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全省工业稳增长促转型工作会议 > 发展报告
发布时间:2016年02月17日 来源:廊坊市工信局 字体: 大 中 小 浏览次数:
2015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主要指标在全省领先
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11月份,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完成654.6亿元,同比增长6.1%,居全省第2位,高于全省1.7个百分点。
2.新增规上工业企业。目前,我市完成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37家,超额完成省下达120家任务目标。
3.工业固定资产和技改投资。1-11月份,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61亿元,同比增长22.2%,居全省第1位,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完成633.5亿元,同比增长25%,连续11个月居全省首位。
4.民营经济发展。前三季度,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166.7亿元,同比增长8.6%,居全省第2位;实交税金310.4亿元,同比增长8.3%,居全省首位;实现营业收入5873.5亿元,同比增长5.8%,居全省第3位;有望连续第5年荣获“全省民营经济工作先进设区市”称号。
二、“五大工程”顺利推进
1.民企集中服务行动。从全市民营企业中筛选100家,由书记、市长牵头,市级领导分包40家,县级领导分包60家,进行重点帮扶。活动期间,共帮助12家企业解决土地484亩,帮助11家企业解决资金1.8亿元,扶持10家企业项目资金3660万元,帮助21家企业引进人才1342人,帮助19家企业协调解决行政审批、交通、要素供给等其他问题23项。同时,组织百家重点帮扶企业赴青岛海尔、海信、青啤等知名企业参观学习,帮助企业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2.工业发展基金引导工程。推进技改项目攻坚,1-11月份,全市共实施技术改造项目722项。加大技改资金支持力度,2015年将市本级技改资金由5000万元增加到1亿元,目前已支持项目18个,发放资金6620万元,撬动银行贷款2.1亿元。2014-2015年,通过委托贷款方式滚动发放1.08亿元,累计撬动银行贷款3.9亿元。另外,2015年我市还争取到省级技改专项切块资金1300万元,已支持项目21个。
3.工业企业上市培育工程。在全市范围内筛选有发展活力且有意愿的企业,到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2015年我局工作目标是新增挂牌企业20家。目前,已完成新三板上市1家、Q版挂牌19家。
4.工业技术引进对接工程。与哈工大、燕山、河工大等8所院校签订框架合作协议,就“隧道挖装机”、“废塑料热解制备燃料油”、“粉末冶金过滤元件”等多个具体项目达成了合作协议;大力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2015年全市新增军民融合企业15家。
5.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将48个产业集群列入培育计划,并在全市开展“十个技术平台,百名技术人员,服务千家企业”活动,组织我市13个重点产业集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从技术研发、工艺设计、制定标准、知识产权等11个方面对产业集群企业开展帮扶。
三、重点工作亮点突出
1.新能源汽车推广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到2015年底,我市新能源汽车推广任务为528辆。截至2015年底,已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2110辆,建成充电站点14座,累计建设充电桩93个。同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出台了《廊坊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办法》、《廊坊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资金申领细则》,购车用户在享受国家、省补贴后,还可享受我市补贴。
2.燃煤工业锅炉改造提前完成当年任务。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河北省推进燃煤工业锅炉改造行动计划》要求,2015年我市任务为564台、1363蒸吨。截至12月31日,全市累计改造燃煤工业锅炉635台、1482.4蒸吨,分别完成全年任务量的112.6%和108.8%。
3.入企帮扶成效显著。按照《河北省入企帮扶活动方案》统一部署,我市筛选出市、县两级重点帮扶企业3568家,其中反映有困难和问题的企业1213家,征集问题和建议1520条。截至目前,共有45个市有关部门、23家金融机构深度参与,涉及帮扶人员2327人,半年时间共深入企业一线2874次,协调融资37.3亿元,产需对接46次,银企对接95次,帮助企业开拓市场订单总额57.2亿元。在1520条市、县两级反映的问题和建议中,有793条已得到圆满解决;615条已拿出了解决方案;还有112条困难和问题有待进一步协调,但已向企业作出说明,征得了企业回复。
