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省两化融合总体情况
一、全省两化融合整体水平快速提升。赛迪发布的《2014年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以下简称《赛迪两化融合评估》)显示,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总指数为66.14,比上年增长4.19点;我省两化融合发展总指数为67.05,比上年增长5.55点,增速位列全国第八,其中基础环境指数增长最快,增长了12.65点,增速位列全国第三,这反映出我省在落实“宽带中国”、信息消费等国家政策方面成效显著。
二、重点行业典型企业两化融合应用进一步深化。《赛迪两化融合评估》显示,在我省重点行业典型企业中,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执行系统(MES)、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供应链管理(SCM)、采购电子商务、销售电子商务、数控装备等信息化系统的使用率,分别达到73%、36%、45%、44.5%、31%、25.5%、71.14%,反映两化融合应用成效的应用效益指数增长5.62点,高于全国增速,排名向前晋升一位。
三、试点示范和重点项目作用进一步增强。一是培育认定了15家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10个省级两化融合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14家省级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试点企业。邢台、廊坊、沧州、衡水等市以示范企业为载体,多次举办现场推广和对标培训会。二是全省7个大宗交易平台初具规模,60多个县域特色电商平台、100多家单品电商平台和7个省级电子商务园区投入运营,安平“融贷通赢”、河北航证“月赢通”等一批互联网金融平台快速发展,石家庄先后被授予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三是印发了《2014年河北省百家两化融合重点企业目标任务及责任分工》,确定了109家省级两化融合重点企业和100项两化融合重点推进项目。其中,50个两化融合项目和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列入省千项技改计划,34个项目获得省技改资金支持2032万元,东旭光电获得国家智能制造专项资金支持6000万元。在项目组织和管理方面唐山市走在了全省前列,累计谋划实施两化融合项目111项,投资总额达87.8亿元,实际完成投资59.8亿元。
四、两化融合推进从宏观推动向细分行业聚焦。针对企业面临的两化融合人才缺乏、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低、信息化建设成效不明显等问题,探索面向细分行业的提升路径。围绕钢铁和装备两个优势行业,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成功案例和优秀解决方案,并在行业企业进行推广应用。分别于8月和9月,组织召开了钢铁、装备企业两化融合现场观摩会暨两化融合解决方案推广培训会。邀请台湾中钢、徐工集团等国内两化融合一流企业介绍典型经验,组织上海宝信、北京自动化研究所等企业宣讲两化融合优秀解决方案,现场观摩前进钢铁、河北冀凯实际应用效果。会后,仅辛集市就组织7个企业到冀凯集团进行方案对接。石家庄、唐山、衡水等市,积极组织河北冀凯、冀东水泥、衡水板业等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的信息化部门与当地工业企业进行两化融合服务对接,成效明显。
五、两化融合基础保障取得新突破。一是成立了主管省长任组长的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作领导小组,以文件印发了《2014年河北省两化融合重点工作安排及责任分工》(冀信工融[2014]1号)。石家庄、承德、唐山、廊坊等4个市也专门成立了两化深度融合领导小组。二是积极推进两化融合贯标工作,24个企业和2个服务机构被工信部列为首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和服务机构,数量在全国并列第五,同时加强贯标组织和督导,试点工作进展顺利。三是承担企业两化融合整体性评估国家试点任务,对钢铁、石化、建材、装备、食品、纺织、医药等7个优势行业1531家企业进行了评估,编制了整体性评估总报告和7个行业分报告。目前,58%处于起步阶段、25%处于单项覆盖阶段、11%处于集成提升阶段、6%处于创新突破阶段,总体处于单项覆盖阶段。四是宣传培训形式多样、效果良好。首次与优秀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合作,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成功举办了“2014年河北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论坛”。唐山市“两化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企业转型升级中的应用高级研修班”纳入省人社厅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并获得资金支持。承德专门面向各县工信局开展两化融合业务培训。全省通过各种活动,共培训企业人员约2000人次。
2015年全省两化融合工作思路、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工作思路:贯彻落实工信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和我省《关于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意见》(办字[2012]59号),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智能制造和综合集成应用为主攻方向,以项目建设和试点示范为载体,切实做好十三五规划编制、管理体系贯标、发展水平评估、支撑体系建设等基础保障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和督导落实,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向深度融合发展,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发展目标:到2015年底,主要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72%,全省两化融合指数达到71。
