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企特派员刘志洲:“穿针引线”助力际华3543高效转产扩产

来源:河北新闻网           发布日期:2020年03月03日  

  2月26日,际华3543针织服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际华3543公司)防疫物资生产扩能项目——十万级洁净车间完工投用。这意味着际华3543公司实现了从疫情前以针织面料为主业转产、扩产为医用防疫物资生产的两级跨越。

  “目前,公司日产防护服7000套,口罩10万只。公司能顺利转产、投产、扩产,多亏了省工信厅特派员刘志洲。”际华3543总经理张军义说。

图为刘志洲在核对收储防护服的数量和批号。

  张军义口中的刘志洲,是河北省工信厅信息产业处二级调研员,是河北省工信厅选派深入重点应急物资生产企业实施“一对一”包联帮扶的驻企特派员。

  转产投产一波三折 刘志洲“穿针引线”化险为夷

  张军义介绍,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际华3543公司1月29日复工后在原有生产基础上迅速转产,将面料、成衣等主要产品调整为专业医用防护服,积极为防疫一线输送物资。

  “公司洁净车间建成后,2月3日出样品,2月4日组建第一条示范线,2月5日3个车间5条生产线同时上线开工。”张军义说,在组织生产方面,公司业务相对熟练转产速度很快。但是,公司对于医疗器械生产的相关规定较为陌生,在转产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实际困难。

  “刘志洲主动找打我,说他来协调。”张军义说,刘志洲干事雷厉风行,先后与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保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人员沟通联系,督促加快检测流程,缩短检测周期,完善医疗器械生产相关体系文件,规范标识标签。

  张军义说,由于缺乏防护服生产经验,公司生产的防护服首次送检不合格,大家都很着急,这时又是刘志洲挺身而出。

图为刘志洲在检测际华3543公司生产的防护服静水压。

  “他一边迅速向省工信厅领导汇报,请求协调上游企业沧州海德塑业有限公司进一步改进产品参数;一边组织我们公司和华诺公司共同开展不同辐照剂量对灭菌和防护服强度影响测试。经过努力,我们的产品于2月15日拿到了检测合格的报告。”张军义说,但是,在首批产品检测合格即将出厂时,发现防护服的标识标牌和使用说明书印刷有问题,影响按时向湖北发货。刘志洲再次联系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人员,说明情况,求得帮助,最后圆满解决问题,确保了公司第一批合格辐照灭菌一次性医用防护服4500件及时运往湖北。

  扩产项目迫在眉睫 刘志洲“牵线”央企提前6天完工

  伴随着疫情形势越来越严峻,际华3543公司决定对原有一车间厂房进行专业化改造,以增加口罩和防护服生产产能。该项目改造面积1297平方米,其中净化面积768平方米,设有暂存、脱包、灭菌、裁切、缝纫、内包、外包等多道工序。

  扩产项目规划了,但谁来设计承建呢?疫情期间很多建筑设计公司都没有复工,一时之间际华3543公司找不到施工企业。听说这一消息后,刘志洲及时向省工信厅汇报,最终通过省工信厅协调中电科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承接了这个改扩能项目。

  中电科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是中国电子科集团旗下唯一的工程类公司,精于高标准洁净厂房的设计和施工。接到任务后,该坚定地承担起央企的社会责任,指派专人连夜与厂家取得联系,公司主要领导亲临一线指挥,不到48小时就完成近千平方米的复杂洁净厂房施工图设计,施工采取多工种交叉作业方式。2月26日,扩产项目完工投产,比原定的20天工期提前6天。

  除了帮助际华3543公司解决难题,刘志洲还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解决了原材料、物流运输等多个问题。由于疫情集中爆发在春节期间,疫情防控物资的原材料生产企业没有提前足额储备,恢复生产后相关原辅材料货源极度紧缺。刘志洲通过省工信厅,协调廊坊市政府允许为华诺公司生产包装材料的企业复工;通过省工信厅,协调河北瑞莱博电气设备有限公司复工,为洁净车间提供配电箱;通过省工信厅,协调沙河市政府,为中电科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承建的洁净车间项目购买钢化玻璃。协调邯郸恒永防护洁净用品有限公司和沙河市滤材有限公司,分别为福美神盾和华诺公司解决生产防护口罩用熔喷布。协调沧州海德塑业为3543公司提供生产防护服用无纺布。

  驻企一个月的时间,刘志洲先后与河北省交通厅和保定市工信局协调,为福美神盾、3543公司和华诺公司开具通行证15次,大幅缩短了运输时间。

  用行动说话 特派员变身服务员、生产员

  除了驻企帮扶际华3543公司,刘志洲还肩负着涿州福美神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驻企特派员的任务。

  “2月1号知道政府要给我们企业派特派员,我特别反感,口罩收储问题还乱着呢,可没时间伺候政府派来的‘大爷’!”涿州福美神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曲凤岩告诉笔者,但刘志洲用实际行动彻底改变了他对特派员的看法。

