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网站! 今天是:

廊坊市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23日     来源:廊坊市工信局     字体:      浏览次数:

分享到

2014年度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705.5亿元,同比增长8.1%,居全省第3位。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0家,超额完成省下达152家的任务目标。
  二、工业技改成效突显。共实施技术改造项目604项,其中纳入市重点138项,列入省千项技改78项。1-12月份,全市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881.1亿元,同比增长19.3%,居全省第6位,其中,完成技改投资572.9亿元,同比增长29%,居全省第1位。
  三、民营经济增势强劲。全市民营经济单位达到19.5万个,其中新增注册民营企业2350家,民营企业累计达到2.8万家,实现增加值1350亿元,同比增长8%。在全省前三季度设区市民营经济发展情况通报中,我市综合位次排名第三,年底考评有望继续挤入全省前三。
  四、节能减排不断深化。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9.43%,超额完成省下达5%的任务目标。
  五、淘汰落后及化解过剩产能任务全面完成。全市淘汰落后及化解过剩产能任务涉及水泥和矿粉企业25家,产能1607万吨;平板玻璃企业2家,产能330万重量箱;造纸企业1家,产能1.5万吨。截至目前,全市已超额完成2014年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目标任务,其中超额完成水泥行业淘汰和化解任务140万吨。
   
  2014年度重点工作
   
  一、技改支持模式在全省创新。2014年市级预算安排工业技改专项资金5000万元。在支持模式上,拿出了1000万元通过惯用的贷款贴息方式与省技改资金配套使用,其余4000万元,创新性采用了委托贷款的支持模式,主要通过与建设银行廊坊分行、廊坊银行以及联合担保公司、国兴担保公司三方金融机构合作,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既化解了融资风险。又实现了专项资金的滚动保值,放大了融资支持倍数。目前,通过贷款贴息支持技改项目29个,下拨资金773万元;通过委托贷款支持技改项目12个,下拨资金4200万元。
  二、新能源产业发展推广步伐加快。针对县域产业特点,提出加快发展电动车产业的思路。通过组织召开全市电动车产业发展研讨会,深入南三县调研,摸清了电动车整车及零部件企业底数,考察借鉴无锡等地区的经验,认真谋划全市电动车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南三县中国北方最大电动三轮、四轮车生产基地优势,打造新型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为了用好省新能源专项资金,起草了《关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资金补助的实施意见》初稿。
  三、产需对接工作取得重要进展。2014年,圆满完成5.18经贸洽谈会新兴产业专题组展工作,达成购销意向金额1950余万元;先后组织企业参加2014年中国西部制博会、哈尔滨原材料博览会、上海工博会、深圳高交会、中国(廊坊)首届环保节暨节能环保产品展等5次全国性展会;承办了环渤海汽车后市场服务节、中国·河北军民融合国防工业协同创新成果展洽会。积极组织和帮助工业企业上市,目前已经协助廊坊市融达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三河福海特种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和河北松乐测绘仪器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成功上市,融资750万元。
  四、运行监测调度不断强化细化。建立了工业经济主要指标会商机制,健全了工业企业网上直报平台功能,进一步完善了工业运行监测手段,提升了预警、预测、预控水平,增强了运行调节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施了目标管理承诺制,由各县(市、区)长、廊坊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向市政府主要领导呈交了《2014年工业经济目标管理承诺书》,明确了任务,强化了责任;建立了月通报、月调度、季督导工作机制,截至目前下发了9次通报,召开了7次工业运行调度会,开展了2次专项督导,进行了3次专题调研,促进了工业指标平稳增长;实行了运行分析“四个一”工程,每月编印经济月报1期,向市领导呈报工业运行分析1篇,每月初向省厅报送预测分析1篇,每月末向省厅报送发展形势分析1篇,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融资担保行业监管逐步规范。制定了《廊坊市融资性担保机构规范自律记分制度》,建立了融资性担保行业管理联动机制,开辟了融资性担保机构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合作新途径,保证了全市融资担保行业规范、高效、健康运行。截止目前,全市融资性担保机构65家,注册资本54亿元,累计担保金额170亿元。
   
