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外脑”练“内功” 搞“对标”促“对接”
承德借助京津高科技撬动发展方式转变
盛夏时节,走近承德大地,不仅会为园林美景所打动,还为城市巨变所震憾,更为产业的快速发展而惊异。这是承德市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进一步解放思想,借“外脑”练“内功”,搞“对标”促“对接”,强力打造“国际旅游城市”、“中国最大钒钛产品基地”等区域产业领先“优势品牌”的结果。市委书记杨汭说:“承德要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就必须借助京津的人才、科技等力量,推进发展方式快速转变。”
位于河北省东北部的承德,承担着为京津保水源、为首都阻沙源的重任,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经济发展一直落后。承德市具有区位、资源、生态、文化等“四大优势”,落后的原因在哪里?近年来,通过加强调查研究和外出考察,人们拓宽了视野,开阔了思路,认识与发达地区相比,所缺的就是创新理念、先进技术、现代管理。
基于对市情的清醒认识和对未来发展路径的清晰判断,承德按照“借‘外脑’引智,练‘内功’强身”的思路,举办“领导干部大课堂”,先后聘请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旅游局、国家行政学院等国家部委和高等院校专家作报告和指导专题研讨50余人次;组织市委中心组成员到沿海发达地区和省内先进地区学习考察。通过学习研讨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加快城市建设和产业提升的认识,并在全市开展了“大讨论、大培训、大谋划、大招商,强力推进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活动。2010年1月26日,举办“中国承德建设国际旅游城市高层论坛”,邀请了国家级研究城建和旅游的顶尖专家和知名学者,以全面提升承德城市建设水平和发展休闲旅游产业为重点,对承德建设国际旅游城市进行了深入研讨。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级研究员李明德说:“在建设国际旅游城市还没有统一评价标准的情况下,承德市借‘外脑’,吸收借鉴专家和社会各界意见,制定出了包括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等10大类52项指标的《承德市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基本标准体系》,这在全国还是首例,确实难能可贵。”
资源上的“优势”并不一定意味着经济发展中的“强势”。为此,该市立足自身优势,认真开展“对标行动”,在技术装备、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方面,与先进地区对标,逐项查找差距,制定追赶、跨越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向高端科技“对接”,重点抓好钒钛钢铁、食品医药、仪器仪表等领域的50家企业,推动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
“通过不断拓宽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涵,创新合作方式,实现了双方优势科技与优势资源的互补、优势人才与优势项目的对接、优势学科与优势产业的融合,有力地推进了承德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 市长张古江介绍,到目前,承德市企事业单位先后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林业大学等50多个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引进技术合作项目300余项,支持资金达650多万元。
2009年10月11日,承德市政府与中国农业大学正式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市校“对接”进入更深层次和广阔空间,特别是在食用菌产业方面,以平泉县为试点,建立“中国农业大学平泉县食用菌研究所”和“中国农业大学教学实践实习基地与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并以项目形式制定了《承德市食用菌产业五年发展规划》,提出具体项目发展目标和措施,双方将共同立项,开展科研、示范、推广、产业化项目开发等方面的合作,积极谋划组建“中国农业大学承德农业科技服务中心”,作为双方科技合作、成果与技术推广示范、人才培训、信息交流的窗口。
来源:河北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