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这里是一片古老荒凉的岗坡地,风萧萧,沙漫漫。而今,这里屹立着一座环境优美、园林式现代化矿井,滚滚乌金从这里流向祖国四面八方,造福社会。
历史不会忘记,1970年4月10日,300多名建设者们在“先生产、后生活”以及“边设计、边建设、边生产”的精神指导下,掀开了黄沙矿建井的第一页。当时,他们在无工房、无澡堂、无食堂、无宿舍的情况下,租附近农村民房居住,在简易席棚里就餐,用大罐洗澡,吃黄面窝头,不畏艰苦,奋力拼搏,经过18个月紧张施工,矿井于1971年10月1日简易投产,当年生产原煤46462吨。
矿井改扩建后,该矿在强化管理上下功夫,运用有效机制激励职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使全矿涌现出了大批先进集体和劳动标兵。1989年1102采煤队和1102掘进队被中央煤炭部命名为“特别能战斗的队伍”,1991年1103采煤队荣获全国高档普采冠军称号。许风山、张广山、邢建国、王海元、田新国、邳建和等被评为市级劳模,张振伟被评为省级劳模,郭兰印被评为全煤系统劳模,赵洪录、成光星被评为全国优秀矿长。1994年7月,小煤窑透水引发了淹井灾难,在几乎是灭顶之灾面前,该矿干部职工临危不惧,排水抢险,经过两年多的顽强奋战,取得了排水抢险决定性胜利,精神可歌可泣,行动可圈可点。
扩能技改是该矿发展历程中壮丽辉煌的一个篇章,2008年,随着集团公司的强强联合,该矿站在为集团公司长远发展再创新辉煌的高度,坚持高定位、高起点、高标准、高效能,运筹帷幄,科学谋划,提出了通过矿井扩能技改,到2010年实现年产120万吨以上、再造一个新黄沙的发展目标。
薄煤综采一枝秀独,该矿112上89薄煤综采工作面,是全国第一个薄煤综采试点,面对薄煤综采技术无人触及的课题,该矿党政领导以第一个吃螃蟹的精神,科学谋划,调查研究,于2009年3月14日初采成功,4月27日达到日产2058吨的全国最高记录,实现了国内薄煤开采自动化技术的新突破。这一技术,获得了2009年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7月30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新闻播放了该矿矿长成光星对薄煤综采的介绍。
40年,该矿在不断创新管理提升产量的同时,职工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投产之初,职工住的是干打垒宿舍,四下透风,矿山环境脏乱差。如今的黄沙矿绿树成荫,鲜花盛开,街道宽阔平直,梧桐挺拔茂盛,打造了绿色、和谐、富强矿山,2005年被河北省授予园林式单位,2008年荣获邯郸市“绿色庭院”称号。再看职工生活的变化,工作服实行公管化,建立了职工洗浴中心,有桑拿浴、淋水浴;建立了职工餐厅,餐厅内有空调、电视;职工宿舍安装了空调、配备了电视、电话,实行了旅馆化管理;井下职工上班时有班中餐,下班后有营养餐,既补身又暖心,体现了企业人性化关怀。这些生活福利的变化,都是该矿一代代矿工艰辛劳苦取得的成果。
创新党建工作机制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黄沙矿党政工团紧紧围绕矿安全生产中心工作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以“融入企业、融入职工、服务企业、服务职工”为指 导 思想,采取多 种 形式,在全矿营造了安全生产的良好氛围,筑牢了安全生产防线。
在黄沙矿发展的 征 途上,该矿党委找准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工作的切入点,充分发挥作用,促进了全矿安全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在2008年扩能技改过程中,该矿党委紧密围绕技改任务,临时划分党员责任区,充分发挥党员在扩能技改中的表率作用,促进了技改工作的顺利进展。近年来,该矿坚持以“四好”领导班子建设为龙头,围绕“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全面加强“四好”领导班子建设,充分发挥班子成员的表率作用,促进了企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工会是联系职工的桥梁和纽带,40年来,该矿工会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努力建设“四会五家”,把党政所需、职工所盼,作为工会的工作重点。深入开展劳动关系和谐单位创建活动,积极构建和谐企业。广泛开展劳动竞赛、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练兵比武、争当明星员工、“工人先锋号”等竞赛活动,并组织车间与车间、班组与班组、职工与职工开展安全竞赛,对竞赛中的优胜单位、班组和个人给予重奖,充分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推动了全矿各项工作健康和谐发展。女工协管员常年开展嘱咐活动不断线,向职工发放安全倡议书,签订安全承诺,有效增强了职工的安全意识,促进了全矿安全生产。40年来,该矿团委紧紧围绕矿中心工作,大力开展青年突击队竞赛、青年文明号创建、争做青年岗位能手等活动,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青年能手,在安全生产中发挥了生力军作用,成为黄沙矿发展的中坚力量。
