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最早使用西法开采的煤矿,在过去的100多年中,开滦始终是中国煤炭工业的领跑者——无论技术、装备,还是管理和贡献。
然而,从新世纪开始,开滦在国内500强企业和煤炭企业排名位次出现了逐年下滑的趋势。到2007年,开滦在国内企业500强排名已经比5年前的2002年下降了30个位次,在煤炭企业排名中也滑落到了第14名。这时的开滦,已经129岁。
2008年5月,张文学担任了开滦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从这一年开始,到2010年的三年中,在全国企业500强排名中,开滦前移188位,成为全国500强中位次提升最快的企业。在全国煤炭企业100强中的位次也由第14名提升到了第8名,被称为“资源性企业的转型状元”。2010年,开滦集团的营业收入比“十一五”末的2005年增长754.22%;5年间总收入比“十五”增长524.02%;利税比“十五”期间增长267.82%。
加快转型升级 挖掘发展潜力
面对日益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外部环境,开滦集团从2002年开始提出转型发展。2008年,企业发展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转型发展成为企业发展的主线。
对于“转型”的概念,开滦集团的定义非常清晰:开滦是典型的、传统的煤炭企业,转型发展要立足煤、跳出煤、延伸煤,发挥和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通过对传统产业的优化重组、对替代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
按照这个定义和思路,以煤炭产业为基础,大力发展煤化工、现代物流、装备制造、文化旅游与房地产、节能环保5大产业的“一基五线”产业格局,勾画出开滦实现新发展的宏伟蓝图。
煤炭产业——内挖外扩开拓发展
作为资源型企业,资源枯竭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对于已经开采了130年的开滦来说尤甚:解放前开采的5座煤矿中,4座已经由于资源匮乏而破产。唐山区域现有的煤炭可采储量大幅减少,而其中建筑物、水体、铁路“三下”压煤就占到76.7%,开滦集团的“大本营”唐山矿区实际可采储量一度下降到不足10亿吨。
内挖,就是“内部挖潜”,在唐山等老区围绕薄煤层开采、深部资源开发等进行技术攻关、资源挖潜,以延长各个老矿区的开采寿命、稳定总部经济。要使内部潜力被释放,需要的是技术上的创新与进步:薄煤层综采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应用;深部开采试验室改造工程完工,建立研究试验系统。经过努力,开滦集团在唐山本部、蔚州和兴隆等老矿区“三下”压煤、薄煤层、矿区深部及周边资源中可增加年产量318.5万吨,相当于新增了一座大型主力矿井。
外扩,就是利用自身的资金、技术、管理、品牌等优势,走出去到外埠寻找资源,增强发展后劲。历经数年发展,开滦集团的业务范围已从河北扩大到了山西、内蒙古、新疆、甘肃等省区,甚至把业务拓展到了海外。
在河北省内,开滦集团积极推进地方煤矿整合,唐山、承德、张家口地区共确定104家试点和非试点地方煤矿,截至目前已与70多家签订托管或临时托管协议,部分地方煤矿的整合已经完成或启动。
按照“内挖外扩”发展思路,开滦集团的煤炭产业已从单区域挖潜型发展模式转向以总部经济为基础的多区域发展模式。截至“十一五”末,开滦集团累计获得煤炭资源量达到167亿多吨,建成了“五大区域”、“七大基地”,形成以唐山总部经济为“龙头”的多区域煤炭产业发展格局。
2010年开滦集团原煤产量突破6000万吨,同比增长50.50%,比“十五”末增长118.80%;精煤产量完成1503万吨,同比增长46.21%,比“十五”末增长114.71%。
煤化工产业——转型发展的新突破
开滦的煤化工产业,走的是引领高端,大型化、基地化、园区化的路子。通过上下游产业对接,拉长煤基产业链条,形成循环经济的科学发展模式。目前开滦的煤化工产业已有四项技术申报了国家专利,13个子项目成为河北省培育的重点产业支撑项目。
2010年,开滦煤化工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收入达到113亿元,同比增长65%。开滦集团积极与首钢、唐钢、考伯斯和加拿大德华等国内外大型知名企业强强联合,不断推进煤化工主导产业规模发展和煤基产业链的延伸,形成了年产焦炭750万吨、焦油加工30万吨、甲醇20万吨、粗苯加氢精制20万吨的规模生产水平,构建了以“煤焦化、煤气化、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为主的3大产业链条,形成了覆盖迁安、京唐港、曹妃甸、承德等4大区域布局,年可转化煤炭1000万吨,煤化工产品已达到32种,产品结构、产业规模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自主研发的M15车用甲醇汽油企业标准成功通过审查并确定为河北省标准,年产6万吨聚甲醛新材料项目签署技术引进协议,在新能源、新材料方面取得了突破,为开滦煤化工产业占领产业高端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现代物流产业——转型发展的新舞台
