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全省工业稳增长促转型工作会议 > 往年回顾 > 发展报告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23日 来源:唐山市工信局 字体: 大 中 小 浏览次数:
2014年重点工作进展情况
全市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积极应对市场需求不足、大气污染防治、化解过剩产能以及特有产业结构对经济运行的不利影响,牢固树立转型升级的信心和决心,全力推进工业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效。
一、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运行。建立了包括钢铁产品价格、原材料价格、电力指标等运行数据在内的运行监测体系,加大工业预测预警分析力度。强化协调调度,对全市工业经济领域重点工作、重点指标进行细化分解,坚持每月一调度、每月一通报,7次组织召开全市工业运行座谈会和调度会,与企业家一同为我市经济运行把脉问诊,确保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平稳运行。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052亿元,同比增长4.6%,其中,五大主导产业完成增加值2091亿元,同比增长3.5%,重点鼓励支持的装备制造业增长11.3%。预计2014年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4323亿元,同比增长5.2%。
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持续深化。加强项目谋划,进一步充实完善了技术改造项目库,组织下发了《重点产业技术改造投资导向目录》,帮助企业准确把握技改投资方向,引导企业加大工业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力度。2014年我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63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技改投资完成1295亿元,同比增长14.2%。以实施省千项技改和市百项重点技改项目为重点,建立重点项目领导、分包联系制度,加强项目的跟踪服务。2014年全市共谋划实施投资千万元以上技改项目555项,已完工投产项目110项,年新增销售收入261.3亿元,新增利税31.9亿元。实施技术创新项目118项,总投资36.91亿元。今年全市共有唐钢高强度汽车板等76个项目列入2014年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计划,总投资233亿元,其中30项获得省技改专项资金8504万元,29项市重点技改项目落实市级专项资金2300万元。
三、产业链条延伸显现亮点。组织起草并以市委市政府文件正式下发《关于鼓励发展钢铁深加工产业的实施意见》,《关于加速工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意见》,为加快推动耗钢产业项目、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政策保障,大力推动产业链延伸项目建设。2014年全市共谋划实施亿元以上钢铁深加工项目107项,项目总投资683.5亿元,累计完成投资320.8亿元,全市钢铁深加工产业消耗本地钢材1680万吨,占我市全年粗钢产量20.1%,同比提高了5.6个百分点。全年累计实施焦化延伸产业链项目16项,总投资14亿元,形成了聚甲醛、己二酸、甲醇汽油、LNG深加工产品。
四、市场主体活力不断增强。积极搭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信用担保、创业辅导、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新建创业辅导基地3个,累计达到54家,吸引入驻企业2880家。加大政策、资金、要素倾斜力度,把有限资源向优势企业聚集,扶持行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全市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达128家,超50亿元的达21家,超100亿元的达11家,超500亿元的达1家。加强产业集群规划和引导,大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截至2014年,我市产业集群达到35个,完成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32%。积极推动落实相关政策落实,完善了企业申报入统协调机制,畅通规下转规上企业入统机制,推动“个转企”、“小转规”递进发展,2014年我市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97家,另有19家已上报国家统计局待批,新增中小微企业8100家,均超额完成全年既定目标任务。
五、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组织制定淘汰和化解产能计划,加强工作督导,今年以来共淘汰落后焦化产能190万吨、水泥607.7万吨(含熟料57.7万吨)、造纸10.2万吨、印染1200平米,圆满完成中央和省达目标任务,争取落实中央和省级财政奖励资金2054.2万元。围绕推广能量梯级利用、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技术,共谋划实施重点资源能源节能项目50项,总投资35.68亿元。在统钢铁企业TRT发电等二次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257.8兆瓦,发电量120亿千瓦时。以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城市综合试点建设为载体,加强项目谋划建设,累计实施电力需求侧项目20个,总投资7.78亿元,节约电量10亿千瓦时,兑现奖励资金4234.39万元。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加强钢铁、焦化、水泥等重点行业准入管理,19家钢铁企业获得了工信部第三批公告。严格落实差别电价政策,截止11月底累计执行差别电量9.08亿千瓦时,征收差别电费9076万元。2014年我市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达到9.17%,超省达目标3.97个百分点。
六、信息化应用水平稳步提升。截至2014年底累计谋划两化深度融合项目111项,总投资87.8亿元,组织认定市级两化融合重点和示范企业41家。扎实推进“智慧唐山”建设,加快完善顶层设计,牢固树立精品意识,认真谋划“智慧唐山”第二批重点示范项目,目前已有智慧医疗、智能交通等64个项目,投资超过54亿元。组织申报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我市荣获“2014年中国智慧城市领军城市奖”。三是开展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工作。组织制定了我市《2014年度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工作实施方案》,谋划了覆盖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提升等6个方面的21个支撑项目,为全面推动信息消费试点工作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极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和电子商务发展,初步形成了玉田县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软件应用生产集聚区,建成各类经营性网站3800余家,培育特色网站和电子商务平台近30家,有力支持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2015年工作安排
