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不强,无疑是我国医药产业的软肋。除中药外,国内医药产品绝大部分依赖仿制,自主发明不足3%。
如何让创新药物落地生根、发展壮大?不久前,上海新出台的一份计划、一套政策,描绘了2012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蓝图——— 届时,药品市场将不再是进口药的天下,伴随本土药企的成长,上海将成为国内生物医药创新产品的研发中心和制造中心。
进入国际巨头研发链条,“借船出海”提升研发实力
【标杆故事】
来到国内最大的民营医药企业之一复星药业,恰逢企业2009年年报出炉。于是话匣子就从这里打开了。
“对制药企业来说,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2009年公司取得新药临床试验批文4项,生产批件6项;申请专利89项,获专利授权26项。”上海复星医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裁李显林用年报中的一串数据佐证,近年来,通过股权合作、研发合作、专利许可等多种方式,企业持续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积极跟进全球医药行业的最新技术前沿。
与国际医药巨头合作,是复星药业研发体系中的亮点。2009年,复星医药控股企业万邦医药与以色列上市生物技术公司D-Pharm Ltd.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同研发和销售急性缺血性中风治疗药物DP-b99,该药物经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监督管理局)批准已经进入三期临床,公司在创新药物研发和国际合作方面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国际合作,参与到全球创新药研发链条当中,可以迅速获取技术和经验的积累。”李显林表示。
在3平方公里大小的张江药谷,英国葛兰素史克、美国强生等跨国医药巨头纷纷传来订单,望其在相关技术上鼎力相助。“平均每两周就有一家医药巨头登门造访,药谷近来忙着呢。”一位企业老总感叹说。
药谷的忙碌,得益于欧美医药发达地区研发外包业务的转移。伴随研发成本的与日俱增,跨国制药公司开始谋求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一个参与全球研发分工、借以提升自身研发实力的机遇出现在张江药谷面前。
上海新药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傅大煦认为,我国创新药研发能力有限,而研发外包能帮助国内企业熟悉国际规则、采用国际技术,从“为他人做嫁衣”的合作服务中,借船出海,增强自身实力。
从几年前仅有5人的小公司到现在拥有280名硕士以上学位的员工,再到跻身亚太地区科技型企业500强,药明康德公司的成长经历,为中小企业的迅速崛起做了最好注脚。从2001年成立之初,药明康德就利用自身丰富的组合化学核心技术和国际先进的新药实验室,开展研发外包,为国外60多家世界一流制药企业服务。
然而,胸怀大志的张江药谷没那么容易满足。“未来,药谷将更专注于利用外包收入和经验,加快上海自主新药的研发,打响中国品牌、上海品牌和张江品牌。”傅大煦表示。
对此,张江药谷有着清晰的思路。他们一面移栽“大树”,继续引入国际巨头的研发机构;一面栽培“小树”,扶持中小企业长大。目前,药谷3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中,中小企业有200多家,占到了七成。这些极具创新性、成长性中小企业,将成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一支新兴力量。
正是依靠自主创新,张江药谷的科研进步被注入了催化剂。几年间,药谷抛出多个重磅产品,目前在研药物品种总量达到207个,已上市新药产品210个,向全国各地成功转让新药研发成果超过79项。
【对标启示】
“我省制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很大差距。”省工信厅消费品工业处处长王建分表示,如今,跨国制药公司为降低成本开始将研发中心向海外转移,河北医药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雄厚的科研力量、优秀的技术工人和一批政策环境优良的医药产业园区(基地),完全有可能成为其研发中心的聚集地。“为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加快创新进度,我省医药企业亟须与国内外科研院所、研发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和服务机制。”省医药行业协会会长张宝瑞指出,通过合作,借助这些研发机构的前沿信息、科技人才优势,以及先进的设备仪器优势,把产学研各要素整合成目标一致的技术链和价值链,建成药物创新体系和技术平台,从而带动全省药企创新实力快速增强。
如今,充分利用与中科院等科研机构的合作,华药通过自主研发、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方式研发新产品,未来在抗肿瘤、抗真菌、抗病毒、代谢调节、免疫调节等领域均有望推出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石药将发展目标锁定在创新药上,目前有170多个项目正在研发中,其中仅国家一类新药就有11个,涉及心脑血管、精神药物、抗肿瘤药物和糖尿病等多个领域。
打造创新平台,破解资金瓶颈
【标杆故事】
新药研发周期长、风险高、投入高,往往10年时间、10亿美元才能支撑一个新药走上产业化的起点。因此,在我省新药研发企业走一圈,听到最多的是“缺钱”。然而在上海采访,记者却感受到“智本”与“资本”之间的畅通对接。
“我们从没有感到缺钱。相反,不断有风投基金追着要来投资呢!”位于张江药谷的上海中信国建药业总经理王俊林笑着说。望着周边拔地而起的一家家现代化企业,王俊林承认,没有政府的支持,就没有企业的飞速发展。
“在张江,现在大约有50多个基金,它背后的资金大约在250亿元至300亿元左右,这些基金每天都在寻找和发现优秀的创新企业。”傅大煦说。
“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这是记者在张江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傅大煦介绍,张江正在形成“以政府基金为指导,充分发挥社会资金积极作用”的创业投资和融资服务格局。现在的扶持资金已经不再是撒胡椒面式的财政补贴,而是在严格的项目评估基础上进行重点扶持。同时,众多的社会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也集聚张江,张江现在可以说是国内与资本市场结合最紧密的地方之一。
为进一步改善资本环境,不久前,上海新出台的推进生物制药政策提出,将设立市级生物医药创业投资基金,支持信用担保机构对生物医药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支持产业基地内企业联合发行企业债券试点。去年上半年,先行一步的张江药谷率先成立“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化促进基金”,重点扶持即将进入临床、已经进入临床或已经获得新药批文的创新药物,由政府先期投入10亿元引导基金,预计将带动80亿到100亿元的社会资金。“未来三年,上海将有48个一类新药陆续进入产业化的关键时期。”傅大煦说,上海推进生物制药“行动计划”明确,在“药证”就地转化为“药品”的过程中,政府将从资金、政策等方面优化产业环境,全力帮助企业踢好“临门一脚”。
去年起,上海市科委设立“生物医药产业转化项目”,对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的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给予不超过实际投资10%的政府资助,重点帮助企业形成量产能力。而在上海刚刚结束的2009年度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评审中,共有70余个项目进入拟立项范围,资助总额逾2亿元。
政府力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实质性动作,坚定了企业发展的决心和信心。“复星医药每年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5%至7.5%,今年研发投入将达到2亿元。”李显林介绍,通过政府扶持和资本运作,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为持续创新增强了后劲。
【对标启示】
“企业融资渠道不畅制约了行业的发展。”王建分指出,近年来,我省医药行业缺少项目资金支持,更缺少产业支撑项目,创新与研发的投入严重不足,使科技人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常山生化生产的肝素钠畅销国外,供不应求,但企业的产能却跟不上,急需资金支持扩产。“希望政府对此类项目能出台政策予以扶持。”张宝瑞建议,省、市都应进一步加大医药产业资金投入的规模和力度,落实好国家及省加快医药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增加技改贴息资金、创新开发资金和与节能减排相关的各项资金。此外,希望金融机构拓宽医药产业的融资渠道,研究企业股权质押、专利权质押、新药证书质押贷款的办法,利用好国内外资本市场,协助有条件的企业上市或增发新股。
来源: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