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工业转型升级进展情况
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全省工业转型升级推进大会、民营经济发展大会、工业企业转型发展大会精神,坚决打好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深入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坚持“有中生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明显加快,坚持“无中生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两化融合水平显著提升,节能减排、压减过剩产能成效显著,工业经济止跌企稳。201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1758.3亿元,同比增长5.1%;全省工业投资完成13114.1亿元,增长18.8%,其中,技改投资完成8397亿元,同比增长14.7%,占工业投资的64%。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6532.2亿元,增长0.8%;利润2421.7亿元,同比下降6.7%;六大高耗能占比下降,六大高耗能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656.6亿元,同比增长2.8%,占全省规上工业39.6%,较上年同期下降1.8个百分点。
结构调整取得新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两升两降”,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占全省规上工业比重为20.6%和13.1%,同比提高1.4、1.3个百分点;重工业、六大高耗能行业占全省规上工业比重为77.1%和39.6%,同比下降1.6、2.8个百分点。布局结构加速优化,石钢搬迁、渤海钢铁向沿海转移、武安钢铁集团退城进区开始实施,钢铁行业加快向资源富集区和沿海转移;水泥行业优化“一带”(燕山、太行山一带)、退出“两圈”(环首都圈、环省会圈)取得积极进展;企业组织结构优化,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大型企业顶天立地的局面正在形成,与此同时一批企业开始强强联合、整合重组,武安明芳钢铁、永洋钢铁分别对外兼并重组,金隅太行、新峰水泥重组粉磨企业,中航工业机电公司兼并长征汽车,青岛啤酒与新钟楼啤酒合作建设啤酒项目,邯郸圣绵纺织与土耳其佐鲁集团合资建设家纺工业园等,产业集中度得到提高。技术结构逐步优化,邯钢汽车板、津西钢板桩等一批精品钢产品投放市场,泰华伟业机器人等一批高端项目开工建设。所有制结构合理优化。全省民营经济累计完成增加值19800亿元,同比增长7.5%;上交税金2750亿元,同比增长7.7%;实现营业收入95500亿元,同比增长9%;实现利润6880亿元,同比增长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400亿元,同比增长14.5%。
二、“十百千”工程取得新进展。继续推进《河北省十七大工业基地产业发展规划(2013-2017)》的实施,对十大工业基地运行情况进行了评估,张家口西山经济开发区、清河经济开发区被认定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继续扶持百家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对我省百家优势企业、“三个一百”工程领军企业开展调研帮扶,建立监测服务制度;发布实施《河北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龙头带动计划》,协调有关部门和市县开展“一企一策”有效帮扶。加强工业企业名牌产品培育力度,新增415项“河北省名牌产品”,共有1169项“河北省名牌产品”,工业产品979项。
三、技术改造取得新成效。以突出百家优势企业、“三个一百”工程、传统产业龙头企业,突出装备制造、冶金、石化三大重点传统产业,突出产业链延伸与完善,突出实施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创新能力增强、节能减排增效、两化深度融合、产业聚集等专项为重点,筛选出1089个对我省工业转型升级有重要作用的项目,列入今年全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计划,对其中362项给予了资金支持,共支持技改资金7.3亿元。全年,全省工业投资完成13114亿元,增长18.8%;其中技改投资完成8397亿元,同比增长14.7%,占工业投资的64%。全省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988个,比去年同期增加388个;其中新开工亿元以上技改项目1192个,比去年同期增加286个。
四、化解过剩产能取得新突破。深入推进“6643”工程,实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方案。石钢搬迁、唐山渤海钢铁重组搬迁、武安钢铁企业退城进园升级改造项目启动。组织开展钢铁过剩产能压减“周日行动”、“环省会圈”、“环首都圈”水泥行业集中行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完善高耗能、高污染以及产能过剩行业差别电价、阶梯电价、差别水价等政策,督促地方和企业予以落实,运用价格手段提高落后产能生产成本,压缩其生存空间,倒逼企业转型升级。2014年,炼铁行业任务为330万吨,全省完成1500万吨,占国家下达任务量的454.5%;炼钢行业任务为1000万吨,全省完成1500万吨,占国家下达任务量的150%;水泥行业任务为熟料及粉磨200万吨,全省完成3918万吨,占国家下达任务量的1959%;平板玻璃行业任务为2500万重量箱,全省完成2533.5万重量箱,占国家下达任务量的101.3%;铁合金、铜冶炼、造纸、印染、铅蓄电池等其他行业的目标任务均已按期完成。
