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瞄准“六项重点工作” 深入推进工业发展提质增效

发布时间:2021-02-22

  “十三五”任务目标完成情况

  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2016年以来,全市新增规上入统企业560家,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达到3.2%,累计实施工业技改项目2546个,其中亿元以上重点项目349个,工业投资平均增速4.7%、工业技改投资平均增速1.5%。

  区域布局不断优化

  出台了《廊坊市主导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北中南三大工业发展板块初步形成,其中北部板块完成《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协同发展规划》和《北三县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中部板块加快推进廊坊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建成了京南示范区转移转化项目库,来自北京的28家高科技企业入区孵化;南部板块配合雄安新区建设,霸州、文安、大城工业经济发展活力日渐强劲,科技成果和技术转移转化日趋活跃。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数据中心在线服务器数量已超过80万台,服务器数量和产业规模均居全省前列。截至2019年,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企业达到109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24亿元,居全省第一位,实施重点项目56个,总投资1447亿元,全市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111家,年营业收入达到204亿元。

  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确立了“7+6”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即:优化提升三河汽车改装及零部件、香河家具、霸州都市休闲食品、霸州特色定制家具、文安人造板、大城绝热节能材料、大城红木七大传统特色县域产业集群,重点培育三河电子信息、三河生物医药和大健康、大厂影视文创、固安电子信息(新型显示)、固安航空航天零部件、永清服装创新设计六大新兴特色县域产业集群,目前,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规划编制已经印发实施,2019年超50亿元产业集群7个,超100亿元集群5个。

  工业设计引领示范

  建成了全省第一个工业设计主题博物馆,市级第一个工业设计创新中心。举办第二届廊坊工业设计周和工业设计大奖赛、通武廊工业设计高峰论坛等活动,加快构建“政府搭台,高校、企业联手唱戏”的发展格局。2016年以来,全市新增市级工业设计中心44家。

  科技创新活力迸发

  2016年以来,全市新增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330家,省级以上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达到8家。认定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91家,培育市级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累计13家,持续推进“三品”专项行动,新增中小企业名牌产品累计18项,固安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别荣获国家新兴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四星级评价。

  2020年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12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完成3.5%,居全省第8位。

  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020年,廊坊市新增入统规上工业企业182家,超出目标任务107家。

  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年内实施技改项目428项,其中有131项成功列入省千项技改项目。

  新能源汽车推广。2020年推广标准车2759辆,完成率153%,进度居全省第4位。

  取得的主要成效

  疫情防控有力保障。攻坚克难完成200余批次应急物资采购交付任务,硬核支援完成105家域内防疫物资企业生产调拨任务,精准有序完成2000多家“四上”企业零疫情复工。完成1226万元中央资金支持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重要力量。2020年,廊坊市工信局被评为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1人获评省级抗疫先进个人。

  民营经济全省争先。在全省民营经济考核中,廊坊市居全省第2名,荣获“民营经济发展先进市”称号,成为全省唯一连续8次进入考核前三名的设区市。香河、三河、大厂进入前10名,获评“民营经济发展先进县”,较上年增加两县。其余5县全部进入前50名。有8家企业入选2020年河北省优秀民营企业、8人入选2020年河北省优秀民营企业家。

  县域产业蓬勃发展。在全省县域特色产业振兴工作考核中,廊坊市居全省第4名。固安、文安进入前10名,获评“县域特色产业振兴工作考核优秀等次县”。年内,全国重点纺织产业集群创新发展座谈会在永清县举办,固安新兴产业示范区、廊坊开发区分别获得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四星评价,霸州市获评河北省食品产业强县,香河县获评河北省家具制造产业名县,大城县南赵扶镇获评河北省红木文化产业名镇。

  数字经济再获殊荣。举办2020廊坊数字经济大会,签约项目4个。在“第10届数据中心评选活动”中,以第一名成绩被评为全国数据中心产业发展示范城市。培育省内唯一的国家新型信息消费示范项目2个,新增省级信息消费体验中心3个。2020年,获评河北省首批信息消费试点城市,获评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

  账款清欠提前完成。全市结转的1471.92万元无分歧欠款全部清偿完毕,清偿比例100%,位列全省第1位,提前半年完成清零目标。

  区域协同创新推动。落实“六稳”“六保”要求,举办廊坊产品走进临空、廊坊绿色建材助力雄安,以及京廊机器人、汽车、家具、食品等9项区域协作对接活动,推动企业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央广网、长城网、河北日报等中省媒体,以及经济日报、搜狐、新浪、网易等网络媒体平台,进行了全方位报道。

  服务企业日渐精准。依托廊坊市政企直通服务平台,设立廊坊政企通App,开通“政策智通”计算器,为企业提供“政策精准推送、诉求即时受理、企业综合服务”等组合套餐。年内发布惠企政策2509条,提供诉求及咨询服务累计达到5.8万次。

9月19日,由经济日报社、廊坊市政府主办,廊坊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润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国通信企业协会云数据专业委员会承办的“2020数字经济大会”在廊坊开发区京津冀大数据创新应用中心成功举办。期间,举行合作项目签约仪式。

  “十四五”工业工作谋划情况

  实施制造业基础高级化工程。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加大技术改造项目奖补力度,引导企业通过引进技术、优化工艺、更新设备、两化融合等方式实现改造升级,重点推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推进工业绿色发展。