主要任务:
一、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和综合集成应用。一是围绕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重点抓好流程制造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工程,在钢铁、装备、建材、石化、食品、医药等行业,组织京唐钢铁、长城汽车、石家庄四药等20家两化融合重点企业开展智能工厂、智能车间试点示范,争列国家智能工厂试点示范。二是以企业信息化综合集成应用为导向,继续培育100家两化融合重点企业、15家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和10个省级两化融合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以钢铁、装备行业为重点,选择前进钢铁、秦冶重工等企业开展全流程全业务两化融合整体性解决方案推广试点,探索在信息化条件下迅速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路子。三是围绕新一轮的企业技术改造,加强引导和项目谋划,重点支持制造设备智能升级、产品智能化、工业控制系统国产化、工业电子商务应用、生产运营信息综合集成、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等两化融合项目,涉及信息技术应用的技改项目占比得到明显提高。
二、协调推动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建设。一是继续抓好石家庄、秦皇岛、唐山、邯郸永年四个首批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和保定白沟新城第二批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建设,指导各试点地区制定2015年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谋划和实施一批影响大、效果好、带动作用明显的信息消费试点项目。二是总结推广石家庄国家三网融合试点经验,协助相关企业申报双向进入业务许可,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进三网融合业务。三是跟踪国家信息消费统计指标体系研究和实施安排,适时推进我省信息消费统计和监测工作落实。
三、认真编制两化融合“十三五”规划。一是围绕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两大战略,抓紧完成《两化融合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对策措施研究》,为编制十三五规划打好基础。二是对“十二五”期间全省两化融合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在认真分析企业两化融合整体性评估报告的基础上,结合国家两化融合专项行动计划和智能制造重大工程,全面谋划河北未来五年两化融合工作,拿出2020年两化融合指标体系、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形成”十三五”规划框架。三是积极推动两化融合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纳入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加强与各市的沟通和交流,做好各市规划编制的指导和衔接工作,确保规划可实施、可落实。
四、扎实做好两化融合基础支撑工作。一是结合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做好贯标推广。积极争取贯标试点配套资金,加强对全省24家贯标试点企业的督导,力争全部通过国家验收。及时总结企业贯标共性经验,适时召开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经验交流会,面向省级两化融合重点企业进行推广。二是结合企业两化融合整体性评估国家试点做好新型工业化基地水平评估。建立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两化融合水平评估指标体系,选择1000家国家级、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内的重点企业,开展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整体性评估,为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制定两化融合提升计划提供支撑。三是培育两化融合创新服务机构。选择两化融合应用成效明显的企业或两化融合服务能力强的软件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建立行业或区域两化融合创新服务中心,开展行业两化融合建设规范研究,形成面向细分行业的两化融合整体解决方案并组织推广。
五、创新两化融合工作举措。一是健全领导组织体系。在省两化深度融合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积极推动设区市和有条件的县(市、区)建立本级两化融合领导机构,在全省工信系统倡导建立“一把手”为统领的内部协同推进机制,集中各类资源,形成支持合力,共同做好两化融合这篇大文章。二是积极开展区域交流合作。首先是“走出去”,组织我省钢铁、装备等行业重点企业负责人,到省外优秀企业进行对标学习,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其次是“请进来”,优选国内两化融合方案提供商,分行业开展两化融合供需对接,着力解决人才缺乏、技术服务水平低、建设成效不明显等问题;其三是“扎下根”,以传统产业两化融合的巨大需求,吸引国内两化融合优秀方案提供商落户河北,培育新的增长点。三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培训。加大工信部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可控、企业首席信息官建设指南等方案和政策宣贯力度,优先选择国有企业开展推广试点;继续开展面向细分行业的两化融合专题培训,重点围绕食品、建材行业开展方案培训、现场观摩和经验交流。四是加强督导落实。以省两化深度融合领导小组文件印发2015年全省两化深度融合工作要点,明确目标任务,责任到各市;加强督导检查,适时召开全省两化融合工作推进会议,确保工作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