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网站! 今天是:

探究两个“有多远”——— 对标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下)

发布时间:2011-08-23 来源:河北日报

    6000多万台的生产能力,超过2000亿元的年产值——— 当其他省份还在艳羡昆山笔记本电脑制造业飞速发展时,江苏省却将其纳入了调整升级的序列。
    “江苏全省笔记本电脑有8000多万台的生产能力,但主要部件大多不是自主技术产品,因而并未形成在IT行业的竞争强势,这迫使我们下大力气进行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江苏省科技厅厅长朱克江说。
    从招商引资到招才引智,从打造“产业链”到打造“技术链”,一个产业的重新起跑,倚仗个别领军企业一蹴而就并不现实。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中,靠什么杠杆撬动由低端制造到高端创新?
    从“产业链”切换到“技术链”的路程有多远?
    江苏招商看似“丢西瓜捡芝麻”的做法,实则是从产业聚集到技术为王的跨越;找准关键节点寻求突破,引领产业集群迈向技术高地
    【标杆故事】
    “笔记本电脑800多个零件,企业在昆山50公里半径内均可采购齐全。”完整的产业链、密集的企业群,这曾是“昆山竞争力”最好的说明。
    “依靠完整的产业链,最大限度降低企业采购等各环节成本,这是打造区域性产业竞争优势的第一步。”江苏省科技厅有关同志讲了一则昆山政府招商的故事。“一个笔记本电脑几百个零件全部拆散摆上办公桌,剔除本地已经可以生产的,看剩下什么部件昆山造不了,招商部门就去引进什么样的项目。”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年被“挖空心思”招来的这些制造企业,如今却成了当地“产业裁军”的对象:26家企业几年内被昆山“请”出门外,为了弥补企业损失,昆山花掉了两亿元。
    “这26家企业均属劳动密集型企业,产业层次、投资强度低、占用土地多。尽管也有不俗业绩,但对提升开发区产业层次无益。”昆山人的下一轮招商目标在哪里?“全球顶尖跨国企业的研发中心和营销中心,对于打通制约产业发展核心技术环节有帮助的企业,无论大小我们都欢迎。”
    有人觉得江苏各地在招商中有“丢西瓜捡芝麻”之嫌:总部位于美国、全球最大的蓝牙耳机研发制造企业缤特力通讯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成立还不到3年即关停,其制造订单转移至山东潍坊的一家民营企业;世界半导体巨头——— 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从苏州撤资,其芯片封装和测试工厂转移至马来西亚……而新引进来的却有不少是“专利一堆、本钱可怜”的中小型企业。
    这绝不是笔“糊涂账”。“新兴产业是充分利用科技革命和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建立起来的。缺乏核心技术,产业规模再大也不具有竞争力。”江苏省将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着力点,睿智地放在突破核心技术和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上。
    如何引导产业迈向高端?一揽子政策应势出台:
    ——— 将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作为首要任务和核心目标。发挥科技计划的导向作用,设置强制性门槛,如科技项目实行专利前置审查,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必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 推出“江苏高技术产业发展841攀登计划”和相关技术纲要。集中突破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800项关键技术,实施40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培育10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产品。
    ——— 瞄准技术集成的重大整机产品,推进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加强政策引导,推动各大产业通过自主研发、合作开发以及收购海外研发力量等方式,从配套产品向整机产品推进。
    ……
    风电装备实现了兆瓦级风机动态载荷和核心控制系统的独立设计;光伏产业自主研发的“冥王星”太阳能电池生产技术,使单晶硅电池转换效率达到19%的市场最高水平;开发出16大类光伏电池生产核心设备,新生产线中自主设备比重已从30%提高到80%……从拉长“产业链”到串起“技术链”,2009年,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在遭遇国际金融危机之年却焕发出惊人活力。
    【对标启示】
    北有“英利”,南有“尚德”。“尚德”的发展路径颇具特色。
    作为江苏光伏产业的龙头老大,“尚德”并非“一个人在战斗”。
