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网站! 今天是: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发布时间:2011-08-30 来源:产业政策处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我国皮革行业运行状况、产业政策及 “十二五”规划要点
中国皮革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苏超英

    2011年是国内外经济形势十分复杂的一年,我国皮革及制品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尽管如此,全行业经受住了各种挑战,在2010年总体上保持了良好的运行态势。
    一、2005年以来我国皮革及制品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
    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影响,近年来,我国皮革及制品行业仍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
    2005-2009年间,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数、工业总产值和销售利润率年均增长分别为2.7%、17.3%和6.5%。
    受多重因素影响,2005-2009年间,我国皮革及制品出口出现波动,但仍保持了5.3%的年增长率。 同期,进口基本平稳,年增长率达2.9%。
    二、2010年我国皮革及制品业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
    至2010年一季度末我国皮革、毛皮及制品行业已完全摆脱金融危机影响,经济运行总体呈现较快发展态势,产值和进出口再创历史新高,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产值增速高位运行
    2010年1-12月我国规模以上皮革、毛皮及制品行业工业总产值7473亿元,同比增长26.9%,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5.1个百分点。
    2010年我国规模以上皮革、毛皮及制品行业工业总值同比增速2月最低,之后至5月增速逐月加快到31.8%;5-11月在25%左右振荡,11月增速达最高点35%,之后有所下降。
    2、产销情况良好
    2010年我国规模以上皮革、毛皮及制品行业产销率持续高位运行,全年产销率达98.3%,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3、行业效益稳步提升
    2010年1-11月规模以上皮革、毛皮及制品企业销售收入6517亿元,同比增长28%,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7.7个百分点;利税总额564亿元,同比增长34.4%,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7.7个百分点;利润总额392亿元,同比增长38.6%,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8.2个百分点;销售利润率6%,比上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比2010年1-8月提高0.3个百分点。
    4、毛皮及制品行业盈利能力下降
    2010年在全行业普遍销售利润率提高的形势下,只有毛皮及制品行业销售利润率持续下降。从海宁、大营、余姚毛皮市场反馈的信息来看,原料大幅上涨,工资不断提高,人民币升值等因素使企业成本大幅提高,销售利润率连续下降。据海宁毛皮市场反映2010年毛皮原料的价格涨幅达到了上年的2-3倍;据余姚毛皮市场反映2010年工人工资已达每月4000元,比上年上涨了20%-30%;另外,人民币升值也影响了企业利润。
    5、全年进出口回升势头强劲 创历史新高
    2010年我国皮革、毛皮及制品进出口大幅增长,弥补了上年的下降,又创历史新高。2010年我国皮革、毛皮及制品出口538.3亿美元,同比增长33.8%,占我国商品出口总额的3.4%;进口61.1亿美元,同比增长34%。
    2010年我国皮革、毛皮及制品出口额同比只有3月下降4.9%,而有八个月的同比增幅在30%以上。
    2010年我国皮革、毛皮及制品进口额同比2月和4月下降,有六个月同比增长30%以上。
    ―― 制革行业
    (1)全国轻革产量较大幅度增长
    2010年1-12月规模以上制革企业轻革产量7.5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5.3%,增速比上年加快14.9百分点。
    (2)销售利润率提高
    2010年1-11月规模以上制革企业销售利润率5.5%,比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比2010年1-8月提高0.3个百分点。
    (3)半成品革出口量值恢复性增长,进口金额创新高
    2010年半成品革进出口量值结束了近几年的连续下降转而大幅增长,但出口量值仍没有恢复到最高水平,仅是2003年最高水平的9%和11%;我国半成品革出口1.3万吨,3272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07.8%和153.1%;进口73.6万吨,12.7亿美元,同比增长16.3%和41.2%。
    (4)成品革进出口恢复性增长
    2010年我国成品革进出口结束了连续三年的下降,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但进出口仍没有恢复到2006年最高水平,出口量值仅是2006年的26%和23%;进口量值相当于2006年67%和84%。2010年1-12月我国成品革出口3.2万吨,3.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6.9%和66.6%;进口21.5万吨,26.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7.7%和23.9%。
    ――皮鞋行业
    (1)皮鞋行业产值同比3月后恢复较高速度增长
    2010年1-12月规模以上皮鞋企业工业总产值3580亿元,同比增长24.8%,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5个百分点。
    (2)皮鞋产量同比大幅增长