  2015年工作初步谋划
   
  总体工作思路:全市工业和民营经济工作将以“绿色、高端、率先、和谐“发展为主线,力争“六大目标”,实施“五大工程”,抓好“四大措施”,推动全市工业和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力争六大目标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力争达到8%,高于全省平均发展速度,争列全省中上游。
  ——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150家以上,推进规模以上工业实力和档次提升。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26亿元,同比增长18%以上,增速力争位居全省前列。
  ——工业技改投资完成620亿元,同比增长15%,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60%以上。
  ——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速达到8.5%以上,民营经济发展继续保持在全省的领先位置。
  ——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5%以上,力争超额完成省下达指标。
  二、实施五大工程
  1、产业集群档次提升工程。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园区平台,以汽车零部件、保温建材、木材加工、家具制造、食品加工等特色产业为重点,通过技术提升、工艺改造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提升质量、加速聚集,力争打造一批百亿元、千亿元特色产业集群。一是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产品研发中心、产品检测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二是加快科技成果引进和吸收,针对产业特点,积极引进和吸收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实现产业的上档升级。三是加快产业的优胜劣汰。坚决淘汰和化解低端、过剩产能。推进整个产业兼并重组、优化整合。
  2、工业企业上市培育工程。按照“县县有上市企业”的思路,瞄准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支持指导优质工业企业挂牌上市。主要是依托上海股权交易托管中心廊坊企业挂牌孵化基地,按照企业生产规模、发展行业、企业现状等情况对全市企业进行分类培育,指导企业上市,同时,在已经出台的鼓励企业到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规定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全市工业企业资本市场挂牌政策,减轻企业上市成本,激发企业上市热情。力争2015年培育上市工业企业20家。
  3、工业发展基金引导工程。积极争取国家、省工业促进扶持资金和工业技改资金,以市级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为基础,整合各县(市、区)技改专项资金,引导和撬动更多的社会和金融资本,建立全市工业发展基金,采取委托贷款、股权投资等方式,投向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加速全市工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一是重点支持金属冶炼及压延、装备制造、建筑建材、食品加工等传统行业改造提升;二是围绕省实施的“四大工程”,加大对工业强基、公共服务平台、节能减排、两化深度融合项目的支持力度;三是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推进,加大对京企转移项目的支持力度。2015年争取市财政预算工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增加到1亿元。
  4、工业技术引进对接工程。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中国·河北军民融合国防工业协同创新成果展洽会成果,积极推进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等20所院校的合作对接。重点是落实好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河北大学、燕山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8所院校签定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进在科技合作与研发创新等方面的对接。积极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利用5.18经贸洽谈会、环渤海汽车后市场服务节和中国·廊坊节能环保产业展览会、中国·河北军民融合国防工业协同创新成果展洽会,搭建对接平台,促进产销合作。同时推介企业“走出去”,利用中国西部制博会、哈尔滨原材料博览会、上海工博会、深圳高交会等各种大型专业展会,组织企业参加展销,引进域外先进技术。
  5、民营企业集中服务工程。在全市民营企业中筛选成长潜力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强的实体工业企业100家进行重点帮扶服务。其中,市级重点服务40家,县级重点服务60家。利用6个月的时间,深入分包企业,与企业负责人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企业发展情况,为企业协调解决实际困难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服务企业发展壮大。活动结束时,召开专题汇报会,总结工作经验,提出进一步支持鼓励和扶持全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具体政策建议。
  三、实施四大措施
  1、全力保目标促增长。继续实行月通报、月调度、季督导工作机制,完善工业经济主要指标会商机制,进一步提升预警、预测、预控水平。同时,全力做好新建项目的跟踪扶持,狠抓规下企业进档升级,加快培育规上企业,确保全市工业经济各项主要指标完成全年任务。
  2、力促民营经济快发展。一是落实扶持政策。进一步激活市场主体,推进全民创业,安排好各县(市、区)、廊坊开发区50亩创业辅导基地用地指标,着力提升现有19个创业辅导基地的档次和水平,增强吸纳小微企业能力。认真落实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市级安排2000万元,各县(市、区)、廊坊开发区各安排500万元。二是完善公共服务。推进市县两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后续建设和功能完善,年内实现3个县级平台与省平台的互联互通,继续开展“订单式”培训,做好金融服务、法律维权、事务代理、信息服务、创业辅导、人才培养、企业管理、技术咨询、市场开拓等全方位服务。
  3、促进两化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全市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一方面设立两化融合项目专项资金,支持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改善信息化服务环境,加大对信息化综合集成创新、产品信息化和服务型制造、面向产业服务与行业管理的信息化服务等方面的建设力度;另一方面建立常态化两化融合人员培训机制,聘请专家每年分期、分批、分层面地开展县(市、区)重点行业企业信息化巡回培训,组织参加或举办企业信息化高峰论坛等活动。
  4、创优企业发展环境。一是健全帮扶机制。巩固扩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继续实施局领导班子分包县(市、区)、分包企业制度,每月到县(市、区)调研1次,帮助协调解决实际困难。二是减轻企业负担。充分发挥减负办的协调监督作用,推动建立涉企收费清单制度。进一步提高涉企收费政策的透明度,对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设立的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实施政府定价或指导价的经营服务性收费,实行目录清单管理,向全市企业公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本页 我要纠错 关闭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