4.大数据产业加速起步。2015年9月,我市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同时聘请中国科学院电子学所所长、中科院院士吴一戎等22名大数据产业发展方面的资深专家,成立了廊坊市大数据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实施意见》;编制了《廊坊市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并通过专家评审;完成了《关于加快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起草工作,拟于近期出台;组织华为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联通云数据廊坊分公司和润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申报由国家工信部、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能源局联合开展的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试点,并成功入选,成为全省首批入选企业。目前,全市大数据建设投资规模近850亿元,占地面积189万平方米,已投入使用15.6万平方米,正在建设面积24万平方米,拥有近万架机柜,服务器7.9万台,廊坊正在加快打造高端数据产业示范基地和数据增值服务示范区。
5.成功举办三大对接活动。一是廊坊市投资环境推介暨重点项目签约会取得丰厚成果。2015年11月,2015京津冀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在石家庄召开,我市在大会成功签约项目7项,项目协议总投资达585亿元,签约项目数量居全省各地市之首,期间我市举办了廊坊市投资环境推介暨重点项目签约会,集中签约重点项目30项,协议投资额达1090亿元。二是军民融合展洽会成绩突出。2015年12月5日,由我局承办的中国·河北(廊坊)军民融合暨国防工业协同创新成果展示洽谈会在我市举办,共发布军民融合对接项目1536项,达成合作意向756项,签署合作协议178项,意向总投资871亿元。我市有5个项目达成合作协议,展会期间市政府还与国家国防科工局配套中心、省国防科工局,三方签署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三是大数据产业周效果良好。2015年12月7日至13日,中国(廊坊)大数据产业周成功举办,为国内首次举办的以大数据为主题的产业周活动,期间组织了大数据助力产业转型升级高峰论坛、大数据青年创客精英论坛、数据中心总经理俱乐部廊坊论坛等系列论坛活动,并有盛搜、迅奥、华为、润泽等企业进行专题推介;举办了近万平方米的大数据产业展览,全方位展示廊坊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及取得成效,开展了大数据市民开放日、学生科普活动日等活动,累计参观人数超过2万人次,取得了良好效果;在产业周开幕式期间,廊坊大数据应用服务中心正式挂牌,并完成首笔数据交易展示,今后将为大数据商提供大数据采集、存储、清洗加工、定价、建模分析、交易服务、交易结算服务、平台开发、技术服务和金融服务。
2016年工作思路、工作目标与工作举措
工作思路:2016年,全市工信系统将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市有关部署和要求,牢牢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两个重大机遇,紧紧围绕“绿色、高端、率先、和谐”发展定位,继续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工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强力推进工业智能化推进行动、民企服务升级行动、大数据产业提速行动、企业两大市场拓展行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推进行动等五项重点工作,全力推动工业和民营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工作目标:2016年,全市计划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改投资分别增长10%以上,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8%以上。
工作举措:
一、工业智能化推进行动
1.“机器换人”推进计划。按照“分类指导、典型示范、政策扶持、机制保障”的工作思路,以全面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积极引导企业对生产设备进行升级换代,鼓励企业广泛使用机器人和先进适用装备,逐步提升全市工业智能化水平。全年力争实施“机器换人”重点项目100项以上。
2.数字化车间改造计划。引导企业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和自动化控制等技术,对机器设备和生产流程等进行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在车间内部形成“自动化生产线+工业机器人+专用网络”的工业物联网。全年力争实施数字化车间改造项目30项以上。
