产能置换工作,帮扶企业转型发展。
  五、扶民营。通过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服务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一是积极落实国家、省、市各项扶持中小企业政策,将相关条款落实到有关部门,用足用好各项政策。二是提高公共服务平台服务水平。加强中小企业综合窗口、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扩大公共服务平台覆盖面。加强对小微企业劳动用工的指导与服务,拓宽企业用工渠道,开展面向小微型企业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三是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培育新的增长点,壮大龙头企业,继续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战略,促进各类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向行业龙头企业集聚,支持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为大企业大集团协作配套。四是加强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的日常监管,促进担保机构的健康发展。设立由市政府出资的融资性担保机构,提供低费率担保、再担保服务。鼓励、协调各县(市、区)政府出资控股、参股至少一家融资性担保机构。开展银企担对接活动,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引导担保机构增强资本实力,提升为中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服务水平,增加融资性担保机构的注册资本金总量至280亿元。
  六、增智慧。通过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信息消费。一是抓好两化深度融合。加强典型培育和示范经验推广和两化融合项目支持政策的宣传,完善两化深度融合服务支撑体系,着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制定实施《石家庄市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5-2018年)》。力促南车石家庄车辆有限公司、河北冀凯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等6家工信部首批贯标试点全部达标,新增省级两化融合重点企业10家。推动大中型企业实行首席信息主管(CIO)制度。二是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加强顶层设计,高起点制定《石家庄市智慧城市建设方案(2015-2020年)》。积极探索PPP模式,快速提升全市智慧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推进石家庄市智慧城市云中心建设和服务体系的建设,实施一批全市重点工程。三是全面推进“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实现城市光纤宽带全覆盖,持续扩大4G覆盖范围和深度。全面优化提升城域网、骨干网支撑能力。持续推进三网融合。力争到2015年末,实现全市城市社区光纤网络全覆盖,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100%,固定宽带用户分别达到210.3万户,3G/4G用户达到674.5万户。数字电视用户数达到200万户,IPTV业务超过35万户。四是积极推进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工作。研究出台促进信息消费的八条措施,重点发展物联网、云存储及云计算、软件产业。加大信息消费相关龙头企业招商力度,推动语音服务、信息内容服务以及软件应用服务龙头企业落户我市。积极推进卫星导航应用示范城市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搭建优势行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在全市推广网络电子发票。加强部门协作,构建安全有序的信息消费环境。五是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对财政资金支持的电子信息项目的跟踪服务。谋划、筛选一批附加值高、产业前景好的电子信息项目。培育壮大卫星导航、电力电子、电子仪器和专用设备、集成电路等新的增长点,做大做强通信、半导体照明、电子材料等产业,积极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
  七、抓重点。通过重点企业、重点行业的重点项目和重点工作,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是落实市委市政府招商引智的工作要求,积极为我市企业招商引资、贸易成交和技术合作搭建平台,凡是欲来我市嫁接改造企业的高端人才,全程服务与企业对接,确保人才落地,技术落地,企业跨越升级。二是重点抓好水泥产业产能置换、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有关工作。三是重点抓好钢铁、化工行业节能减排和产业链延伸工作。四是启动县域产业集群品牌打造工程,培育县域工业提质增效的新支撑。五是加快新能源汽车生产龙头企业的培育壮大和重大装备项目服务工作。重点支持石家庄中博汽车有限公司、南车石家庄车辆有限公司、河北微风、河北新宇宙电动车有限公司等新能源汽车重点项目建设,并积极支持企业尽快获得国家新能源汽车产品公告资质;重点做好格力石家庄产业园(三期)、石家庄通用航空产业基地(二期)、欣意电缆(二期)、安瑞科搬迁改造(二期)、南车石家庄产业园、石煤机矿山工程机械制造研发中心(二期)等项目的服务工作,对企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尽最大努力给予协调解决,帮助企业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努力做到谋划项目早开工,在建项目早投产。六是强力推进我市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依托54所、13所、石飞、河北太行、华柴等龙头企业,积极引导民营企业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推动我市军民融合产业快速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本页 我要纠错 关闭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