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网站! 今天是:

一批食品品牌的“成名之路”——— 对标河南食品工业(下)

发布时间:2011-08-23 来源:河北日报

    河南人骄傲地说,因为有了双汇、三全、思念,河南正逐渐成为食品名牌的聚集地。
    从卖原料到卖产品、从卖产品到卖品牌,河南“国人厨房”建设风生水起,一批名牌食品走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
    河南食品之所以一枝独秀,产品质量的高起点功不可没【标杆故事】
    在三全采访时,记者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一家小商店进了200箱三全汤圆,不巧赶上停电,冷冻的汤圆全部变形。商店销售员认为只是变形,质量并没有问题,准备继续销售。但三全得知后,坚持把产品全部召回,并赔偿商店所有损失。“虽然质量没有问题,但产品变形会影响三全食品的品牌形象。”三全负责人表示。“打造品牌的前提是质量。河南食品之所以能在全国一枝独秀,产品质量的高起点功不可没。”河南省工信厅食品办主任陈振杰认为,在越来越重视健康和饮食安全的今天,品牌正越来越多地主导着人们的消费行为。“在原材料采购上,思念和大型面粉企业联合与农民签订协议,确保面粉的品质,并培育了糯米粉、花生、芝麻、蔬菜、食用油、生鲜肉等原料基地。”思念公司采购人员介绍,企业短时间内快速成长为全国领先的速冻食品品牌,得益于思念“靠产品质量实现企业腾飞和跨越的创业理念”,得益于思念“当质量与市场冲突时,市场让位质量的经营思路”。
    从原材料选择到生产工艺、从产品制作到售后“一条龙”服务,全过程质量控制和保证,使河南食品拥有了走向市场的质量“通行证”。依托高品质,河南食品逐步实现品牌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并迅速走向世界餐桌。
    如今,在加拿大、澳大利亚可以买到河南面条,在欧洲可以买到三全常温米饭,在欧美、东南亚及日本等地的餐桌上已经出现思念食品的身影。数据显示,2004年至2008年,河南出口食品年均保持24%的增幅。
【对标启示】
    同列食品工业全国十强,河南食品行业拥有中国名牌26个、省名牌210个,分别是我省的2.2倍和2倍。由于品牌影响力不足,在最具地缘优势的京津市场上,我省食品工业市场占有率不足3%。“近年来发生的安全事件,暴露出我省企业在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这直接影响了品牌的锻造和食品工业的健康发展。”省工信厅消费品工业处处长王建分认为,从消费者选择食品的态度来看,“吃着放心”是选择品牌时考虑的首要因素。
    王建分强调,培育优质品牌产品,必须引导食品行业积极推行国际通行的质量控制ISO9001、HACCP等体系认证,推进食品企业诚信建设,建立诚信管理体系、评价体系等,同时建立企业自检、行业自律、政府监督相结合的全方位质量监管体系。
    科技创新,制定国标,让河南食品的话语地位无可替代【标杆故事】
在位于郑州惠济区三全新厂的一个生产车间,记者看到,这里的生产线全部实现高度自动化,投入大量人力手工操作的生产场面已不复存在。在高大、敞亮的厂房内,3条生产线不停地运转,难以计数的饺子从这里流向冷库,然后包装、发往各地市场。
    “在这个新厂区,关键是有可以存放2万吨产品的自动化立体冷库。”三全负责人黄总介绍说,如果客户需要200吨韭菜猪肉水饺,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操作冷库内的机械手,把货物备好放置在输送履带上,而这在传统冷库中是不可能完成的。
    “在完成原始扩张后,河南食品工业再跃新台阶靠什么力量?靠科技创新。”河南省工信厅食品办副主任吴祖兴介绍,近年来,河南食品工业技术创新的力度明显加大,技术改造投资总额每年都在十多亿元,占同期全省工业技术改造投资的15%以上。经过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一批食品企业的装备水平大大提高,新产品研发能力显著增强。
    他至今仍清楚地记得,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评选的2007年“科技创新奖”,三个一等奖有两个被河南企业捧走,一个是三全的方便米饭、一个是思念的方便油条。
    在市场上,领风气之先的企业,一定是科技创新先行。在三全,每年投入的研发费用约占销售收入的4%到5%,每年推出20%的新品;在思念,率先将汤圆的馅心由沙质改为溶质,从而引发了汤圆生产工艺的一场革命;在双汇,火腿肠外面包裹的PVDC包装膜,原来从国外进口,通过科技创新自己生产后,每年降低成本3亿元以上。