励精图治谋发展殚精竭虑铸辉煌
建井初期,该矿在经营管理上相对滞后,出现管理不周,大马拉小车现象,直到八十年代,企业全面推行市场经济机制后,该矿逐步探索经营管理的有效方法,转变了经营管理的被动局面。1987年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厂长工作条例》,实行了矿长负责制,经营管理系统得到强化。认真开展了优化劳动组合,改变了生产管理中的“松、懒、散、软”现象,增强了企业活力,1988年生产原煤65万吨,被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授予“质量标准化矿井称号”。
1991年开展了企业升级和“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制定了各种《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推行了现代化管理方法,经中煤总公司验收进入现代化矿井行列。2000年,深入开展“外学邯钢、内学通二”活动,狠抓节支降耗,增产增收,获河北省经济贸易委员会“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先进企业”。同年实行月度双文明考核,修订完善了70余项管理制度,经营管理逐步实现规范化,当年实现利润5万元,一举摘掉长期亏损的帽子。2006年6月,黄沙矿的经营管理翻开了新的一页,成立了内部市场精细化管理结算中心,各个单位每天的收入、成本支出实行日清日结。每月下达成本控制指标,季度进行结算同工资直接联挂,取得良好效果,彻底改变了过去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吃大锅饭”现象,实现了管控者与被管控者的良性互动。为全面完成各项经营指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特别是2009年,新一届矿领导班子提出了“安全高效,创新发展”的工作方针,以“高定位、高起点、高标准、高效能”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科技兴矿,人才兴矿”战略,修订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深入开展备战“双五”扩能技改竞赛活动,保持了稳定发展的生产经营势头,各项经营指标取得了好成绩,生产原煤88万吨。更值得骄傲与自豪的极薄煤层综采工艺,获得了全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给黄沙矿生产管理的历史上写下了浓重一笔。
2010年,在矿党政的正确领导下,围绕“保双五、争跨越、当功勋”新目标和集团公司“争当领头雁,坚决完成1650万”活动主题,原煤产量要达到120吨以上,以高昂的士气和决胜的信心,实现矿井管理上的新跨越。
科技兴矿大放异彩
黄沙矿由小变大,由弱到强,在科技方面也经历了一个工艺不断升级、科技不断创新超越的过程。经过黄沙人的不懈探索和努力,上世纪80年代末,黄沙矿建立了第一个高档普采工作面;2000年,黄沙人又在创新探索的基础上,建立了第一个轻放工作面。特别是近年来,对岩巷掘进全部实施了“三掘三喷”、“三小”技术;对煤巷掘进实施了锚网索支护和U箍支护,增强了巷道支护强度,减少了巷道维修率,保障了开掘安全发展。同时,投入使用了煤巷掘进综掘机和岩巷液压钻车,提高了掘进进度和工作效率,彻底缓解了采掘衔接紧张的局面。
但是,2009年才是黄沙矿科技发展史上真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而其中标志性的事件,就是极薄煤层的开采成功。2009年5月13日,整个黄沙矿沸腾了,该矿112上89薄煤综采工作面,也是全国第一个薄煤层综采试点试采成功。在112上89薄煤开采的过程中,该矿技术人员成功研发了薄煤综采自动化三机配套设备,实现了割煤、移架、移输送机自动化,工序操作“无人化”,期间采用的无火花截点和犁煤器两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该项目的成功为难采资源的开发、利用,解放呆滞煤量,延长矿井寿命以及高瓦斯矿井加快解放层的开采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该技术属国内首创,获得了煤炭工业协会科技成果一等奖。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头条新闻报道了该矿薄煤开采的事迹。黄沙矿的响名从此不胫而走,参观学习的人群络绎不绝。