经过多年的发展,开滦物流产业已经构建了煤炭供应链管理、煤炭市场化交易、煤炭战略储备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物流运作新模式,开辟了中国煤炭专业物流领域供应链管理的先河,进一步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煤炭战略储备保障能力。开滦物流已经成为国家5A级综合服务物流企业,河北省的物流领军企业,中国煤炭物流领军企业。
开滦物流还积极推进综合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上线运行,搭建物流综合公共服务平台,为发展电子商务创造了条件。在此基础上,依托信息化建设,逐步形成并强化了“煤路港航一体化”网络优势,有效降低了物流运营成本,提高了综合服务水平。一批实体项目也相继成功运行:组建开滦(香港)国际贸易公司,开辟直接从印尼、俄罗斯、美国等国家的煤炭进口业务,扩大国际物流贸易规模。同时,与区域内钢铁、电力、水泥、焦化等大型骨干企业实施战略合作,积极开发社会市场,使第三方物流得到较快发展。
整合重组河北汽车集团,成立河北省国和汽车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汽车贸易物流实现快速发展,全年实现收入60亿元。总储备量达3000万吨焦煤的京唐港储配煤基地、5000万吨国家级的曹妃甸储配煤基地都已开工建设。
2010年,借助平台优势,开滦物流产业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拓展业务范围,各大物流业务板块实现了蓬勃发展,全年物流收入达493亿元,是2007年的14倍还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文化产业——转型发展的新亮点
开滦始建于1878年,至今已有133年的历史。开滦首开中国路矿之源,是在百年中国工业编年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企业,被誉为中国近代煤炭工业的摇篮。跨越三个世纪的开滦,积淀了丰厚的矿业文化,开创了近代中国工业发展史上诸多“第一”。开滦创造的“中国第一佳矿”、中国第一条准轨铁路、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铭刻于“中华世纪坛”。开滦工人“特别能战斗”精神,被评为“新中国60年最具影响力十大企业精神”。目前,开滦拥有国家一级文物47件,二级文物72件,三级文物326件,上万件馆藏珍品。开滦典型、稀有的历史文化,是前辈先贤们留下的重要遗产和宝贵财富,为开滦集团调整转型,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独有的基础条件。
目前,以工业旅游为核心的开滦国家矿山公园一期工程煤炭工业博览园、开滦博物馆已经揭碑开园,二期工程井下探秘游也将竣工投运,融旅游与商业开发为一体的老唐山风情小镇项目已经正式开工建设。开滦博物馆自2009年9月正式开馆至今,已接待社会各界参观者5万余人次;先后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最佳综合效益奖”、“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环境艺术奖”等称号,成为开滦乃至唐山城市建设的一张靓丽名片。
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发展的新创意
2011年1月15日,开滦集团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三、五十四研究所签订合作开发框架协议,并合作建立开滦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依次开发智能矿用照明灯具、公共照明灯具、民用照明灯具和矿区通信、井下人员定位、物联网络信息集成等电子系列产品,形成规模,树立品牌,促进开滦集团的转型发展。
装备制造业——转型发展的新优势
唐山钢铁、港口业发达,国家将“装备制造业”纳入产业振兴规划以及开滦自身的装备制造优势,都为开滦集团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产业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和可行性。围绕做大做新,开滦集团积极推进与沈阳北方交通重工集团、西安煤矿机械有限公司、德国达姆斯公司、北京煤科院等企业、院校的战略合作,推进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和地方机械制造企业兼并重组,积极培育“开滦制造”品牌和拳头产品,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产品结构调整、产业升级。
节能环保产业——转型发展的新成果
近日,全国煤炭行业规模最大的水源热泵项目在开滦集团东欢坨矿成功投入试运行。把节能减排当产业,向废弃物要效益,开滦集团又一次站到了行业前列。
