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最核心的是提升产业行业的技术水平。事实证明,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如果不重视技术更新改造,就会在技术工艺的加速发展中走向落后。
我省是传统产业大省,要加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必须全面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推进企业不断进行技术改造。由重到优、由粗到精、由低到高,我省工业正经历“技改”而重生。
2月24日,在中钢邢机厂区大门口和生产现场安装的电子大屏幕上,不停地滚动播出着“持续技改、做到最好”等标语。走进机声隆隆,钢屑翻舞的加工二分厂,一台轧辊粗车车床上,一支10余米长的轧辊被不断“剥”去厚重外壳,露出泛着金属光泽的亮晶晶辊身。“这是为意大利达涅利公司生产的校直辊。”厂办室主任车开通告诉记者,随着产品质量在持续技术改造中不断提升,他们的冷轧辊产能已经是世界第一。
加工二分厂为了达到“创造世界上产出最大、产品质量最高”的目标,于2006年8月份投资9700多万元对生产组织进行流程再造,按市场化运行,将以前的3个车间,按照现代化流水线要求,建成粗加、精加、铣磨、热处理4条专业化生产线。通过科学规划和优化布局,搬迁设备43台,投入数控设备23台,从空中到地面,边投入边生产,技改有条不紊地进行,“‘生产、技改、现场’三不误,技改当年就见效,月产值从改造前的2000万元提高到5000万元,最高时达到8860万元。”副厂长张迎广说,“技改后,不但产量提高了,质量也大大提高,产品的一级品率达到了99%以上。”
“十一五”期间,中钢邢机先后投入近20亿元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完成了轧辊研发中心的建设和热轧板带离心轧辊改扩建等七个重大项目。
改扩建项目一般建设点多、面广、专业性强并且要与生产交插施工,中钢邢机打破传统的指挥部式管理模式,成立了十一个工程项目组,实行管理部门、生产车间和施工监理单位“三位一体”的新型项目组织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各种力量,参与工程项目建设。通过从生产使用到高层管理人员的全面介入,实现了高起点、高速度、高质量,快速形成综合配套生产能力的“三高一快”总体建设目标,较好地解决了项目多、施工面大的难点,避免了工程建设、技术培训与生产脱节的问题,实现了边投入、边验收、边形成生产能力,边创造效益的滚动发展。“中钢邢机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的另一特色,就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参与新上装备的设计与研发,在技术改造升级的过程中,锻炼队伍,全面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中钢邢机副总经理吴冠元介绍,中钢邢机凭借长期积累的技术领先优势,将产学研、产销研科技创新模式延伸到技改工程建设中,除进口少数几台数控机床和检测仪器外,大多设备选型都采用首台套的国产装备。其中,中钢邢机自主研发成功的国产首台一接二、温度闭环控制的冷轧辊双频淬火机床,实践检验其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资金投入却比进口降低了一半以上;与清华大学联合研制开发的国产第一台大型轧辊荒磨机,使轧辊粗加工效提高3倍以上;与太重合作的双柱三梁8000吨油压快锻机,促进了产品的升级换代……在为国产首台套大型装备提供舞台和机会的同时,中钢邢机也因提前介入装备的设计改造,尽快掌握了新上装备的技术性能,实现了产品档次的迅速提升。
“技改项目实施完成后,固定资产原值达到26亿元,资产总额达到47亿元;资产负债率由改造前的91%,降到了69.35%;企业利润从改造前的1.1亿元提高到改造后的4.02亿元,2010年在克服世界金融危机及钢铁产业低迷的影响的情况下,实现净利润1.5亿元,出口创汇8000万美元。”吴冠元说。
目前中钢邢机已成为全球产出规模最大、市场占有率最高、资本实力最强、唯一一家产品覆盖所有黑色金属轧制和有色金属轧制全部领域的轧辊研发、制造企业。全球轧辊市场占有率达12.5%以上,国内轧辊市场综合占有率达40%以上,高端轧辊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
来源:河北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