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网站! 今天是:

对标行动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23日     来源:产业政策处     字体:      浏览次数:

分享到

    2014年全省工业企业对标工作概况
   
  2014年坚持把对标行动贯穿到企业节能降耗减排、产业集群、技术改造、管理创新等各项工作中,进一步深化、拓展和延伸对标行动,持续推动产业上水平、产品提档次、企业增效益,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强化服务引导,争创行业第一唯一。印发了《2014年河北省工业企业对标行动工作要点》,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全省工业企业对标行动。组织开展2013年度对标考核工作,由省发改委、国资委、财政厅等成员单位分组赴各设区市进行现场考核,考核结果报请领导小组同意后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予以公布。开展对标示范企业创建工作,经各市申报、专家评审和网上公示,南车石家庄车辆有限公司、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唐山中润煤化工有限公司等54家企业被认定为第二批河北省对标示范企业,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开展了省级对标示范企业行业“第一”或“唯一”统计工作,截至2013年底,104家省级对标示范在技术、产品、标准、管理等方面共创建行业“第一”或“唯一”962项,直接经济效益368.06亿元,社会效益显著。
  二、开展能效对标,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印发了《河北省工业企业电机能效提升和能效对标年工作方案》,围绕《河北省电机能效提升计划(2013-2015年)》重点工作,以年耗电1000万千瓦时以上耗电企业为重点,开展了电机能效相关政策、标准、规范及高效电机应用与电机系统节能、电平衡测试等方面培训,培训企业3000余家,提高了企业对加强电机能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促进了高效节能电机推广应用和电机系统节能改造。在邯郸举办了“河北省对标示范企业能效对标专题培训班”,邀请北京世华科盈咨询公司李银龙总分析师、河北省节能监察监测中心王林高级工程师等专家进行了专题授课,围绕节能政策、能效对标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讲解。开滦冀团、河北诚信有限责任公司分别介绍了企业在精细化对标管理、节能降耗方面的典型做法,现场参观了“2014中国(河北)国际节能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博览会”。
  三、推动管理创新,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开展管理对标和战略对标活动,印发了《关于创建河北省管理创新示范企业的通知》,培育创建中煤张家口煤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17家企业为首批“河北省管理创新示范企业”,组织开展了《管理创新示范企业创新成果汇编》的辑印工作。省企业联合会组织创建了554项“省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开展“百家企业战略对标专项行动”,选择河北万通金牛药业有限公司、小蜜蜂工具集团有限公司、沧州惠邦机电等5家成长型、创新型中小企业作为2014年度试点企业,本着企业自愿、注重实效的原则,组织专业咨询团队对企业进行免费服务,为每家企业提供一份战略咨询报告,明确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提升了企业战略管理水平。
  四、做强产业集群,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组织产业集群对标,实施“产业集群示范和提升工程”,积极引导产业企业集聚,全省产业集群规模、数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培育建设了一批专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全年新增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37个、总数达到192个,发挥了对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的辐射和支撑作用。确定冀州采暖铸造、清河汽车及零部件、博野橡胶输送带、大城保温建材等8个产业集群为“河北省中小企业示范产业集群”。做强产业集群区域品牌,清河羊绒、定兴食品被列入工信部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培育认定清河县等10个县(市)为“河北省特色产业名县”、滦南县宋道口镇等16个镇(乡)为“河北省特色产业名镇”。指导各产业集群制定发展规划,对永年标准件、峰峰煤化工、石家庄生物医药等8个重点产业集群组织专家进行把脉会诊、开展规划论证,推动科学发展、绿色发展。
   