五、创新驱动取得新成果。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4000家、高新技术企业200家;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6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27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及重点工程实验室通过国家认定,国家级技术中心3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909项;发挥骨干企业创新引导示范作用,继续开展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认定工作,石药集团等27家企业被认定为2014年度河北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东旭、惠达卫浴、中信戴卡、华药、凌云5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实施科技治霾、新能源汽车推广等200多项重大科技专项和示范工程,启动白洋淀科技城建设,与中关村、清华、北大及神州数码、阿里巴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24家,全年专利申请量2.9万件,引进培养了一批创新人才和科研骨干,科技对经济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六、民营经济发展取得新进步。2014年5月19日,省委、省政府组织召开全省民营经济大会,印发《关于大力推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冀发[2014]8号),出台相关配套措施,细化分工,明确责任,并采取汇报、调度、督查等方式,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全省新增市场主体49.84万户;拓宽融资渠道,全省共有融资性担保机构603家,全年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1249亿元,担保责任余额995亿元;全力推进创业辅导,开展“订单式”服务和管理咨询活动,服务企业4500余家,帮助小微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8000多个;抓好全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平台网络建设,全省新增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21个,总数达到121个;争创国家级示范平台4个,总数达到18个。
2015年工作思路、目标和重点工作
工作思路: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大力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突出抓重点企业、重点园区、重点项目、关键技术、技术联盟、智慧城市,建立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绿色、循环、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落实企业帮扶服务的政策措施,全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工作目标: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左右,完成三年新增5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目标,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4%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耗能下降4.2%,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速力争达到8%,全年化解粗钢产能500万吨、水泥600万吨、平板玻璃300万重量箱,压减煤炭消费500万吨。
重点工作:
一、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优势企业在智能装备、现代中药、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等领域建立产业技术联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科技成果联合攻关,鼓励企业参与国家科研项目和创新工程。支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大中型企业自建、联建以及收购研发设计机构,鼓励和支持条件成熟的企业技术中心改制,实现技术优势向资本优势的转化。支持国家和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重点产业集群及为全省钢铁、装备、建材、食品等重点工业行业提供公共服务的平台建设。提升京津冀协同创新能力。以龙头骨干企业、行业领军企业为主体,借力京津科技资源,合作建设重点实验室、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支持创业基地、孵化园优化政策环境,吸引京津科技成果在我省实现转化。依托我省优势较强、特色明显、发展潜力大的产业集群为重点,共建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培育形成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2015年培育认定30家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争创2家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指导开发千项工业新产品新技术,支持一批优秀工业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推广,新建20个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
二、坚定不移推进技术改造。从省技改专项资金中拿出6亿元用于股权投资基金,变“拨”为“投”,引导和撬动更多的社会和金融资本,剩下的技改专项资金,按照点面结合的原则,重点对基础材料和零部件、首台套设备、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工程等给予补助,着力解决工业技改中的基础性、公共性问题。以高端、智能、绿色为导向,坚持对标找差距、技改上水平。组织实施工业强基专项行动,支持“三个一百”领军企业在智能装备、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现代中药等领域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攻关。实施创新发展重点技改项目计划,围绕钢铁、装备、石化等重点行业和重点产业链,建立创新发展重点技改项目库,每年着力支持100个对全省工业转型升级有重大带动作用、共性关键技术突破和重点产业链条完善的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钢铁、水泥、玻璃、焦化四大高耗能行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精品钢、推进钢铁深加工,改善钢铁品种结构;培育发展新型建材,提高高端产品比重;支持焦化行业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的技术改造。重点实施汽车提质扩能、装备拓展升级、石化链条延伸、乳粉培育壮大、医药GMP改造、纺织服装品牌培育和工业强基、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等八大专项。