3.“两化”融合推进计划。把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作为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加快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和两化深度融合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的培育工作,深化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集成应用。建立我市常态化两化融合培训机制,聘请专家分期、分批、分层面地开展县(市、区)重点行业企业信息化巡回培训,组织参加或举办企业信息化高峰论坛等活动。
4.智能制造产业培育发展计划。通过项目、人才、技术合作等形式大力培育发展智能制造产业。以优势行业领军企业为重点,实施重点扶持,培育规模效益好、技术含量高、核心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优势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壮大。
5.新能源汽车装备发展计划。加大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及充电设备研发力度,在纯电动汽车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领域取得重大技术进步。在电动汽车充电桩领域研发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产品。引领传统改装车企业改造升级,在新能源整车方面取得突破。
二、民企服务升级行动
以企业问题为导向,以精准帮扶为目标,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水平、强化服务手段、优化服务效益,大力推进“4×2”升级服务,构筑两大平台、推出两个清单、抓好两大培训、组织两场对接,打造民企服务的升级版。
1.构筑两大平台。一是技术转化平台。建立“哈尔滨工业大学(廊坊)环保技术转化中心”,重点在工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化,流域生态环境及污染防治等7个方面,推进与我市相关企业的对接。二是公共服务平台(市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采用线上线下两种形式,以市场化运作方式,构建全市公共服务网络,为全市中小企业提供廉价高效优质的服务。
2.推出两个清单。一是涉企收费清单。对涉企收费项目,逐部门清理,清晰收费依据,明确收费责任,拉出收费清单,并向社会公布。二是政策服务清单,梳理现行国家、省、市惠企政策,逐项明确惠企政策对应的责任部门及联系方式,并向全市企业发布,服务企业了解政策、用好政策、用活政策。
3.抓好两大培训。一是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企业素质拓展提升咨访研讨活动。通过专家授课、现场教学等方式,开拓视野、创新思维、提升素质。二是建立“廊坊市企业管理与发展咨询专家库”,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域内外有实战经验的咨询专家,深入企业,进行现场咨询,重点解决企业发展战略、管理模式、生产营销等方面的困惑。
4.组织两场对接。组织召开两次政府与企业面对面对接帮扶会,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出席并主持,相关责任部门参加,对企业自下而上反映的难点问题,现场对接、现场答复。会后,督导相关责任部门,深入企业,精准帮扶。
三、大数据产业提速行动
1.“一平台、一空间、两朵云”启动工程。
一平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根据省政府〔2015〕第5号令《河北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规定》,关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领导,协调本行政区域内政务信息共享方面的重大事项,整合各类政府信息平台,推进政务信息资源资共享”文件精神,建设我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主要为政务系统提供封闭运行的技术支撑,信息交换,实现互通共享。
一空间:筹建大数据众创空间。利用会展中心D馆二层8000平方米的场地,建设众创空间,鼓励支持京津地区大数据科研单位、企业、学校来廊开设总部研发基地与分支机构。通过免费提供场地、免费宽带接入,提升大数据众创空间的服务支撑能力、资源对接能力、孵化加速能力,努力打造京津冀大数据服务后台业务中心和大数据增值服务示范区。
两朵云:2016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启动健康医疗云和工业云建设。健康医疗云是以市卫计委健康医疗系统建设为切入点,整合资源,搭建我市健康医疗云,推动公共卫生、社区卫生、医疗机构信息化配备水平,逐步实现双向转诊、就近就区、居家保健和远程医疗。工业云是以我市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搭建具有生产过程控制、产品研发、工艺设计、原材料采购、市场营销、信息和政策咨询、ERP管理等工业企业全流程服务的工业云服务平台。
