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上午,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开发区厂区内,新建的年产20亿片(粒)固体制剂车间里,工人们正紧张忙碌着。董事长、总经理曲继广介绍:“这是我们与世界一流医药企业‘对标’、按照欧盟GMP标准建成的车间,目前正试生产,主要生产非头孢类口服制剂产品,其中包括当前市场供不应求的抗甲感药物‘恩尔欣’。预计今年可新增利税1亿元,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石四药是一家以生产大输液(50ml以上大容量注射剂)为主的综合制药企业,2007年在香港上市。目前,规模和效益居国内同行前列。但在谋求进一步发展的道路上,国内同行业产能过剩、低业态竞争激烈、市场接近饱和的现状,成为企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拦路虎”。
怎么办?石四药作出抉择:“对标”行业高端和强势企业。一方面“眼睛”向外,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进而抢滩国际市场;另一方面,苦练内功,向国内先进企业学习,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发展产业链高端产品。
“对医药企业来说,眼下第一步就是按国际先进标准生产,把完全在国内销售的制剂产品,经销到占全球市场88%份额的欧、美、日市场。”副总经理高淑平举例说,正在建设的这个现代化综合制剂项目,是请德国公司做的整体概念设计,设计理念完全符合欧洲标准,生产工艺先进、技术水平高;清洁生产,节能水准可达30%。比如制水工艺,以往企业采用的是多效式蒸馏水机,新项目将使用热压式蒸馏水机,可节能20%左右,目前国内尚无企业使用。2011年下半年,该项目主要生产线即能投产。“我们有信心通过欧盟标准审查,进而拿到进军欧美市场的‘通行证’。”
“一瓶输液不如一瓶矿泉水贵。”在石四药采访,公司管理层坦陈,截至目前,笼罩在国内大输液企业头顶的微利问题仍未能得到很好解决。高淑平分析,技术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低、同质化严重是症结所在。最近,四川科伦、北京双鹤、石四药等国内几大输液生产企业呼吁成立一个技术创新联盟,号召全国同业发展高端产品,引领行业走出低业态竞争的困境。石四药身体力行,目前正积极与行业高端和强势企业“对标”,大力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大输液企业怎样“对标”?公司副总经理李胜平认为,应在包装形式、产品品种两个方面找准切入点,做好两篇大文章。
输液产品按包装形式分,主要有玻璃瓶、塑料瓶和塑料软袋包装;按功能分,主要有普通输液、营养性输液、治疗性输液等。目前,中国市场上这几种产品共存,大输液产品主要采用玻璃瓶包装,与发达国家多应用非PVC塑瓶或非PVC软袋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面向国际市场找差距,奋起直追。在现有的塑瓶、软袋产品生产线基础上,石四药新的生产线正在积极上马中。3月18日,在技改部办公室,一张“年产5亿瓶(袋)现代化软包装输液项目建设进度表”赫然在目,技术人员正与德国吉欧公司专家进行最后的工艺布局设计沟通。据介绍,石四药提出的发展目标是,2010年国际上最先进、最安全的非PVC软袋产品要占销售额的90%以上。“现在软包装输液基本是产多少销多少,有的客户为‘抢’货甚至提前一个月下计划。目前,石四药已不像过去那样单靠规模吃饭了,结构调整对企业利润的贡献率达到40%-50%。”
产品品种上,与国外先进水平“对标”,石四药目前除研发化学治疗药大输液外,在脂肪乳、血浆代用品、氨基酸系列等高附加值产品研发上也已获得突破。未来3年内,企业目标是在降脂、降糖、生物制剂、心脑血管病等方面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1-3项,取得仿制药品生产批件不少于30个,从“源头”实现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研发是技术进步的保证。总工程师殷殿书介绍说,着眼于对标,公司组建了由10余名博士、硕士牵头的研发团队;每年有不少于销售收入5%的资金用于研发,且逐步增长。“但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尚需进一步努力。”殷殿书说,“看看世界500强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美国强生是12.17%、辉瑞是16.36%,都靠研发制胜,是我们追赶的榜样。”“2010年,我们将谋求更高目标。”曲继广介绍,今年,石四药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同时,将着力开发欧美市场,与世界一流医药企业“对标”,找差距,定措施,紧追赶,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同时,围绕输液、口服制剂两大产品定位,集中力量开发独家品种,多出创新药、专利药,将石四药产品打入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来源: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