  实施制造业典型示范工程。推进智能工厂建设,引进智能制造领域系统集成商,推动本地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企业与其深化合作,加快推出一批面向典型工序的数字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及智能工厂建设整体解决方案。

  实施制造业重点项目工程。加快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依托廊坊开发区、燕郊高新区、香河机器人小镇等载体,围绕龙头企业,吸引更多配套企业落户廊坊,支持廊坊莱尼、航天振邦、新奥动力、欧伏电气、精雕数控等企业,重点发展智能制造装备、智能机器人、汽车与新能源装备、航空航天装备等领域,打造全省装备制造战略支撑和重要增长极。

  2021年工作思路及谋划

  瞄准“基础化改造”,推进传统产业提升“四个专项”。持续推进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建设。一是推进工业企业“四个一批”专项。到2021年底,淘汰关停一批全面完成,动态清零,搬迁入园进区一批、就地改造提升一批、做优做强一批全面启动。二是启动“亩均论英雄”专项。在2021年底前完成全市所有制造业企业综合评价,确定优先发展、鼓励提升、帮扶升级、倒逼整治等四大分类。三是实施技改项目建设专项。2021年全市滚动实施工业技改项目300个以上,争列省重点工业技改项目80个以上。四是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专项。2021年培育新建和鼓励升级企业研发机构20家以上,完成3家企业申报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瞄准“数字化转型”,打造智能制造“示范标杆”。积极打造新技术融合制造业示范,持续引导和推进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型。一是培育“互联网+”制造业试点示范。2021年,培育10个以上“互联网+”制造业试点示范项目。二是积极推进“两化融合”。面向装备、建材、食品、家具、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持续开展两化融合评估诊断,推进规上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推动企业开展工控安全防护,提升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护水平。三是大力实施智能制造示范。2021年建设市级以上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30个。四是加快推进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推广应用。落实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支持政策,推动全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2021年争取市级以上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获评10个以上。

  瞄准“规模化崛起”,实施产业发展“双轮驱动”。加快推动数字经济产业化、产业发展数字化。一是组织两项活动。举办2021数字经济大会,借力数字经济博览会,搭建对外交流合作平台,打造数字廊坊品牌,吸引和聚集更多优质资源落地落户。二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到2021年底,全市投入运营标准机架数量达到8万个,服务器规模超过120万台。三是推进数字项目建设。重点扶持省级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项目、信息消费体验中心项目,全力抓好服务保障龙头领军企业,引导企业增上项目,提高研发和产业化能力。四是推进产业链条延伸。加快推进维信诺AMOLED面板及模组生产线升级改造和京东方5G异形手机显示模组研发及产业化等项目建设,做强核心产品。面向产业链短缺的偏振片、背光源等零组件以及显示终端应用的国内龙头企业,开展对接合作,延伸产业链条,提升集约化、高端化水平。五是推进产业集群发展。重点抓好廊坊开发区大数据、固安新型显示、三河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引进龙头数企业,培育隐形冠军,孵化小微企业,持续提升规模效应。积极推动大城保温建材、香河家具、文安人造板等县域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家具产业智能化,食品行业精细化,建材产业绿色化发展,提升集群发展质量。

  瞄准“梯队式培育”,抓好企业发展“三个一百”。培育一批具有产业生态掌控力的专精特新、行业领军、规上龙头企业。一是培育提升“专精特新”企业。2021年,力争培育国家级、省级、市级小型微型企业10家,认定填补国内空白产品10家,培育专精特新企业60家。二是积极培育规上工业企业。2021年,力争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0家。三是积极帮扶龙头大户。帮扶百家龙头骨干企业,对产值前100名龙头企业,实行精准帮扶,重点解决要素供应、内外市场开拓、惠企政策落实等方面的具体问题,以大户稳运行稳增长。

  瞄准“创新型发展”,推进工业设计“1+2+3+N”。完善一个中心,融合两大领域,抢抓三大机遇,开展系列活动,全面推进工业设计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提升制造业设计能力。支持企业自建工业设计中心,推进工业设计成果转化,鼓励企业购买工业设计服务,带动工业设计不断向产业植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创造活力。2021年,力争新培育市级工业设计中心5家以上。

  瞄准“精准化服务”,落实民企帮扶“五项举措”。统筹部门职能资源,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一揽子工业精准服务。一是强化政策服务。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认真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二是强化平台服务。积极推进“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谋划冀廊汽车产业链对接、中科院过程所合作对接、都市食品产业对接、科技孵化器企业风险投资对接、数字化车间需求对接、电子信息产业对接等产业精准对接活动,进一步推进区域合作,延伸产业链、稳定供应链。三是强化市场服务。组织企业参加西部制博会、贵阳数博会、上海工博会、进口博览会、“5·18”经洽会,以及服装、食品行业展会,协助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帮助企业对接互联网电商平台,开展“网上直销”活动,进一步打通需求与供给、制造与销售之间的数据流。四是强化帮扶服务。充分发挥廊坊市政企服务直通网络平台作用,依托廊坊政企通APP等渠道,切实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实际问题。积极推进民营企业领导包联服务,谋划组织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及时了解和解决民营企业遇到的问题困难。五是强化素质提升服务。组织开展企业家进高校素质提升活动,帮助企业对标先进,更新观念,提升现代企业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