扩能技改是黄沙矿科技发展历程中壮丽辉煌的又一篇章。该矿2008年10月开始着手,精心谋划,深入调研,实施了矿井通风、运输、供电等五大系统的扩能技改。扩能技改完工后,矿井增加有效风量6000m3/min,彻底解决了长期以来因风量不足制约黄沙矿安全生产的瓶颈问题。在提升方面,运煤一条线10部皮带更换安装后,矿井的提升能力显著增强。与此同时,该矿加大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在巩固电视监控、瓦斯监控、考勤管理、顶板在线监测、安全信息管理、设备管理信息化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办公自动化,全矿130余台电脑实现了OA协同办公,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企业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在数字化矿山建设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
创新管理机制确保安全生产
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八十年代期间,该矿安全管理相对薄弱,井下安全环境较差,安全事故频繁发生。进入新千年以来,该矿注重从管理创新入手,不断探索研究安全管理的新机制、新方法,从集体升入井制度、手指口述工作法到程序化管理、安全风险预控体系的建立,每一项新的安全管理方法都是黄沙矿人智慧的结晶,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汗水,这一系列安全管理的新方法、新经验,对黄沙矿的安全生产持续稳定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从2002年到2005年曾创出连续安全生产1054天的较长安全周期,从2007年到如今又创出连续安全生产1090多天的最高纪录,并且保持了安全红线不断延伸的良好局面。该矿首创的狠抓“三个延伸”,促进“三个提高”的安全管理方法,即抓安全确认向“手指口述”工作法延伸,促安全确认水平提高;抓准军事化管理向井下工作岗位延伸,促安全执行力提高;抓安全培训向班组延伸,促自主安全管理能力提高。这一创新的安全管理方法在集团公司广泛推广后,有力地促进了集团公司整体安全水平的提升。
近两年来,该矿推行了“三级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将安全隐患处理在萌芽状态。建立了安全风险预测预控体系,自行研究编制了20多万字的安全风险预测预控管理书籍,对84个操作岗位制定了风险预控标准,对69项管理工作制定了管理程序,确保了各地区、各岗位安全风险预测到位,控制措施制定超前,确保了安全生产超前防范。建立了全方位安全监控系统,在地面油库、仓库,在井下大皮带、开掘头等重点部位,全部安装了监控设备,矿领导办公室、安监科、生产指挥中心调度台等重要部门30余台监控电视,全方位实施安全监控,保证了各个重点部位的安全管理监控到位、管理到位,从源头上保障了安全生产,促进了安全高效矿井建设。
人本关怀打造和谐矿山
上世纪70年代,黄沙矿建矿时是个边设计、边建设、边生产的“三边”矿井。当时的建设者们,迎着弥漫的风沙,顶着烈日炎炎,战严寒,斗酷暑,靠席棚栖身,用大罐洗澡,食黄面窝头,吃萝卜咸菜,条件非常艰苦;一直到八十年代初,黄沙矿矿工的生活水平都没有多大变化,住的是两层土坯楼,躺的是用砖支起的木板床,吃的是按比例分配、定量发放的粗粮拌细粮。八十年代后期,在集团公司“生活福利达标建设”的指导原则下,黄沙矿职工的生活水平才有了好的转变。
黄沙矿职工生活真正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是在跨入新世纪以后,特别是集团公司实现强强联合以后,该矿党政领导贴近职工,贴近实际,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矿山”,“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指导思想,倾力打造了绿色、和谐、富强矿山,使矿工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作服实行了公管化,建起了职工洗浴中心;2008年井下职工全部吃到了免费营养餐,每餐副食有8样,主食还有5样,一甜一咸两样汤,好吃又营养,真正使营养餐起到了“补身更暖心”的作用;再看职工餐厅内有空调、电视;职工宿舍安装了空调,配备了电视、电话,实行了旅馆化管理,处处体现了企业人性化的关怀。此外,矿工会加大了对困难职工家属的帮扶力度,仅2009年就发放困难救助金7.6万元,对372户困难员工进行了帮扶救助;开辟了“金秋助学”工程,对考上大专院校的困难职工子女进行帮扶,目前已经累计帮扶困难职工子女数十人;此外,该矿还积极与地方部门协调沟通,为困难家庭和家属办理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仅2009年就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50.3万元,有力地维护了矿山的和谐稳定。
矿工们不单生活上得到了实惠,生活环境也更加赏心悦目。如今的黄沙煤矿绿树成荫,鲜花盛开,街道宽阔平直,雪松青翠欲滴,梧桐挺拔茂盛;小桥流水环绕,亭台楼阁相映。建成了矿中有园,园中有矿、三季花红、四季常绿的园林式矿山。2005年黄沙矿被河北省授予园林式单位,2008年荣获邯郸市“绿色庭院”称号。职工的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来源: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