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切实抓好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推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贯彻落实,加大在财税扶持、金融支持、要素保障、行业准入、权益保护等方面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民资参与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健全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搭建十大服务平台,做好融资担保、创业辅导、人才培训、产业聚集、技术支持等工作,力争全省担保责任余额达到资本金2倍以上;新建中小企业创新辅导基地20个,培育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20个,新增营业收入100亿元以上产业集群5个。
四、强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以推进智能制造为突破口,重点抓好流程制造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工程,在钢铁、装备、建材、石化、食品、医药等行业,组织京唐钢铁、长城汽车等20家两化融合重点企业开展智能工厂、智能车间试点示范,争列国家智能工厂试点示范;以企业信息化综合集成应用为导向,继续培育100家两化融合重点企业、15家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和10个省级两化融合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组织实施100项省级两化融合重点项目;以钢铁、装备行业为重点,选择前进钢铁、秦冶重工等企业开展全流程全业务两化融合整体性解决方案推广试点,探索在信息化条件下迅速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路子。加强引导和项目谋划,重点支持制造设备智能升级、产品智能化、工业控制系统国产化、工业电子商务应用、生产运营信息综合集成、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等两化融合项目,涉及信息技术应用的技改项目占比得到明显提高;继续抓好石家庄、秦皇岛、唐山、邯郸永年四个首批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和保定白沟新城第二批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发展一批带动作用明显的信息消费项目,提升信息消费水平。加强与京津协同发展,特别做好与中关村对接,着力推进正定新区的中关村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产业园建设,主要任务是做好IC制造企业与封装测试技术衔接,全力打造全国IC封装测试基地。2015年力争全省信息消费规模达到2500亿元,网络购物额达到1200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2万亿元,主要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75%。
五、大力化解过剩产能。全面落实我省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产业结构调整方案,按照“转变工作方式方法,依靠法律和市场手段,继续推进6643工程”的思路,抓好产业结构调整;以焦化、煤化、工业锅炉和窑炉为重点,组织实施一批示范推广项目,推进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加强工业燃煤锅炉系统优化和改造提升,推广微煤雾化、解耦燃烧等技术,发展生物质锅炉,围绕全省大气污染防治,继续抓好工业脱硫除尘清洁生产工作,实施煤电节能减排升级改造行动计划,加快淘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加大水泥、玻璃行业脱硝的改造提升力度,推进化工、制药、印刷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巩固钢铁、电力、水泥、玻璃四大行业污染防治攻坚成果,加快工业企业退城入园,实施一批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大力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将大气污染治理作为2015年工业企业节能减排增效专项技术改造重点,加强企业能源管理,提升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六、切实壮大重点企业。对“三个一百”传统产业领军企业、百家优势企业、龙头企业、过百亿元企业等全省重点企业开展帮扶活动,对企业反映的问题和需求,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行帮扶解决。对符合条件的,要优先列入省和设区市、省直管县(市)重点建设用地计划,在用地指标、土地出让金、搬迁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切实解决企业资金困难,开展银企对接活动,撬动银行资金支持重点企业;积极开展国家有关部委和央企的沟通协调,保障企业的煤电油气等生产要素需求;国有资本出资的重点工程、政府投资项目、政府采购所需产品和技术装备、建筑材料,鼓励同质同价优先使用我省重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支持企业扩大市场占有率;支持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实现高质、高效、高端化发展,加大企业重点项目支持力度,实现尽快建成、投产见效的目标,促进企业加速转型升级。2015年,力争新增1家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企业,新增5家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