总体思路:坚持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的总要求,牢牢把握环渤海加速崛起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两个大势,以加速工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根本任务,坚持以项目为载体,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强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提升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打造靓丽繁华宜居和谐的综合性沿海城市提供强劲支撑。
工作目标:初步预计明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5%,民营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6%,技术改造投资增速8%。
重点工作:
一、着力推进结构调整。一是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现有新兴产业壮大一批,加强对外开放引进一批,依托传统产业创新一批”的思路,着力推进动车城、焊接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加速发展,重点推动鼎弘新型环保制板年产4000万平米防水卷材及4万吨防水涂料等10个项目建设,加快打造后发优势。积极推进陶瓷产业和文化创意相结合,促进陶瓷产业振兴发展。二是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以唐钢高强度汽车板技术改造项目、首钢京唐高端食品包装用钢生产线、上汽唐山曹妃甸绿色能源汽车项目、中陶高档卫生瓷及配件二期工程—年产100万件高档卫生瓷生产线建设项目、中浩4万吨/年聚甲醛项目等龙头骨干企业项目为重点,加快我市钢铁、装备制造、建材、化工等优势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延伸产业链,加快转型发展步伐。三是加快发展消费品工业。重点打造路北陶瓷创意产业园区、芦台自行车、散热器钢木家具等园区等一批轻工特色区域经济,实现规模化生产。加快培育形成一批集采购、商品展示、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于一体,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轻工专业市场。四是大力推进兼并重组。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自愿”原则,积极引进具有资金、管理、人才等优势的战略投资者参与我市钢铁企业整合重组,重点推进天津物产集团与我市迁安鑫达、荣信、松汀等民营钢铁企业的实质性整合,力争兼并重组工作6月底前取得突破性进展。支持钢铁企业参与矿山、焦化和废钢加工配送企业的整合,充分利用废钢、矿石和焦炭等资源,提高资源保障能力。整合发展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产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五是大力推进产品换档升级。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健全自主创新体系,大力开发生产优质机械用钢、高强度汽车用钢、高强抗震螺纹钢筋等专用钢和特殊钢,满足下游产业对钢材品种品质的需求。同时,按照“延伸钢铁产业链,提升钢铁产品价值链”的思路,大力发展钢铁深加工产业,突出抓好100项亿元以上钢铁深加工项目,全市消耗本地钢材量占到25%左右,尽快将我市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耗钢产业基地。
二、着力抓好项目建设。牢牢把握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总要求,以高端、智能、绿色为导向。以“十百千”工程和“三个一百”企业为重点,坚持对标找差距、技改上水平,继续推进省千项和市百项技改项目,大力实施钢铁精品化、装备拓展升级、新型建材绿色高端、焦化等技改11个专项和工业强基、两化深度融合、公共服务提升、节能减排四大工程,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支持,力争工业投资和技改投资增速均在12%以上。一是强化项目管理。按照“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思路,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带动能力强、立市兴县的大项目、好项目,增强项目建设后劲,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全年谋划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500项。二是加强项目建设。既要坚持发挥现有企业的基础作用,也要发挥已完工项目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要进一步充实完善项目库和工业投资分析体系,加强对项目的动态管理、动态监测,指导企业完善项目方案,协调解决矛盾问题,开辟项目建设绿色通道,促进项目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强化跟踪服务。提前谋划、部署项目申报工作,完善市县两级跟踪服务机制,帮助企业尽快完善备案、环评、规划、土地等相关手续,积极向省厅汇报和跑办,积极争取国家、省级专项资金支持,激发企业技术改造的积极性,力促项目按时开工、按期投入运行,促进工业经济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发展。