    2010年1-12月我国规模以上皮鞋企业皮鞋产量41.9亿双,同比增长18.9%,上年同比下降1.9%。
    (3)进出口量恢复性增长,进出口额创新高
    2010年皮面皮鞋出口量结束了三年的连续下降,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但只是2006年最高水平的72%;出口额结束了一年的下降,创历史新高。 2010年1-12月我国皮面皮鞋出口10亿双,104.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3.5%和25%。
    2010年皮面皮鞋进口量值结束了一年的下降,进口量恢复到2008年最高水平的87%,进口额创历史新高。2010年1-12月我国进口皮面皮鞋1560万双,5.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8.8%和32.8%。
    (4)进出口平均单价继续大幅度提高,出口单价突破10美元
    我国皮面皮鞋平均出口单价已连续十年提高,平均进口单价连续三年提高。2010年1-12月皮面皮鞋平均出口单价10.43美元,同比提高10.1%;平均进口单价36.73美元,同比增长11.8%,增长显著。
    ―― 皮革服装行业
    (1)皮革服装产量实现较大增长。
    2010年1-12月规模以上皮革服装企业的皮革服装产量6237万件,同比增长13.2%。
    (2)皮革服装出口量同比继续下降,出口额恢复性增长;进口量值创历史新高
    2010年我国皮革服装出口量已连续七年下降,出口额结束连续6年下降实现增长,其出口量值是2003年最高水平的27%和37%。2010年1-12月我国皮革服装出口1842万件,8.6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1.5%和增长9.6%。
    2010年我国皮革服装进口同比从上年下降转为增长,创历史新高。2010年1-12月我国皮革服装进口21万件,6180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63%和66.1%。
    ―― 箱包行业
    (1)天然皮革包袋产量同比增长。
    2010年1-12月规模以上箱包企业天然皮革包袋产量7.8亿只,同比增长15%,上年同比下降8.7%。
    (2)旅行用品及箱包进出口大幅增长,创历史新高。
    2010年我国旅行用品及箱包进出口再创历史新高。2010年1-12月我国旅行用品及箱包出口180.2亿美元,同比增长40.8%,上年同比下降9.2%。
    2010年1-12月我国旅行用品及箱包进口9.2亿美元,同比增长61%,比上年同期加快56.4%。
    ――毛皮及制品行业
    (1)毛皮服装、毛皮鞣制产量同比增长三成以上,增速比上年加快。
    2010年1-12月规模以上毛皮服装产量312万件,同比增长31.1%,增速比上年加快9.4个百分点;毛皮鞣制产量3010万张(羊皮标张),同比增长39.5%,增速比上年加快18.2个百分点。
    (2)毛皮及制品出口恢复性增长,进口创历史新高。
    2010年我国毛皮及制品(不含生毛皮)出口继续大幅增长,但仍是恢复性增长,只是2005年最高水平的77%。去年全年毛皮及制品出口19.8亿美元,同比增长52.4%,增速比上年加快2.7个百分点。
    2010年我国毛皮及制品(不含生毛皮)进口同比大幅增长,创历史新高。进口金额2.5亿美元,同比增长24.1%,上年同比为下降13.2%。
    三、河北省在我国皮革毛皮产业中占有重要位置
    •  我国皮革服装生产高度集中,河北省和浙江省占比超七成,其他省份占比均在8%以下。
    •  2010年河北省规模以上企业皮革服装产量占全国规模以上皮革服装总产量的37.8%,同比增长17.2%,位列第一;浙江省占32.5%,同比增长3.3%。
    •  2010年我国规模以上企业轻革产量前五名分别为浙江、河北、广东、山东、福建省。浙江省轻革产量占全国规模以上企业轻革总产量28.5%,同比增长19.4%;河北省占27%,同比增长11%,位列第二。
    •  2010年我国规模以上毛皮服装企业主要集中在浙江、河北、山东,三省产量占规模以上毛皮服装总产值的81.2%,其他省份占比均在6%以下。2010年浙江省产量占我国规模以上毛皮服装产量39%,同比增长38.5%;河北省产量占25.1%,同比增长39.1%,位列第二;山东省17.1%,同比增长84.9%。
    •  我国天然皮革包袋生产集中度高,广东占四成以上,浙江所占比重超一成。其他省份占比均在9%以下。2010年我国规模以上企业天然皮革包袋产量广东省占全国规模以上天然皮革包袋总产量的48.7%,浙江省占14.4%。
    •  2010河北省天然包袋产量增幅大幅提高,同比增长超过近50%,占我国规模以上天然皮革包袋总产量5.3%,位列全国第五。
    四、皮革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在良好的发展态势中,制革业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面临着严峻挑战。
    1.环保、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繁重。
    制革业的主要污染物是污水。从整个行业来看,目前的污水处理技术基本成熟,污水治理成本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制革行业规模以上的企业均有完善的污水治理设施。但由于我国各地区环保治理监管力度不一,特别是部分小企业污水排放不达标,严重影响了制革行业的整体声誉,而且这也造成了制革企业事实上的不平等竞争。总体上看,我国的制革污水治理效果和废物综合利用水平都低于国际先进水平。
    2.国际市场不稳定,国际贸易摩擦频发。
    目前,全球经济还没有完全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尚处在恢复过程中。要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当前的经济形势,我们既要乐观,同时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看到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 国际货币不稳定,欧元贬值、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有增无减,若以2005年汇改为基数,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累计升值26%,对欧元汇率累计升值10%。有经济学家测算,人民币每升值1%,中国出口企业的利润就将减少30%,如何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是大家绕不过去的问题。这些因素都进一步增大了企业生产成本,给出口带来更大压力。
