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至9日,青县组织6家机箱企业负责人到上海祥明、青岛奔泰机电设备公司进行了实地对标学习。
一、对标企业的情况
(一)上海祥明仪表机箱有限公司,位于上海宝山区,前身为闸北仪器配件厂,1996年转制后更名。公司占地50亩,厂房面积5.3万平米,总资产1.16亿元,现有员工1220名,年产值2亿多元、纳税1300余万元。 公司布局紧凑、合理,土地利用率和单位产值很高,亩吸纳就业人数达到25名,亩产值达到了400万元,亩纳税达到了26万元。产品涉及航天航空、信息产业、医疗、交通、港机、船舶等多个领域,销往美国、德国、英国等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奔泰电子机电设备(青岛)有限公司,位于青岛城阳空港工业园,是美资跨国公司——奔泰集团在中国的子公司。公司占地35亩,拥有员工850名,年产值8500万美元,亩吸纳就业人数达到24名,亩产值达到了1600万元。
青岛奔泰公司是奔泰集团在亚太地区生产加工能力最强,配套设备最完善的工厂,主要生产加工电器、通讯、医疗、军工等行业用机壳和配件,为各大国际知名企业提供OEM(原始设备制造商)服务。
三、对标先进,寻找差距
通过对标两家先进企业,感触颇深,青县机箱生产企业主要存在以下差距。
(一)管理上有差距,这是根本差距。
其一,管理理念的差距。两家企业均建立了现代公司化的管理体制,都是聘请职业经理人,负责管理经营公司,真正实现了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尤其是上海祥明公司还建立了党组织、团组织、工会组织等,在劳资关系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发挥了重要的稳定人员的作用,经营15年以来公司与员工从未发生一起劳动纠纷。
其二,企业文化的差距。两家企业都非常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上海祥明公司提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发展理念,对员工购买空调、热水器等电器,以及生活用电、用水、伙食费等都给予一半价格的补贴;并且建设了羽毛球场、乒乓球、篮球场、棋牌室、图书馆、KTV等娱乐活动设施,对稳定员工发挥了重要作用,15年年来人员流动率还不到1%。青岛奔泰公司也提出“以人为本,注重数据,注重股东、员工、客户利益,注重经营生产过程”的企业文化,潜移默化中规范着每个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增强了企业员工的满足感、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其三,管理模式的差距。两家企业生产管理都十分规范,尤其是奔泰电子机电设备(青岛)有限公司,工序布局合理,各个环节衔接十分紧密,并且运用了战略规划、策划方案、5S管理、标准化作业、持续改善、物料流动、目视化管理等7种经营生产管理模式,在时间上细化到了小时管理。欧美国家客户寻求战略伙伴,非常注重生产管理的过程,并有一套严谨的评分考核体系。
(二)技术上有差距,这是核心差距。
两家企业的另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拥有上百人的技术研发团队,将企业从单纯生产配套,提升到参与产品设计和研发的水平。如青岛奔泰公司目前并不是单纯的做机箱壳体,而是已经研发出了自己的品牌,如Hoffman、Mclean、Schroff等。上海祥明公司拥有高级工程师 20 名,现在已经参与客户产品设计,一起参与招标,走到了服务外包的路子上。
(三)装备上有差距,是可控差距。
上海祥明公司每年平均投入资金500-1000万元用于购买国内外先进加工设备,目前拥有当今世界先进的精密钣金加工专用设备激光切割机,数控冲床,数控折弯机等。青岛奔泰公司的剪切、冲压和电脑数控设备组成生产加工流水线及喷淋烘干一体流水线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四)产品上有差距,这是关键差距。
两家企业的产品没有一种是单纯的机箱壳体,均有内核配件,产品配套率很高,产品档次高、体量大。特别是上海祥明公司,从母线、铜排、塑件,到喷塑颗粒都是自己生产,产品成套率很高,成套率高附加值就高,祥明生产的安检机单价卖到四万多元。青岛奔泰公司的产品同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自主研发的机内空调机,直接为高端产品配套,公司的税后利润率达到10%以上。
(五)客户上有差距,这是致命差距。
两家企业均有一批国内外高端客户。比如,上海祥明公司长期合作的伙伴有200多家,其中国内外著名的集团公司有ABB公司、康士伯公司、斯伦贝谢公司、贝尔公司、清华同方、北京联想集团、阿洛卡公司等,无论什么时候企业的订单都能得到保障。青岛奔泰的客户更加高端,朗讯、GM等全部为世界级大公司。这些公司一旦验厂通过,一般不会轻易变更客户,因此企业可以得到长期、稳定、大额订单。祥明公司一般一个订单就是几千套,奔泰公司车间内有专门的朗讯和GM的装备线。
三、青县机箱产业下一步的发展思路
(一)坚定发展信心。首先,机箱作为现代化电气设备的配套设施,随着科技进步,其应用领域日益广泛,用量不断增加,机箱产业应当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其次,青县的机箱产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目前青县拥有机箱生产企业400余家,大部分企业已达到了相当的装备水平。再有,机箱行业已由恶性竞争阶段进入了细化分割市场的阶段,均有差异性客户群,上水平的时机已经成熟。此外,现在青县机箱行业的部分企业家年纪轻、思想新、闯劲足,具有成就事业的决心、魄力和能力,培育亿元以上机箱生产企业指日可待。因此,必须坚定将机箱产业培育成青县支柱产业的信心和决心,并拿出与之匹配的措施和力度,这是这次对标活动的主要收获。
(二)明确发展方向。“机箱产业能不能做大,如何才能做大”是这次对标的主要课题。通过考察研究,机箱产业做大的路径有三条。一是服务外包型。就是产成品中除了核心技术外,其余全部代工生产。二是贴牌生产型。按照委托企业的设计参数进行加工生产,然后贴委托企业的商标。三是整机生产型。通过自我研发,开发整机产品,并注册自己的商标,培育自己的品牌。通过这次对标,服务外包型和贴牌生产应是该县机箱产业今后发展的主攻方向。
(三)培育领军企业。选择十几家有规模、有潜力的重点机箱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培育行业的领军企业、旗帜企业,树立标杆。并指导这些企业将对标行动进行到底,由每个企业针对自己的差距,制定发展计划和方案,鼓励其逐项整改,逐步规范。
(四)优化发展环境。积极为机箱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在硬环境方面,加强县经济开发区和机箱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水、电、路、讯等,为机箱产业创造一流的发展平台;在软环境方面,重点加快制定出台加快机箱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在机箱企业上设备、引进技术人才、上市、开发整机、申报商标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奖励,引导推动企业上水平。
来源:产业政策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