2.免费WIFI推进工程。在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成立本地化的运营公司,要求在本地建设廊坊市商业大数据运营平台,通过大数据运营平台收集移动终端的标识信息、位置信息、使用行为、消费偏好等数据,存储在我市本地,由政府出资购买云存储、云服务,数据资源产权归市政府所有,无线城市运营公司数据使用、数据交易应遵守我市有关大数据交易相关规定。2016年完成主要商业圈、主要公共场所免费WIFI覆盖,2017年实现全城覆盖。
3.大数据产业集聚工程。
(1)积极推进廊坊大数据应用服务中心建设。以廊坊大数据应用服务中心为抓手,推进数据资源集中开放、数据企业集聚、数据资产转化。构建从大数据采集加工、资产定价、资产交易、金融服务及交易监管完整交易服务链条,将廊坊大数据应用服务中心打造成国内一流数据应用服务中心。
(2)壮大大数据产业园。优先推进华为技术服务公司云总部、润泽科技发展公司二期、联通云数据廊坊分公司二期、北京光环新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二期建设,推动中国人保北方信息中心早日建设投产,实现数据存储基地扩容。引领浪潮、中鼎云、京东等项目落地,吸引国内外大型数据中心、大数据研发机构、大数据产品和技术服务提供商落户。在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数据服务及数据安全等产业环节上,形成完整的大数据产业链和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3)组织5.18大数据产业展览、论坛和大数据产业周活动。在2015年大数据产业周的基础上,高标准、高水平地举办大数据产业展览、论坛和大数据产业周活动,充分展示我市大数据产业发展水平,吸引大数据产业向廊坊聚集。
四、企业两大市场拓展行动
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以实施三大计划为重点,大力推动廊坊企业挖掘和开拓国际、国内两大市场。
1.高端装备产销对接提升计划。积极发动我市工业企业“走出去”参加域外展会,为我市企业提供多层次产销对接机会。利用中国西部国际制造业博览会、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广州中小企业博览会等国际型展会,将我市有实力的高端装备制造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2.优势产能西部市场拓展计划。以“冀货西行”为目标,组织我市优势产能企业到云南、新疆考察,了解当地投资环境、优惠政策,为我市优势产业落户做好铺垫。利用云南楚雄州与我省产业结构有一定互补性,存在较为广泛的合作基础,以及焉耆廊坊生态产业园等现有条件,组织一批传统产业中的优势产能输入两地,寻求产业转移新途径。
3.优势企业“一带一路”开拓计划。大力开拓国际市场,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中东欧国家国际产能合作和经贸往来,加快“走出去”步伐。与市贸促会合作,筛选我市优势企业到中东欧国家考察,让企业了解国内外产业投资、经贸合作的政策信息,促进我市优质产品和优势产能走进国际市场。
五、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推进行动
立足廊坊军民融合产业分布及特点,积极搭建对接平台,壮大军民融合企业队伍,强化项目引进,推动成果转化,不断提高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1.举办1个展会。联合省国防科工局、省科技厅、省科学院等单位举办第三届“中国·河北(廊坊)军民融合暨国防工业协同创新成果展洽会”,通过开展成果展示、项目推介、对接洽谈,引导企业参军,吸引军民融合产业化项目落户我市。
2.构建2个平台。一是组建校企合作办公室。积极与京津冀高校及工信部7所共建院校、科研机构沟通协调,联合组建校企合作办公室,加强校企对接交流,促进校企合作共赢,充分发挥院校在科研、人才方面的优势,促进项目落地转化,为企业解难答疑,提高我市企业竞争力。二是建设“创业创新”中心。与省国防科工业局、国家国防科工局协作配套中心,共同搭建军民融合综合信息平台,分级、分类及时发布军民技术等相关项目需求信息和成果,加强供需对接,引导我市相关企业、个人开展创业和科技创新,推进军民互通、互融、共享。
3.打造3个载体。一条军民融合产业带。积极与京津军队总部机关、军工企业、军事科研单位沟通联系,承接京津军民融合产业转移,围绕北京大兴-亦庄-通州等周边区域,大力开发我市南起固安-安次-香河-大厂-北至三河燕郊的“军民融合产业带”。一个国家级军民融合示范园区。充分依托入驻固安园区的航天、航空两大集团优势,带动辐射周边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努力壮大固安国家级军民融合示范园区。五个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积极打造以航天航空为主的固安军民融合产业基地,以新材料、新能源为主的安次龙河军民融合产业基地,以智能机器人为主的香河军民融合产业基地,以兵器配套为主的大厂军民融合产业基地,以高端装备制造为主的三河燕郊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积极培育,加强引导,大力推进我市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打印本页 我要纠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