矿井水、煤矸石、瓦斯、焦炉煤气等废弃物,无论堆放还是排入市政管网,都会产生大量排污费用,但开滦集团却将它拓展为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链,初步形成了节能减排产业格局。其中,煤矸石产业,初步形成了采煤—产生矸石—矸石综合利用(发电、建材材料、充填材料)产业链,煤矸石年产出量800万吨,全部利用,制砖年创效益3024万元;年发电量16亿千瓦时,年供热量290万吉焦,产值9.2亿元。
矿井瓦斯产业,形成了采煤—抽放瓦斯—燃烧利用或发电链,利用率80%,年产值800万元。矿井水产业,形成了采煤—抽放矿井水—净化—工业、民用水产业链,年矿井水排出量9671万吨,利用率70.2%,年产值2亿多元。地表塌陷区治理产业,利用充填矸石后的塌陷区复土造田,或用做建筑用地。现在,开滦集团已治理土地1.9万余亩作为搬迁和养殖用地。
煤化工产业剩余焦炉煤气全部综合利用,年产值近10亿元。5套干熄焦装置,年可回收能源折标煤20万余吨;利用余热产生蒸汽发电,年创收3.25亿元。对焦化废水深度处理,年可节约新鲜水110万吨。
2010年,全集团营业收入完成930亿元,同比增长66.36%,比“十五”末增长754.22%。5年间营业总收入2099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524.02%。非煤产业的经济比重已经超过70%,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同时,企业经济运行质量也稳步提高。2010年,企业利税完成42亿元,同比增长53.95%。
“十一五”期间,开滦集团经济总量迅速增长,用于改善员工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员工生活水平的投入也大幅增加。集团公司累计投入资金16.1亿元用于住房和生活设施建设,员工生活条件和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员工收入比“十五”期间提高101%。投入47亿多元用于安全生产,比上一个五年增加336.5%;百万吨死亡率、千人负伤率比“十五”期间分别降低0.217个和1.7个百分点。企业百万吨死亡率2010年降到0.093,创出历史最好水平,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坚定信念 开拓发展
开滦的转型发展,契合了国家经济形势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在“十一五”期间的累累硕果,让开滦集团的决策者和全体开滦人对“十二五”的发展目标和前景更加坚定了信心。
新能源、新材料将成为开滦新支柱产业。2010年11月,开滦集团自主研发的M15甲醇汽油,通过了权威机构检测。检测报告表明,该产品在核心质量指标上,明显优于市场同类产品。按照河北省出台的“十二五”新能源产业规划,唐山地区将先行开展M15甲醇汽油示范应用工作,并会逐步向全省推广。开滦集团还将加快新能源、新材料及精细化工技术研发和引进,加速M15甲醇柴油、M30甲醇汽油研发。用煤化工副产品制造的甲醇,添加到汽油中而生成的这种新型清洁燃料,为开滦集团的转型开启一扇新的大门。未来数年,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将成为开滦集团新的支柱产业。
发挥区位优势,发展海洋经济、临港产业。开滦集团将充分发挥紧临曹妃甸港的区位优势,从2011年起在发展海洋经济、临港产业、生产服务业方面取得突破。一是充分利用临海优势,发展盐化工和海水淡化,并与曹妃甸工业区石油化工企业对接,加大新能源、新材料产品研发力度,提升能源化工产业发展水平,将开滦打造成为化工产品最全、高端的大型联合化工企业。二是大力发展临港物流,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地、路港航运一体化的大物流格局。三是利用曹妃甸工业区大型工业企业聚集资源优势,加快培育和发展生产服务业,形成新的产业体系。
联合曹妃甸工业区内企业,开发建设公用工程岛,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多联产节能循环经济链条。
搭建发展平台,建设新型工业园区。“十二五”期间,开滦集团将建成京唐港中润、迁安中化、曹妃甸等3个现代化新型煤化工园区,建成京唐港、曹妃甸、古冶物流中心等3个现代化绿色物流园区,在曹妃甸建成以公用工程岛为运营模式的生产性服务园区。还要建立开滦集团高科技电子工业园区。
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2011年开滦集团重点项目计划投资将达160亿元以上,重点抓好“三个一批”:“建成一批”、“开工一批”、“开发一批”。按照河北省政府整合重组省内企业的精神,开滦集团还将加快推进地方煤矿、煤化工、装备制造、民爆、地方钢铁企业整合重组工作,实现规模扩张和产业升级。
