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山东工业以个头大、带动力强的“大象经济”著称。在山东省看来,“大象”不仅要块头大,更要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培育“大象”不仅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也需要政府这只有形之手的强力推动。
如今,这只有力的推手,正在着力培育装备制造业“大象”——— 引导企业积极投身技术创新、研发新产品,推进产业、行业的技术水平迈向高端。
打出组合拳,支持企业研发重点领域首台(套)技术装备
【标杆故事】
2010年2月22日,山东省首批装备制造“明星”企业诞生了。
山东省政府召开工业经济运行电视会议,对济南二机床集团等第一批95项重点领域首台(套)技术装备研发生产企业进行表彰奖励。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装备有54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和先进水平的有41项,涉及企业86家,奖励总额1000万元。
“对重点领域首台(套)技术装备给予财政资金扶持,是山东省制定实施的一项新政策。”山东省经信委总工程师徐铎善介绍,它如同催化剂,激发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重点工业企业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装备类产品的研发生产,为首台(套)技术装备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销售空间,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奖励,仅仅是山东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一招。
今年全国两会上,有人大代表提出,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国家重点工程应成为加速器。他建议给装备制造业一个转型升级的平台,即国家重点工程要鼓励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提高重点关键装备的国产化比例。
人大代表大声疾呼时,或许并不知道,山东已将之付诸实践。山东倡导省内开工建设的交通、能源、原材料等重点领域重大工程,以及列入国家重点产业振兴规划的项目,鼓励项目业主单位优先采购省内生产的设备,推动开展重大装备省内自主化。
在山东省经信委采访时,记者看到了一份2010年装备制造产业工作重点,其中一项就是宣传推广重点领域首台(套)技术装备。积极组织首台(套)技术装备企业参加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网上展览)、第五届中国(山东)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2010年山东省产学研(工业设计)展洽会,向全社会宣传推广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促进山东省重大技术装备实现规模化、产业化。
企业努力,政府支持。山东省第一批95项重点领域首台(套)技术装备均是2008年以后研发并定型生产的,部分装备已实现了批量销售,2009年共实现销售收入48.4亿元。
【对标启示】
省工信厅装备工业处调研员张志文、产业政策处副处长尚林海:在推进结构调整中,重要的是如何激活企业,把广大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
如何调动?靠行政命令强压、靠喊口号号召,结果有可能会“雷声大、雨点小”。对标山东的做法,我省也应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为加快河北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支撑。建议我省设立“河北省振兴装备制造业专项资金”,以对我省装备制造业发展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撬动作用。
加大培育力度,推动一批重点企业、园区快速发展。对我省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重点园区予以重点支持,加大政策、财税、融资等扶持力度,对进入园区的重点企业和项目尽快兑现优惠政策,使这些重点、龙头企业成为拉动河北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强大引擎。
抢搭国家政策“快车”,培育未来的装备制造业“大象”
【标杆故事】
在山东,民用航空航天并不是一个强势产业,2008年,山东省民用航空航天企业有28家(多数是零部件配套企业),工业总产值14.2亿元。
但是,为抓住国家积极发展民用航空航天产业的重要机遇,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山东省于2009年上半年出台了《关于促进航空航天工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目标是到2011年民用航空航天工业企业达到5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亿元,年产小型固定翼飞机500架、轻小型直升机200架、星船设备1500台(件)、地面保障装备3000台(套)的能力,打造我国重要的航空航天产业基地。
相比民用航空航天产业,山东的核电装备产业只能说刚刚起步,2008年列入行业统计范围的核电装备骨干企业7家,实现工业总产值仅2.34亿元,利税总额0.24亿元。行业内缺乏大型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和名优产品。
但是,核电装备制造业具有产业链长、带动力强、技术水平和附加值高的特点,再加上国家积极发展核电产业的重大机遇,让山东认定这将是一块肥沃的“土地”。2009年上半年,《山东省关于促进核电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提出到2011年,全省核电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是目前的40多倍。规划建设3个工业园区,培植10家骨干企业,实施10个重点项目,建设10个科技创新平台,建立5个校企合作基地,初步建成与核电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国际化的核电装备研发生产体系。
不仅如此,促进轨道交通设备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石油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农业机械行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2009年,山东省除与国家对接,及时编制了10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外,还编制了40个特色产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1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指导意见。抢先搭乘国家政策“快车”,山东省在新兴领域大力培育未来的“王牌”产品、培育新的生力军。
对于以实干著称的山东人来说,扶持一个新兴行业的发展,仅仅有指导意见,是远远不够的。机遇稍纵即逝,措施只有具体可行,才能尽快落地、才能占得先机。
2009年12月9日,山东省政府正式公布《关于加快重点工业企业发展的意见》,出台“42条”意见、措施,全力扶持350户重点工业企业。其中,200户大企业来自钢铁、汽车、船舶、轻工等10大支柱产业,150户企业分别来自13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40个特色产业。“筛选的150户特色及新兴企业,虽然规模小一些,但创新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是山东省装备制造领域的新星。”山东省经信委企业处副处长李永华介绍,其中,轨道交通、航空航天企业各3户,核电设备企业4户,海洋装备企业2户,船舶企业4户。他们将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下,获得财税、金融、招商引资、对外合作等方面扶持,并在5个方面实现带头发展:带头用信息化引领企业发展,带头向高附加值产业链延伸,带头发展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带头建立创新平台和技术联盟,带头“走出去”发展。
【对标启示】
张志文、尚林海:对比山东与河北航空航天产业现状,可以说目前还在一个起跑线上,山东企业生产的轻型直升机、小型固定翼飞机等产品与我省石飞公司、张家口席勒公司产品类同。我省共有6家航空航天重点企业,总体规模与山东相差无几。但是,按照现在山东省的发展态势,两年后两省的民用航空航天产业,可能会拉开距离。
其实,河北与山东的差距,就是在一次次错失机遇中拉开的。
把握现在,才能拥有未来。河北要迅速抓住有利时机,振兴河北通用航空产业。积极参与国家编制的“通用航空中长期发展规划”,争取我省辖区内的渤海湾或其他一两个区域尽早列入国家“低空空域开放试点”,尽快出台我省“促进航空航天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前布局,把航空航天产业、航空制造服务业打造成我省重要的支柱产业。
依据我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以装备制造业为切入点,尽快制定装备制造业子行业促进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像山东省抓新兴装备制造业那样,培育河北明天的“大象”。
来源: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