    --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欧盟对我国皮革制品征收反倾销税,秘鲁、加拿大、巴西、阿根廷、土耳其等分别对我国制鞋业采取了贸易保护措施,其中巴西自去年3月起,对原产于中国的鞋类产品征收高达13.85美元/双的反倾销税。俄罗斯也多次发生扣押中国皮鞋事件,皮革行业的国际贸易摩擦频频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有所显现。
    ――欧洲出台了对皮革制成品中六价铬含量更严格的限制标准,给我国皮革产品出口带来新的挑战。
    3、原料皮价格居高不下。从去年下半年起,国际原料皮价格一直维持在高位,给企业的生产带来很大压力。
    4、今年以来,我国沿海地区再次出现“民工荒”,目前已蔓延至内地,劳动力短缺的现象可能在今后几年内长期影响制革企业。
    5、产业结构亟待调整。我国皮革生产和加工能力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皮革制品出口市场高度集中,70%左右集中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尚未形成多元化格局。此外,大企业不强,小企业不精,不专问题依然存在。
    行业面临的上述问题,使其发展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
    五、产业政策综述
    ――国务院2010年5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通知》(国发【2010】12号),将从14个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十一五”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其中包括: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年内不再审批、核准、备案“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扩大产能项目。未通过环评、节能审查和土地预审的项目,一律不准开工建设;此外,在金融、实施惩罚性电价等具体措施方面都有更为严格的规定;继续实施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政策。
    ――在加强监管、加大惩罚力度的同时,国家还出台了相关鼓励性政策。将对符合循环经济政策要求的示范基地给予金融支持,包括银行的信贷支持;对节能、节水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方面的投资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此外,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确了轻工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投资方向: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方面,强调了污染物减排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的产业化;在推进行业节能减排方面,强调了制革和毛皮加工中水循环利用;保毛脱毛、无灰浸灰、生态鞣制等清洁生产技术和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推广。
    ――我再讲一下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的《制革行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2009-2011)》的主要内容:
    (1)调整产业布局:在全国培育5-8个承接转移的制革集中生产区,统一规划、集中制革、统一治污;鼓励制革企业进入产业定位适当、污水治理条件完善的工业园区,单独建设的制革企业必须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
    (2)淘汰落后生产技术和能力:依法取缔违法违规小制革,淘汰年加工3万标张以下的制革生产线;严格限制投资新建年加工10万标张以下的制革项目;淘汰落后技术和能力,到2011年,淘汰落后制革产能3000万标张。
    (3)培育自主品牌:积极推进以“真皮标志生态皮革”为载体的品牌培育工作,创建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4) 大力推进节水降耗  减少制革污染排放 :到2011年,制革行业循环用水的企业数量达到50%,与2007年相比,制革单位耗水量降低10%,COD排放降低10%,水循环利用率提高10% 。
    ――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国务院2010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7号),明确提出制革行业淘汰落后产能3000万标张的要求;工信部6月初下达2010年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的通知。对淘汰落后产能进行了目标分解,2010年全国淘汰落后制革产能1200万张。 “淘汰”包括关闭和提升,重点是提升 。
    ――关于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继去年年底国务院下发61号文《关于加快重金属污染防治的指导意见》后,2010年上半年由环保部牵头,又在编制《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2010-2015年)》并已基本完成。规划采纳了行业协会的意见,将原先纳入涉及重金属的“皮革及其制品业”的范围缩小为“皮革鞣制加工业”,并对三价铬和六价铬的概念进行明确,以减少社会对皮革行业的误解。同时,国家将对一批皮革企业三价格防治技术项目给予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这类项目申报需通过地方环保局向国家环保部申报。
    ――关于清洁生产推行方案。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2010年委托中国皮革协会调研总结皮革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制定清洁生产推行方案。清洁化生产技术作为节能减排的关键内容将受到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有力扶持。