  “刘志洲到了厂子的第一句话就是:老曲咱俩分分工,您就安心抓生产、保质量,其他的问题交给我。”曲凤岩回忆说,当时公司在山东东营找到了原材料货源,疫情防控交通运输是个大问题。这时刘志洲主动与河北省交通厅沟通,为企业开具通行证。车辆出发后,全程与司机保持沟通,协调解决运输过程中的问题,最长的一次用时4个小时,解决了车辆下高速问题。公司产品包装遇到困难时,刘志洲又协调沧州市东光县、沧县的3家包装材料生产企业复工,确保了公司产品的正常出厂。

图为刘志洲(左一)在企业进行口罩装盒的工作。

  “我们公司主打产品就是N99生物防护口罩,应该说近水楼台先得月,但刘志洲从来没戴过,他一直戴的是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只要在厂子里,他每天和我们一起干口罩装盒的活儿,有一次听到他给他女儿打电话,让给寄来点擦手油,我才发现刘志洲的手都皴裂了。”曲凤岩说,刘志洲每天和员工一起吃大锅饭,吃饭时从来不先盛,剩下啥吃啥。疫情期间住行都不方便,驻企一个多月一直住在涿州市工信局的办公室里,每天步行3公里来厂里,和工人们关系处得特别好。

  连线特派员 援疆老兵“战疫”不含糊

  河北新闻网:刘处,您现在在什么位置?

  刘志洲:我现在在涿州福美神盾,在生产车间。

  河北新闻网:目前企业生产状况如何?

  刘志洲:经过前期的努力,目前3家企业生产正常。截至27日,3543公司已完成国家调拨辐照灭菌一次性医用防护服(符合进红区标准)35835件,其中向湖北调拨4500件;完成省级收储7410件。福美神盾N99口罩完成省级收储9.7万只。华诺公司一次性医用非无菌防护服完成省级收储1500件。

  河北新闻网:疫情发生后,大多数人都选择宅在家中,您却主动请缨驻企特派员。当时您是怎么想的?

  刘志洲:当时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在我们省工信厅厅领导的支持下,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协助企业尽早解决问题,尽快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支援“战疫”一线。

  河北新闻网:疫情刚爆发时信息量少,这时人是最恐慌的。您刚到驻企企业第一天是什么心情?当时有什么困难?如何解决的?

  刘志洲:我是1月28日,也就是大年初四接到的任务,1月29日到达涿州福美神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月10日,我刚刚完成三年援疆任务,1月15日到厅里报到。本来是想有一个休整的时间,但作为一个有22年党龄的老党员,此前还当过兵,在党和国家又一次需要的时候,能为“战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感觉很荣幸,也很骄傲。

  防疫物资生产对我是一个非常陌生的领域。接到任务后,我认真学习领会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支持中小企业应对疫情渡过难关的政策措施以及省政府下发的《关于打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文件;认真学习《医用一次性防护服辐照灭菌应急规范(临时)》等涉及医用防护服和医用口罩的专业知识;及时掌握厅里就生产、储备、调拨等工作提出的系列要求,进一步提高为企业服务的能力,迅速进入角色。

  河北新闻网:从1月28日驻企,到现在一个月了,这段时间您印象深刻的事情有哪些?

  刘志洲:这段时间有三件事儿让我感想颇多。

  一是工信厅党组反应快,动手早,当地政府不计得失,全力帮扶,为防疫物资的生产和收储赢得了时间。

  防疫物资的生产和收储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尤其是在春节和疫情防控关键时期,生产原料、生产资质、交通运输、员工短缺都离不开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和大力支持。

  二是中电科集团的倾力相助。为进一步提高产能,企业急需建设洁净车间。当我知道3543公司准备改造洁净车间,但是找不到施工企业之后,我及时向省厅汇报,最终通过省厅协调中电科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承接了这个改扩能项目。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平时需要3个月才能完成的项目工程,只用了不到15天。扩产后3543公司日产达到口罩10万只,防护服7000套。

  三是企业和员工的无私奉献。际华3543公司自2月3日复工后,就迅速投入医用防护服的研发和生产之中,公司领导层和员工一起苦一起干,每天工作时间都超过了15个小时。涿州福美神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微型私营企业,企业老板曲凤岩已经64岁,企业于1月21日复产后,正值春节,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员工短缺。曲总把自己家亲人全部发动起来参加生产,他60多岁的爱人也和工人一样在车间加班加点,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4小时以上。

  为了防疫的需要,许多工人到现在也是在工厂打地铺,但大家都无怨无悔,都在为“战疫”斗争的胜利默默奉献。

  在了解到3543公司洁净车间需要混凝土和钢化玻璃的信息后,涿州恒旗建材有限公司和沙河市赛孚玻璃制品有限公司都是不计成本,迅速启动设备进行生产,送货上门,无偿捐赠,都愿意为“战疫”尽一份责任和义务。

  河北新闻网:疫情防控进入关键期,复工复产的企业越来越多,作为驻企特派员是不是可以松一口气了?

  刘志洲:将按照我厅党组的统一安排,毫不放松继续做好驻企工作。同时,与企业共同查找前期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不断改进和完善,力争将企业增加的医用防护服和口罩产能在疫情过去后,转化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