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滨湖新区管委会,市直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冀政[2011]27号)文件精神,全面落实全市工业和项目建设暨民营经济发展动员大会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推进我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工作,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工业兴市”战略目标,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培植立市产业、壮大龙头企业、提升装备水平为重点,加大政府对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的引导与扶持力度,调动企业增加技改投入的积极性,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实现“工业兴市”的战略目标。
二、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市工业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5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0%以上。
1、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以上,重点企业达到3%,拥有科技机构的比重达到25%以上。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达到3家、40家以上。
2、提高技术装备水平。重点企业技术装备普遍得到改造,居当时国内先进水平达到70%以上,其中国际先进水平的比重达到30%以上。
3、提高技术进步贡献率。全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中国名牌产品达到8项,中国驰名商标达到12项。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9%。
4、提高节能减排水平。落后生产能力逐步淘汰。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十一五”末降低16%,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16%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5%,工业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均削减10%以上,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排放量均削减15%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
5、优化产业结构。传统产业的技术层次和产品附加值明显提升,产业链条进一步完善,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5%,装备制造业占比达到25%左右。超百亿元工业企业达到5家以上。
三、工作重点
建立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重点技术对标指标体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推进“两个中心”建设。
1、深入开展对标行动。建立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重点技术对标指标体系,龙头企业要瞄准同行业先进水平在技术装备、生产工艺、能耗排放、发展理念、经营机制、品牌形象等全方位提高企业档次。有计划地实现对标、达标、超标、制标的发展目标。
2、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十二五”期间,重点培育现代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加工三大产业。
现代化工产业:推广应用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新工艺、新技术,延伸产品链条,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发挥产业聚集效应,发展现代煤化工,调整提高盐化工,延伸发展合成化工和精细化工。推进盐化工、煤化工企业采用先进节能环保技术进行扩能和节能降耗改造,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开发高性能、高附加值、可替代进口的高端新产品。精细化工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医药、农药中间体等产品,并向环保染料、新农药、新医药终端产品领域延伸,生产面向电子信息、汽车、机械、轻工、纺织产业的专用产品及原料。依托冀衡、凯徳生物、精信、得菲尔、冀州银海、深州阳煤等重点企业,积极推进与大公司、大集团的战略合作,促进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工艺技术的更新换代,努力打造华北地区重要的现代化工基地。
装备制造产业:突出提高装备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延伸产业链条,拓宽市场领域,提高加工精度和深度。积极引进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精密化、超细化程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支持猛牛电机、联冠电极、强盛风电、冀州中意、坤腾泵业、天鹰科技、星月制动、深州瑞丰等企业开发引进先进技术,延伸产业链条,推进产品由零配件向部件、整机方向发展,壮大整机生产能力。重点发展环保和节能设备、专用车及汽车部件、风力发电设备、FMS柔性智能制造成套设备、输送设备、矿用设备等装备制造产业,提高高效电机、特种刀具等重大装备配套产品的发展水平,努力打造华北地区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
食品加工产业:着力推进食品加工产业提升产业层次,扩大产业规模,向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实现由传统食品工业向工程化、营养化转化,提高产业整体竞争能力。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充分发挥老白干、养元、鲁花、汇源、雨润、蒙牛、上好佳、古船、五得利等品牌带动作用,通过战略合作、改进工艺、强化营销等手段,做大做强饮料制造业,拉长畜禽、果蔬产业链,开发、生产专用调料、营养面食。推进食品加工产业向“产品结构多元化、品种档次高级化、产业结构基地化、企业规模大型化”转型,努力打造华北地区重要的食品加工产业基地。
做好与省创新能力提高专项、“两化”深度融合专项、产业聚集升级专项、产品结构优化专项、节能减排增效专项、安全生产提升专项等扶持专项衔接,实现传统产业提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3、大力培育龙头企业。筛选50家左右有一定规模、成长性好的骨干企业建立重点扶持目录,集中资金倾斜扶持。到“十二五”末,力争京华制管、春风集团、河钢衡板销售收入超100亿元,冀衡集团、宝力集团、老白干集团、海伟集团销售收入超50亿元。
4、推进“两个中心”建设。大力推进国家级、省级检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年内工程橡胶检测中心要通过国家验收,丝网、铁塔、玻璃钢和橱柜检测中心要争取批准筹建;年内启动冀州采暖铸造、冀衡化工、金音乐器、猛牛电机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申报程序。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工信局、发改委、财政局、金融办、人社局、国土局、国税局、地税局、质监局、统计局、科技局、环保局、住建局、人行、银监局、卫生局、商务局、安监局、工商局、国资委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统筹协调推进全市技术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工信局,具体负责日常管理、协调、服务工作。
各县市区政府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加强对本地技术改造工作的领导。
2、设立专项资金。按照省政府要求,设立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市财政2011年安排2000万元技术改造专项资金,以后年度根据财政收入增长情况逐年适度增加,主要用于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的贷款贴息。各县市区也要设立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支持本地技术改造工作。
3、落实税收政策。企业技术改造新购置设备的进项税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加速企业固定资产折旧。企业使用列入财政部财税〔2008〕48号文件目录的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按专用设备投资额的10%抵免企业所得税。按照国家鼓励发展的国内投资项目进口自用设备及按照合同规定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及配套件、备件,除《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2008年调整)》所列商品外,免征关税。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按150%加计扣除。(承办单位: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科技局)
4、拓宽融资渠道。鼓励企业通过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债券、中期票据、上市、风险投资、信托、参股等方式融资,开展技术开发、设备引进、节能减排、节水降耗、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建立技改项目库,搭建银企对接平台,积极争取金融贷款支持。(承办单位:市金融办、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人民银行、市银监局
5、保障建设用地。市、县政府对技术改造项目实施土地倾斜政策,优先保证纳入国家和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建设用地。在确定土地使用权出让底价时,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标准执行。对符合规划、不改变土地用途,利用自有土地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采用厂房加层、翻建等多种措施盘活存量工业用地实施技术改造项目的,市县政府分别给予项目投资额3%的补贴,最高补贴50万元。(承办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国土局)
6、开辟环评绿色通道。市县两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建立和完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评估、行政审批责任制,开辟技术改造项目环评审批“绿色通道”,简化审批程序,加快审批速度,确保在承诺时限内完成审批。对需经国家审批、核准的项目,市有关部门要及时报省有关部门,并全程跑办。(承办单位:市环保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
7、营造浓厚氛围。市县两级工信部门要结合开展对标行动抓一批技改重点企业,树立典型,推广经验。市县新闻媒体要开设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专栏,加强宣传报道。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工作领导小组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技改工作调度会,及时掌握情况、破解难题。努力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参与技术改造的浓厚氛围。(承办单位:市宣传部、市工信局)
8、实行目标考核。2011年起,进一步加大在工业投入和技术改造方面对县市区的考核力度,依据“全市工业固定资产和技术改造投资工作目标分解”内容,在全市工业考核指标体系中调整、增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绝对值、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技术改造投资绝对值、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投资3000万元以上技术改造在建项目数、投资3000万元以上技术改造谋划项目数七项指标。年底在全市范围内评选“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十强企业”,作为全市工业考核单项奖励内容,予以重奖。(承办单位:市工信局)
来源:规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