    六、“十二五”规划对制革制鞋业发展的思路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科学规划“十二五”蓝图已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任务。由中国皮革协会起草的“十二五”规划的核心是实现五个转变,即向产业结构全面优化转变、向发展目标多元化转变、向质量和效益并举转变、向以人文本这一发展核心转变、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转变。“十二五”规划的基调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就制革和制鞋业而言,其主要发展指导建议和思路分别是:
    制革业
    -产业布局: 形成5-8个比较成熟完善的制革集中生产基地,制革产业转移将从自发无序向规范有序转变。
    - 企业规模: 大型企业集团与独具特色的中小企业相辅相承,协调发展。预计大中型制革企业占规模以上制革企业的数量将由目前的10.6%提高到15%,工业总产值将由目前的45%提高到55%以上。
    - 产品结构: 从消费市场需求看,环保生态制革产品将占主导位置;从品种上看,仍将以鞋面革为主导产品,服装革、家具革、箱包革和汽车座垫革上升空间较大。“十二五”时期,高端产品将逐年提高,预计占20%,中端产品占50%以上。
    - 市场趋势:“十二五”时期,成品革仍将以国内市场为主,绝大部分将加工成皮革制品后出口。由于环境和资源因素,制革产量将维持现有水平,但产品附加值将不断提升。
    - 科技创新:“十二五”时期,制革行业的提升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制革清洁生产技术。其中皮革化工和皮革机械的进步是关键;二是污染治理技术,特别是氨氮、总氮的处理技术是重点;三是充分利用原料皮资源,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如薄层皮、水洗皮、装饰皮等。
    -增长方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从能耗高、污染重、效率低向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方向转变。
    - 主要问题: 一是污染治理难度较大,特别是氨氮和总氮的处理压力大;二是污染治理不规范的小制革企业取缔难度大;三是制革原料皮国内数量不足、质量较差,进口通道不畅,议价话语权较弱。
    制鞋业
    -产业布局:“十二五”时期,制鞋产业继续呈现渐进式梯度转移态势,形成一个产业链延伸和互动的格局。
    -企业规模:向大企业强,小企业专且精方向转变。“十二五”时期,预计大中型制鞋企业占规模以上制鞋企业的数量将由目前的15.7%提高到18%,工业总产值将由目前的62.4%提高到66%以上。预计规模以上企业将从目前的3500多家增长到5000家以上,年销售额超过20亿元人民币的企业将从目前20家左右增长到30家以上。整个行业将向大企业强,小企业专且精方向转变。
     预计今后五年内,制鞋企业上市的步伐会随着经济的好转而加快,每年上市的企业预计为5-8家。
    -产品结构:“十二五”时期,中高端鞋类产品比例将有所提高,预计高端产品占10%,中端产品占50%,低端产品占40%。企业间的差异化竞争更趋明显。
    -市场趋势:2009年鞋类产品内外销数量比约为3:7,“十二五”期间,仍将以出口市场为主,同时内销市场拓展力度进一步增大。
     国际市场,传统的美欧日市场出口增长空间不大,东南亚、东欧及非洲等新兴市场出口将会有较大增长。有条件的企业将在境外投资设厂,并开始深入到国外终端市场。附加值较高的自主品牌出口会有所增加,行业出口竞争优势仍将持续。
    内销市场,仍将保持稳定增长,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十二五”时期,国家将通过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和推进城市化刺激国内消费需求,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带来农民转型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二是城市消费向高品质化发展;三是网络销售带来新的利润空间。
    - 科技创新:更加注重适合制鞋业使用的环保绿色化料、高效节能机械设备的研究与开发;更加注重制鞋新技术、新材料、新功能的研究和推广;开始探索鞋类产品舒适性研究及公共技术平台建设。
    - 主要问题:一是鞋类品牌积淀时间短、知名度低,科技创新能力薄弱;二是处在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国际市场上营销渠道建设刚刚起步;国内市场营销网络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七、几点建议
    (1)依托产业优势,形成集上中下游产业为一体的制革、毛皮、皮革服装和箱包产业走廊,从单一的产业向综合性生产集群方向发展。
    (2)充分发挥特色区域和生产基地在北方乃至全国的辐射作用(研发、设计、生产、交易、物流中心)。
    (3)高度重视污染治理,推进清洁化生产,引进先进的治污技术和管理模式,加强政府监管,发挥辛集等生产基地在集中治污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4)大力推进品牌建设,在优势企业中推出一批中高端品牌。
    (5)做好形象宣传,推进横向交流。
    无论从“十二五”规划的主旨,还是产业政策调整的基调,以及行业发展的自身需求来看,转变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当前破解行业发展难题、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之策、关键之举。 面对新的形势,全行业将着力调整结构,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做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注重速度与结构、效益与质量相统一,资源与环境相协调,从而为“十二五”期间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来源:产业政策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