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手记:
对标贵在常抓不懈
省委书记张云川提出,要引导企业,与行业高端和强势企业开展“对标行动”。
那么,对标工作怎么开展?首先要查找差距。大胆与国内外先进企业对比,努力在技术装备、产品研发、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等方面查找差距,制定追赶、跨越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其次要找准症结。根据各行业发展水平、特点和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找准病根,准确定位,合理确定对标对象,科学制定实施方案。第三要研究对策。在发现差距,找准原因的基础上,研究分析应对的办法和策略,逐项解决问题。第四要落实责任。建立对标考核制度,细化考核目标,责任到人,奖优罚劣。第五要持续改进。对发现的问题和不足,要采取必要的评价和改进措施,提炼和形成新的标准和制度,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对标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只有开始,没有结束。因此,对标需要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需要常抓不懈。只有不断制定最优指标,确立最新标杆,持续完善改进,才能真正起到比较的作用,才能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日前召开的全省国有工业企业对标行动动员大会上,冀东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于九州透露出这样一组数字:2009年前11个月,共完成水泥产量2762万吨,同比提高43%;完成熟料产量2510万吨,同比提高59%;实现营业收入77.8亿元,同比提高40%;实现利润13.5亿元,同比提高160%。
“160%的利润增长比率,这在2006年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该集团公司企业管理部副部长程建飞告诉记者,“高增长”与公司大力推行全面预算对标,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是分不开的。
层层对标出活力
冀东发展集团2006年开始推行全面预算对标。程建飞介绍,“对标之初也遇到了不少难题,多数公司员工认为只要把水泥或熟料生产出来,卖出去就算完成任务。到底赚不赚钱,成本花了多少,概不关心,以为那是经理层及财务人员的事情。”为此,冀东发展集团结合企业发展和市场竞争形势,建立了“总部—大区—子公司—企业内部”的四级对标管理体系,将内、外部对标作为制定年度预算指标的重要依据。
公司最早推行月度对标,是在集团内部企业之间的市场运营、人力资源和产量、质量、成本、劳动生产率等各方面进行对标,不断积累数据。2007年后,集团逐步在子公司内部推行月度对标,同时将预算对标推广到集团所属的所有非水泥企业。通过内、外部对标的有效开展,形成了你追我赶、争创标杆的良好氛围。截至目前,冀东发展集团共有50多家子公司纳入全面预算和对标管理,水泥总产能每年都以200%的速度快速增长,2009年水泥产能达到6000万吨。
逐级分解增效益
“过去子公司上报数据仅仅是几个笼统的数字,并没有数据的详细出处,而且每一次上报结果还存有差异。”程建飞说。在推行全面预算对标后,公司实现了数据管理,通过对集团总部、大区、子公司、车间(部门)、班组、个人等逐级建立指标分解和考核体系,确保了对标工作的深入和有序开展。
“深、细、优”是该公司开展指标分解和对标工作的一大原则。“深”就是纵向到底,将指标分解到最小单位,落实到具体的岗位和职工,达到人人有指标;“细”就是横向到边,把所有能分解的成本项目全部量化分解,形成可以控制的指标形态;“优”就是以本单位历史最好水平和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的指标为目标,加强攻关,力争实现新的突破。对此他们构建了财务、人力资源、营销、物资、生产、工程、投融资的指标体系,建立了关键业绩指标预警机制,进一步增强了职工对标挖潜的责任感。
预算对标使冀东发展集团实现良性循环发展,几年来企业利润每年均以高出100%的比率翻番,2006年利润1亿多元,2007年就升至2亿多元,2008年达到了5个亿,2009年再创历史新高。
持续改进添后劲
在冀东发展集团,对标管理的基本思想是系统优化和持续改进。为了优化内部管理系统,2008年以来集团进行了一系列软件开发。专门成立的研发中心,先后自主研发出全面预算、对标、考核等管理软件,有的已处国内先进水平之列。
过去销售水泥资金回笼不及时,致使资金链出现断裂,迟滞了企业发展。在推行预算对标后,通过大力优化资源,改进回款模式,有效促进了资金的回笼。“原来销售600万吨水泥要欠账六、七个亿,现在产能扩充到6000万吨也欠不了多少钱。”程建飞说。
冀东发展集团始终以最强竞争性的企业或行业中领先的企业为基准和追赶目标,通过定期对公司所在市场区域经济走势、市场需求及竞争对手等相关信息进行分析,促使对标管理持续改进和创新,大幅度提升了企业发展实力。据了解,冀东发展集团每年都以10条左右的生产线投产递增,而且有不少生产线当年投产当年获利。2009年,该集团又在陕西、内蒙古、重庆等地上马多条生产线,为企业效益的增长添砖加瓦。目前,冀东发展集团总资产已达248亿元,产业覆盖水泥生产、装备制造、工程设计与建设、混凝土等,企业被誉为“中国新型干法水泥工业的摇篮”和“中国水泥工业排头兵”。
来源:产业政策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