三、着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坚持以培育市场主体为中心,完善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全面激发市场活力,积极适应新一轮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一是进一步加强政策落实。深入落实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围绕中小微企业创业难、融资难等重点,专项开展政策落实情况督导检查,着力拓宽创业领域,降低创业门槛。以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为目标,以过剩产能行业企业为重点,加快搭建二次创业平台,逐企业帮助谋划转型思路,推进我市传统产业资本向产业链高端、战略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文化教育和公共设施等领域加速转移。二是切实完善公共服务。切实以企业发展和园区壮大的需求为导向,加快推动我市信用担保、创业辅导、技术创新、人才培训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搭建技术支持、人才对接、银企对接平台,为企业和园区转型发展提供服务,力争年内新建创业辅导基地5个,吸纳入住小微企业累计达到3000家以上,新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2家,县(市)区新增国有担保公司2家,全市担保机构注册资本达到60亿元以上。三是加快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加强对投达产企业的协调调度和分类指导,完善规下转规上企业入统机制,加大指导力度。以兼并重组为抓手鼓励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整合重组,加快培育一批行业巨人,加快构建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局面。
四、着力推进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坚持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体系为目标,深入推进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各项工作,力促工业经济绿色发展。一是促进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积极支持高新区低碳产业园区建设,鼓励冀东水泥开展生态企业设计,开展高风险污染物削减行动,重点推进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水平。严格落实差别价格制度,逼迫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及早退出市场。二是加大节能“四新”推广力度。重点推进国家鼓励的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应用,积极推广节能机电设备,做好高效锅炉产业化工作,继续推进能源管理中心和电力需求侧项目建设,完善工业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三是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重点推动北部县区铁尾矿综合利用工作,开展废钢加工、废轮胎综合利用等行业准入,加快推进“以旧换再”,构建煤矸石、粉煤灰、水渣、钢渣等工业“三废”综合利用产业链,切实推进全市资源综合利用工作。
五、着力推进全市信息化加快发展。以我市列入全国两化融合试验区、信息消费试点城市为契机,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全面提升我市信息化水平。一是加快促进两化深度融合。依据国家工信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加快推进示范项目、示范企业建设,突出抓好面向行业、产业集群、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全年争取有3—4家企业入选省级以上两化融合示范企业,2—3个平台入围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平台;组织认定10—15家市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30家以上市级两化融合重点企业,助力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二是加快引导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围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智能信息产品、培育新型信息消费示范项目、整合政府公共服务平台、拓展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引导信息消费体验等开展试点示范,扩大信息消费服务的覆盖面,促进转型发展。三是加快推进“智慧唐山”建设。加强顶层设计,谋划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智慧唐山”建设的指导意见》、《唐山市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完善《“智慧唐山”行动方案(2015-2017)》,组建“智慧唐山”运营管理中心,加强与国内顶层IT企业和服务商的沟通与对接,吸引更多的优势资源支撑“智慧唐山”建设。四是加快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光伏产业和电子元器件项目建设,鼓励支持云计算、大数据、软件信息服务等产业发展,重点推进汉能薄膜太阳能发电、奥立国际集团的电子生产基地等一批亿元以上项目建设,加强与广东商业联合会、国内知名企业等的联系,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快速崛起。
六、着力促进全市工业经济平稳运行。着力促进全市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5%。一是加强监测分析。进一步完善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监测体系,积极推进重点企业直报制度,重点加强对用电量、货运量等经济先行指标的监测分析,提高预测预警的时效性,指导企业有效规避风险。二是强化挥既有企业的支撑作用。建立销售收入百强企业台账,加强对企业的分类指导和重点帮扶,及时破解企业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重点加强银企对接、产销衔接服务平台建设,科学合理调配要素,帮助有市场、有潜力的企业扩大生产。三是推进经济增长点建设。按照在“建项目抓投产、投产项目抓达效”的思路,建立市县两级跟踪服务机制,主动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力促项目按时开工、按期投入运行。继续加强规上企业培育力度,协调完善规下转规上企业入统机制,不断做大做强市场主体规模。四是加强运行调度。按照年初目标计划,加强重点指标、重点任务调度,确保“首季开门红”、“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加强各部门衔接沟通,定期对重点经济指标进行调度,及时发现、分析、破解工业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五是加强行业监管。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抓好钢铁、铸造、水泥、玻璃等重点行业的准入申报,加强对未准入企业的监督管理;依法规范冶金矿山企业生产经营行为,促进绿色安全健康发展;加强民爆行业安全生产监管,指导企业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做好应急预案演练,推动我市民爆行业安全有序发展。
打印本页 我要纠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