    今天,河南食品正在一步步迈上新台阶。双汇、三全、思念等龙头企业相继建立起了国家级的实验室甚至博士后工作站。三全的技术中心,是中国速冻食品行业唯一一个国家级的企业技术中心。思念投入巨资建立了国家级注册实验室,检测结果被46个国家认可,这也是中国速冻行业唯一一家取得此项认证的实验室。“现在,河南食品已掌握着速冻饺子、速冻汤圆、小麦馒头粉等国家标准的发言权。”陈振杰说,河南食品工业用参与制定行业国标的方式,让外界看到了他们无可争议的霸主地位。
【对标启示】
    省食品工业协会秘书长王建中指出,我省食品企业科技投入不足,新技术、新产品储备很少,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直接制约了产品的竞争力和名牌的培育。
    他举例说,从拥有企业技术中心的数量可以看出我省食品行业创新不足。目前,我省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9家,而河南分别拥有5个和37个。
    此外,龙头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致使我省食品工业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检测设备的利用率不高,影响食品工业健康发展。数据显示,2009年,我省食品工业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16家,河南达到36家,其中双汇集团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
    王建分认为,我省食品工业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促进科研成果转化。鼓励大型食品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加速形成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逐步提高企业研发投入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在食品安全检测能力上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保证产品质量安全。
    政府精心“烹饪”食品品牌【标杆故事】
    “对获国家名牌的,我们一次奖励50万元。”郑州市有关部门介绍,为打造自主品牌,近年来,郑州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譬如,每年组织评选“郑州市十大食品名牌产品”;对获得国家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的食品企业,一次性奖励50万元;对获得A级、AA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的产品,分别奖励10万元、20万元和30万元。“河南食品工业的蓬勃发展、品牌辈出,与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密不可分。”陈振杰告诉记者,河南省高度重视发展食品工业,历任领导主政河南,都坚持发展食品工业。而且,省委、省政府连续四个五年计划都把食品工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培育。
    河南“十一五”规划写道:“要把河南建设成为全国最大最强的面制品生产基地”,“要大力发展冷鲜分割肉、调理肉制品、熟肉制品等三大类主导产品,形成规模大、加工精、名牌多的肉制品生产基地。”而今看来,河南食品工业正朝着预想的方向发展。目前,在10个河南省标志性品牌当中,有4个属于食品工业。
    “力争到2012年,培育40个中国名牌产品、160个河南名牌产品。”不久前,河南省出台了食品工业振兴规划,提出推进食品加工企业的品牌建设,鼓励企业靠名牌闯市场、打天下,做到“创名牌、保名牌、壮大名牌”并重,形成独具特色的“名牌经济”。
【对标启示】
    “河北要做大做强食品工业,首要的就是有一批响当当的名牌产品。支撑名牌产品不断涌现的是一个立足农产品资源大省实际的食品工业规划。”王建中指出,河南等省相继出台了食品工业专项振兴规划,希望我省能尽快出台振兴河北食品工业专项发展规划。
    此外,资金不足是河北很多食品企业面临的一大问题,如何帮助企业突破资金瓶颈,这需要政府积极作为。王建中建议,设立省促进食品工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贷款贴息、无偿资助、资本金投入等方式,推进食品工业结构调整。同时安排全省食品工业产品创新基金,大力支持发展企业技术中心,引导更多的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来源: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