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三月,江南正好。3月30日,记者飞抵南京,采访本上记录下这样一组数据:2009年,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1987亿元,增长19.5%,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30.11%;全省企业研发投入总额激增至560亿元,居全国第一;企业授权专利4.7万件,居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产业新产品产值占全国五分之一……
《2009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显示,江苏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之首。
红花连碧树,一路景醉人。江苏,无疑有着宜居的自然生态,但催生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的“企业生态”却绝非自然之功。
那么,江苏企业科技创新的胆识从哪里来?产业发展急需的人才从哪里来?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资金从哪里来?记者带着疑问上路,带着答案归来,期冀着对河北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能有所裨益。
胆识从哪里来?
从“枕芯”到“龙芯”,一个农民企业家在追求利益最大化与巨大创新风险的矛盾中得出完美答案
【标杆故事】
“在一支花梗上彼此相爱,却又互相戕害,一花若死,伴花同亡。”利益与风险,恰如传说中的“两生花”。
“面对巨大的研发投入,企业在走上科技创新道路前,首先面对的是利益与风险的博弈与考量。”陪同记者采访的江苏省科技厅有关同志表示,本能促使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在巨大风险面前,“创新恐惧症”不足为奇。
但在江苏,甘冒风险的企业却比比皆是。从靠“绣花”和做“枕芯”起家的家纺企业到中国首个计算机CPU“龙芯”的产业化公司,江苏梦兰集团跳跃式的转型颇具“江苏特色”。
上世纪70年代,凭8个姐妹的“绣花针”起家,2000年“梦兰”牌床上用品被认定为中国家纺行业第一个驰名商标,江苏梦兰集团的发展烙着改革开放30年中国民企发展的典型印记。凭借家纺“老大”的优越地位,巩固较高的市场占有率,稳赚丰厚的利润——— 梦兰集团本该稳定的发展路径,在2004年被董事长钱月宝“突如其来”的决定打破:与中科院合作共谋“龙芯”产业化!“当时,集团公司的不少股东对这个项目持保留意见。我们是家纺企业,转型研发高科技产品,会遭遇多重困难;最主要的是一些人认为创新成本高、风险大,不如专心搞老本行来得稳当。”众人的犹豫并未动摇钱月宝的信心,他决定把梦兰集团多年来积聚的资金全都投向龙芯。当年4月,我国首款64位高性能CPU芯片——— 龙芯2号研制成功;9月,龙芯2号增强型流片(像流水线一样通过一系列工艺制造芯片)成功,第一代由中国人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主制造的低成本电脑问世;2009年,龙芯低成本电脑列入首批国家自主创新产品……
有人只看到钱月宝的“胆”,却未品出钱月宝的“识”:传统纺织产业市场几近饱和、低端制造业利润日益微薄,不创新、不转型必然走向衰亡;CPU国产化势在必行,国家鼓励政策不断出台,看似巨大的风险背后胜算不小;有中科院强大的科研团队做后盾,梦兰可全心专注于市场开拓……
政府的有力扶持为梦兰集团以及与之类似的企业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创新风险。2009年12月22日,江苏省支持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首购第一单花落梦兰,价值4.1亿元的15万台龙芯电脑将进入江苏省内5000所中小学课堂,龙芯电脑正式进入大规模量产阶段。
从传统产业走向新兴产业、从“草根”创业走向“高端”创新。梦兰的奇迹在江苏被不断复制:生产针织内衣的海安欧贝黎公司与中科院合作转型开发出新型太阳能电池,企业销售收入从1.5亿元跃升到12亿元,4年增长8倍;生产经编机的常州八纺机,用玻纤增强材料及立体织造技术成功开发出2兆瓦以上风电叶片,成为国内最大的叶片增强材料制造企业……
【对标启示】
“因为担心投入风险,保定市有近50%的企业没有科技创新活动。”今年全省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拿出这样的调查数据。“许多企业创新能力弱、不掌握核心技术、没有高附加值创新产品,成长缓慢、未老先衰者颇多。”有专家曾剖析我省企业的“老头树”现象。
当河北企业在自主创新门槛前犹豫徘徊时,江苏企业搞研发却一浪高过一浪:全省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幅超过30%。
2009年,江苏省全社会研发总投入的83%来自于企业,总额达到560亿元,企业主体性研发资金投入持续增长……
“创新有巨大风险,但不创新却无异于等死。”南京康尼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李传碧的话,道出了江苏企业创新群体的“不创新,毋宁死”精神。
河北的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在立身之初也是“闯”出来、“创”出来的,但创新之路绝无停歇之时。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短期风险与核心利益,两难面前,河北企业必须做出理性的抉择。
不做观潮人,敢立潮头搏。在风险与创新的天平上,发展的指针永远倾向后者。
人才从哪里来?
群贤毕至并非只缘“不差钱”,江苏引进人才“重金”之外的魅力
【标杆故事】
人才无疑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第一要素”,江苏在“招才”方面可谓下足了本钱。
2006年,江苏省设立“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江苏省科技厅启动实施“科技创新创业双千人才工程”,无锡实施“530”计划,苏州实施“姑苏领军人才计划”,常州实施“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南京实施“双十亿”计划……江苏省各级用于“招才”的专项资金超过20亿元。
位于苏州工业园的旭创公司由6位“海归”创办,总经理特助李华英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省双创”给予资助200万元,“姑苏计划”资助100万元,住房补贴100万元……该公司总经理刘圣博士一人获得的政府性资助补贴就达数百万元。
江苏缘何成为人才高地?有人将其归结为“江南多金”。答案果真如此简单?