    2015年工作思路与举措
    
  工作思路:积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心任务,引导企业由“对标”向“创标、制标”演进,结合管理创新、产业集群、能效对标、技术改造等重点工作,实施创新驱动,促进企业、产业、产品提质增效,为全省工业转型升级打造新引擎。
  工作目标:新增25家以上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着力解决一批企业共性和关键性技术问题。培育10家省级管理创新示范企业,争创国家级管理创新成果2项以上,省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200项以上。开展第二届河北省工业设计奖评奖工作,评出30项以上金奖和优秀奖,努力打造我省参与面广、影响力大的工业设计品牌奖项。                                             
  重点工作:
  一、完善两个机制
  1、政策驱动机制。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推动作用,制定落实对标行动激励政策,在专项资金、项目立项、融资信贷和政府采购等方面给予倾斜。
  2、评价评估机制。推动将对标纳入企业员工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完善对标评估机制,组织对行业对标、区域对标、企业对标进行评估。
  二、拓展三个平台
  1、网上对标平台。大力推动对标与信息化相结合,推进以计划、财务、设备、生产、营销、供应链、人力资源等环节为重点的对标管理信息化,引导企业建立完善网上对标平台,健全对标指标数据库,实现科学对标、在线对标、实时对标。
  2、培训交流平台。围绕管理创新、产业集群、工业设计等内容,开展对标行动专题培训。组织多种形式的对标交流活动,定期组织到省内外、国内外进行对标考察,为企业搭建交流平台。
  3、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完善企业管理和对标专家库,组织行业协会、专业化管理咨询机构,选择部分中小企业开展现场指导和管理诊断,帮助中小企业改进管理。加快县域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创建一批省级示范平台和国家级示范平台,年内新增25家以上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着力解决一批企业共性和关键性技术问题。
  三、开展四项工程
  1、对标示范工程。总结推广对标示范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创建一批行业“第一”或“唯一”项目,激励企业对标行业高端、从“对标、达标”向“超标、制标”迈进。
  2、管理创新工程。实施《河北省企业管理提升计划》,通过政策引导、典型示范和加强服务等方式,支持和引导企业加强管理和管理创新。推行精细化管理、全面预算管理、卓越绩效管理、六西格玛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方法,优化企业经营机制。培育10家省级管理创新示范企业。新增国家级管理创新成果2项以上、省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200项以上。
  3、集群对标工程。积极引导产业集群进行对标,以培育壮大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为突破口,加速提升县域经济整体实力。指导各县(市)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组织开展省级产业集群规划论证,大力实施产业集群示范和提升工程,加速培育一批年营业收入超百亿的产业集群,重点扶持一批龙头骨干企业项目,不断提升集群发展水平。
  4、设计对标工程。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培育计划》,推动工业设计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工业设计中心培育和建设,提高企业设计创新能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争创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面向我省重点行业和产业集群,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设计机构与制造企业对接活动。组织开展第二届河北省工业设计奖评奖工作,评出30项以上金奖和优秀奖,努力打造我省参与面广、影响力大的工业设计品牌奖项。
  四、抓好五个促进
  1、以对标促进创新发展。坚持率先创新,引导每个行业、每个企业对标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水平,通过研发、进口、参股、海外并购等形式获取关键技术,打造一批“第一”、“唯一”产品,加快实现由“河北制造”向“河北智造”、“河北创造”的战略转变。支持“三个一百”领军企业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攻关,大中型企业开发推广新产品,小微企业实现专利产品产业化。鼓励企业积极承担科技重大专项,实现重点突破,引领带动产业链条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加大发动机、变速器等汽车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力度,做精做大整车;在特高压输变电、智能电网、风力发电等高端能源装备的研制上力争取得突破;发展抗体药物、多肽类药物、新型疫苗、现代中药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培育一批销售收入过亿元的生物药物单品。
  2、以对标促进技术改造。坚持“对标先行、技改跟进”,指导帮助企业通过对标行动,查找制约企业技术升级的瓶颈和短板,明确技术、装备、工艺改造提升的方向和重点,加大技术改造工作力度,实施千项技改项目,生产优质、高附加值产品。鼓励企业积极承担核高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等科技重大专项,实现重点突破。加大技术和项目引进工作力度,在高端装备、智能专用机器人等领域加快形成规模优势,努力培育先发优势。
  3、以对标促进两化融合。把智能制造作为推进两化融合的核心目标,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组织京唐钢铁、长城汽车、石家庄四药等20家两化融合重点企业开展智能工厂、智能车间试点示范,争列国家智能工厂试点示范。引导唐山国丰、博深工具、涉县金隅等100家省级两化融合重点企业开展信息化综合集成应用。以钢铁、装备行业为重点,选择前进钢铁、秦冶重工等企业开展全流程全业务两化融合整体性解决方案推广试点,探索在信息化条件下迅速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路子。
  4、以对标促进新上项目。围绕技术、装备、能耗、排放、质量、效益等项目要素,对标国内外高端和强势企业,按照产业政策,谋划、筛选和优化新上项目,确保科学决策。要着眼于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着眼于对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引领作用,着眼于对打造两大增长极的重要示范作用,坚持谋划储备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培育壮大一批。
  5、以对标促进贯标达标。围绕标准、品牌、质量开展对标,加大标准化工作的宣传力度,引导企业自觉贯彻执行国际、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的制定,鼓励企业执行高于国标、行标的企业标准。组织实施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和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将国家级和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全部纳入知识产权培育企业,指导企业建立健全专利管理制度和专利保护体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本页 我要纠错 关闭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