    以完善产业链中的“技术链”为目标,江苏省以尚德为核心,同时支持各关键技术节点上的关联产品发展,先后培育出以生产高纯多晶硅为主的协鑫江苏中能、江苏顺大等企业,以生产多晶和单晶切片为主的常州亿晶、江阴海润等,以生产电池及组件为主的常州天合、南京中电光伏、苏州百世德等,以做电站和发电系统为主的中盛光电、江苏兆伏等,以及以做生产与检测设备为主的常州华盛天龙、无锡南亚等300多家光伏生产骨干企业,建立了以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产品优势为基础,从高纯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集成系统设备到光伏应用产品的完整技术链。
    相关技术节点企业同时与高校院所等研发机构联合,组成产业技术联盟,开展产业技术联合攻关,形成了整体发展优势。从“上规模”到“上档次”,“技术链”里的每个企业实现了共存和共赢。
    技术离市场有多远?
    企业进驻高校科技园、高校投身企业工业园,打破产学研藩篱,科研市场“一家亲”
    【标杆故事】
    南京工业大学,一所“211”序列之外的普通高校,却拥有一所国家级高校科技园。甚至其所在的模范路也被冠以“北有中关村、南有模范路”之名。
    140余家科技型企业,40余家校企共建研发中心——— 8万平方米的科技园主楼,俨然一座微型的“苏州工业园”。
    “产学研的问题在我们这里不是问题。”陈红喜,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其另一个职务是大学科技园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
    企业为什么愿意把研究院建在高校?“企业看重的是高校的资源优势,说简单点这也是笔经济账。”陈红喜称,企业研发需要专业化程度很高的仪器设备以及实验条件,为了一个单独的项目动辄花费上千万元购买设备显然并不合算,而高校却拥有企业所需要的一切硬件条件,校企合作既解决了高校科研硬件闲置问题,又避免了企业研发投入过高的风险。“软件环境也是企业看重的。”陈红喜表示,高校的科研团队高度集中,技术检索查询系统完备,且具成本优势。
    高校和企业合作又能收获什么?“对于一个大学教授来说,写写论文、发发文章也算‘搞科研’,与研发市场需要的创新产品相比,简单轻松且没有学术风险。”陈红喜说,与企业“打捆”搞科研,既解决了教授盲目做学问,与市场脱节的问题,也解决了科研经费问题。“毫无疑问,教授的个人收入也随之大幅提高。”陈红喜还表示,由于大量企业进驻高校,学校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实习等实践问题也迎刃而解,仅此一项,学校每年就可节约经费1000多万元。
    道理看似简单,可“产学研”脱节问题为何在其他地区如此严重?“没有好的服务配套政策,企业‘高攀’高校难免畏难。尝不到第一次甜头,教授们也不愿轻率‘下海’。”江苏省是怎么把这“两张皮”拧成“一股绳”的?
    政策又一次起到了变“两难”为“双赢”的杠杆作用。江苏省规定,企业在申请较重大科技项目时,研发团队中必须有高校参与,否则不予立项。此外,江苏省科技部门主动联合教育等部门,通过政策引导、表彰奖励和项目支持等措施,引导和促进高校教学、科研活动与实践相结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江苏省还为到企业工作的高校人员给予5万元创业补助。目前,江苏全省高校来自企业的科研经费占48%。
    陈红喜还介绍,“大学科技园管委会负责人由当地政府一把手和高校一把手同时兼任,工商、税务等等一系列手续在科技园内都可办理,企业壮大后可经由政府绿色通道直接在高新区等地建设厂房实现规模化生产经营。”
    在企业进驻高校科技园的同时,众多国内著名高校也开始组团式走进江苏的各大工业园区。在苏州工业园科教创新区,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14所高校包括他们的研究院、研究生院汇集于此。“省部级以上科研机构超过200个,每年知识产权申报超过2000个,其中发明专利在60%以上。”这是园区3年内将实现的目标。
    目前,江苏省共有9家国家级高校科技园、8家省级高校科技园。每年全省高校科技成果有53%在江苏实现转化。全省建立各类“校企联盟”4112个,省内高校院所服务企业的科技人员达18000多名。全省企业已与国内941家高校院所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实施各类产学研项目20000余项。
    【对标启示】
    “高校院所科技资源全部向社会开放。”这是江苏省的新举措。按照要求,江苏省建在高校院所的所有省级以上科研基础设施及百万元以上的大型科学仪器将向企业全面开放。
    科研如何对接市场,不再“闭门造车”?已有的科研成果如何加速转化?
    河北的不少企业家有过在名牌大学吃到“闭门羹”的尴尬,河北的不少专家教授也曾为缺少“伯乐”投资而难以迈进市场大门。科研“根系”和产品“果实”之间的纽带成于天然,打通阻滞的血脉也许仅需点拨之劳。
    “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发展的前瞻性、较强的社会性、生产要素的先进性以及产品首次进入市场的困难性等,其发展不能完全依赖于市场的自发行为,需要政府的引导和组织,建立起有力的政策扶持和规范的市场秩序。”江苏省科技厅厅长朱克江指出,政府应主动充当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坚定倡导者、组织者和支持者。正是从实际出发,着力突破一些关键环节,江苏省才撬动了产学研一体化杠杆,为新兴产业发展打开了通道。

    来源: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