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师从199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伊莱亚斯•科里……爱斯医药科技(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葛敏的履历表值得骄傲。但让记者不解的是,葛敏递上的名片上,印的头衔不是“爱斯总经理”也不是“哈佛博士后”,而是“南京工业大学教授”。
“政府资助金对我而言很有帮助,但还远远谈不上诱惑,更不是我选择落户南京的原因。”葛敏表示,他在美国获得的授权专利有十几个,在某国际著名制药企业研究院工作了7年,该掌握的都掌握了。对于有真才实学的人来说,缺的不是钱,而是施展才华的平台和机会。
“为什么不是北京、上海,而是南京?”葛敏说,南京工业大学除给予他教授头衔外,还为他组建研发团队和平台,支持他创业。“即使创业失败了,我还可以做学问、当教授,可进可退。”
让每一位人才都无后顾之忧。对高层次人才,江苏绝非“一引了之”。在苏州工业园,园区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给予税收奖励、子女教育津贴、租房补贴和拎包入住的酒店式公寓服务;建立一站式的海归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在薪酬待遇、社会保障、户籍管理、档案调动、子女入学等方面开通“绿色通道”,为海归人才创业提供资金、担保、项目等多方面的专业化服务。
引进一个领军人才,发展一个高科技企业,带动一个新兴产业成长。在江苏,施正荣建立了“尚德”、沈国荣带出了“南瑞继保”、张雷创办了“远景”……近几年,江苏引进海内外各类创新创业人才7000多人,团队891个。建设142个院士工作站,吸引全国154名两院院士及其团队参与企业技术创新。
【对标启示】
“招才不易留才更难。小至一个企业,大到一个行业如何才能留住人才?”苏州工业园管委会科技发展局滕文东认为,引才靠的是“硬政策”,“留才”却要凭“软环境”。“来的时候敲锣打鼓,来了之后处处受阻。”我省一位科技型企业技术人才感慨。如果只在引才投资上出血本、下功夫,而忽视人才施展才华所需的综合环境,人才必然难以“从一而终”。
人才顾虑的是什么、苦恼的是什么,企业和有关部门必须想到前面去、做到前面去。在苏州工业园,各企业具有本科和硕士学历的普通技术人员,工作优秀者都可获得园区提供的每月1000元至3000元的奖励。因为相对固定的技术人员也很重要,能使每位领军人才都能很容易地在园区内找到得力助手。
对于江苏的“引才”经,最贴切的解读也许就是以人为本、以人才为本。
资金从哪里来?
从“科技皮包公司”到行业领军企业,“教授发家史”个案中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路径
【标杆故事】
融资难,是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创立和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问题。
手握颇有含金量的专利技术,不少中小企业或科技人员却因资金瓶颈而难以扩大规模,甚至不得不在产业化初期搁浅。
而在江苏,目前,全省民营科技企业数量已超过2万家,对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贡献份额已达40%以上,其数量和经济规模居全国第二。
作为重要融资渠道的风险投资高度市场化,“智本”与“资本”的对接在实际操作中极具“技巧性”。专利与资本是如何对接的?从只有几张专利授权书的“科技皮包公司”到产值上亿的科技型企业,苏州苏大维格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林森的经历颇有代表性。
作为“激光全息应用技术”核心专利的发明人,教授出身的陈林森在技术层面上十分自信,但和许多将核心专利视为“金娃娃”小心呵护、决不让别人染指的科研人员不同,陈林森在决定融资创业之初,在技术上就持开放态度。
“靠专利和技术博取‘风投’青睐,必须对核心技术言尽其详。”陈林森表示,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之所以被“风投”拒之门外,是因为不敢将“宝贝”示人,不敢对可能的风险充分阐释。“要把项目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向投资方说深说透,并逐项说明解决每一项可能风险的预案,方案求真务实才能打动投资方。”陈林森的第一笔1000万元资金主要来自风险投资。
“资本充裕的其他民营企业也是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重要来源。”陈林森表示,许多传统产业领域中的企业急于寻找有前景的高新技术项目进行合作或投资,广开门路主动与之对接,以专利作为股权参与其中都是可以实现双方共赢的好办法。
2005年,苏大维格核心产品中试成功后,已取得40余项专利,其激光防伪技术应用于包括二代身份证在内的多类产品中,2009年公司产值达到1.5亿元。
企业主动对接,政府因势利导。为化解企业融资难题,江苏省2008年就发放科技贷款风险补贴7000万元,当年引导金融机构发放科技贷款365亿元,目前全省创新投资规模已达277亿元。
【对标启示】
据调查,我省过半科技型中小企业反映资金紧张,有18%的中小企业因资金紧张而开工不足。在今年1月份我省举办的首届科技型中小企业与投融资机构交流对接会上,一些手捧多项发明专利和过硬产品的中小企业被投融资机构拒之门外。“我见过许多类似的专利持有人,由于对专利所有权不肯做任何的让步,对专利细节也不愿意做详细的说明,这种过度自我保护丧失了许多融资机会。”陈林森认为,对专利细节过度的保密实际上并无必要,投资方追求的是回报率,只要能够实现产业化和融资目标,转让一定比例的专利所有权或者开展合作都是可以接受的方式。毕竟“卖不出去的金娃娃”和“土坷垃”无异。
目前,江苏省正不断探索企业债券、私募基金和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以期建立起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社会融资体系。而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和市场化,正迫切要求企业以更灵活、更开放的形式与之对接,以缩短“智本”与“资本”间的距离。
来源: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