伴随着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开滦集团的技术创新工作也将有新的发展。按照企业转型发展要求,完善技术管理体系,发挥开滦国家级技术中心、煤化工研发中心、博士后流动站、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作用,拓展产学研相结合途径,加强高端技术人才和领军人才引进,充实技术研发力量,按重点项目成立技术创新团队,争取建立省级能源研究院,为加速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和发展新兴产业提供动力和支撑。开滦目前拥有国内首家煤化工研发中心,煤炭行业第一家试验系统完善的岩石力学试验室和省级矿井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十二五”期间开滦集团选准各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组织开展攻关和研发,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提高技术应用水平。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将着力培养高层次创新型技术人才、重点产业紧缺人才、经营管理专家型人才和操作岗位高技能人才,着力培养选拔代表行业领先水平的首席技术专家、首席管理专家、首席工人技师,努力形成人才带项目、人才促产业、人才兴企业的良好局面。
在企业改革方面,未来五年,开滦集团的改革重组也将有新进展。要完成集团整体上市和香港国贸公司上市;兼并重组省内企业取得重大进展;集团内部改革重组有新的突破。
开滦集团还将构建物流产业融资板块,解决物流发展的资金瓶颈。积极探索并购贷款、供应链金融、保理业务、焦炭期货等新的融资渠道和金融服务,优化融资和资本结构,实现融资的新突破。
开滦集团“十二五”发展规划
开滦集团“十二五”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一个统领”,体现“两加快一提高”,实施“四大战略重点”,把握“五个着力点”。坚持“一个统领”,即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企业转型统领工作全局;体现“两加快一提高”,即加快经济转型,加快发展速度,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实施“四大战略重点”,即加快建设五大煤炭生产基地,打造亿吨级煤炭企业,加快建设四大现代煤化工园区,打造煤化工旗舰企业,加快建设四大煤炭物流园区,打造现代物流领军企业,加快建设中国矿业文化产业基地,打造世界一流矿业文化园区;把握“五个着力点”,即着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着力加快沿海新型现代化工业园区建设,着力提高广大员工幸福指数。
开滦集团“十二五”发展的主要目标:一是生产快速发展。到“十二五”末,原煤产量达到1亿吨,营业收入达到2000亿元。二是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取得重大突破。非煤产业比重达到70%以上。企业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度增强。三是社会影响力大幅度提升。保持煤炭企业100强前10名,进入中国企业500强前100名,力争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行列。四是员工幸福指数明显提高。五是做中国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的典范。
开滦集团实施“四大”战略重点:1、加快建设五大煤炭生产基地,打造亿吨级煤炭企业。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坚持整合重组,技改扩建、新建矿井并重,提高产能规模,推进安全、高效、洁净、绿色生产。
2、加快建设迁安、唐山港、曹妃甸、内蒙古准格尔四大现代煤化工园区,打造煤化工旗舰企业。通过横向整合重组,纵向延伸拓展,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走高技术和低排放、高端发展和循环发展的新兴产业之路。到“十二五”末,煤化工产业收入达到450亿元。
3、加快建设曹妃甸、唐山港、蔚州、兴隆四大煤炭物流园区,加快推进空港物流、汽车物流、国际物流、电子商务、逆向物流,打造中国现代物流领军企业。到“十二五”末,物流收入达到1000亿元。
4、加快建设中国矿业文化产业基地,打造世界一流的矿业文化园区。挖掘百年开滦丰富的矿山遗迹和文献,以文化旅游和文化创意为核心,加快开滦国家矿山公园“中国北方近代工业博览园”和“老唐山风情小镇”建设。同时,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形成涵盖文化旅游、影视创作、网络传媒、酒店服务、休闲健身、旅游产品开发等矿业文化产业体系,着力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
在产业规划方面,按照开滦集团的“十二五”规划,建设成为“一基六业一区”。即:以煤炭生产为基础,做大做强煤化工、物流、装备制造、节能减排、文化产业、精品钢铁和临港工业区。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