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坚持绿色引领、创新驱动,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1-02-22

  “十三五”时期取得的主要成就

  ——工业质量效益实现新提升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工业经济实现量的稳定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工业发展模式从追求速度向提升质量效益深刻转变,工业经济规模跃上新台阶。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1488.4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06.1亿元,营业利润率7.1%,比2015年提高3.6个百分点,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81家。

  ——产业体系建设实现新突破

  坚持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重中之重,“3+3”主导产业和“1+2”特色产业体系初步建成。坚持走“绿色化、差异化、增量调整”路子,加快转型升级、绿色发展,传统优势产业迈向中高端。钒钛产品扩规提质,营业收入比“十二五”末增长41.3%,绿色食品及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培育壮大,大数据产业从无到有,德鸣大数据、博彦科技、华明服务外包等一批项目落地实施,承德县被工信部确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特色智能制造产业日益壮大,远景能源、金风电控等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健康发展,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企业加快成长,仪器仪表、输送装备制造提档升级,新建成工业互联网应用创新、两化融合示范企业50家。

  ——创新驱动转型迈出新步伐

  以“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深入实施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改革开放、创新驱动迈出重要步伐。实施了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计划,完善后备培育库,扶持培育服务机构,打造了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领军企业,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科技支撑。十三五末,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2%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8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100家。

  ——可持续发展增添新动能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持续推进节能减排,累计淘汰焦炭落后产能59.1万吨,完成燃煤锅炉改造644台,推广新能源汽车4811.5辆标准车,整治工业料堆场428个,全市41座粘土砖窑全部拆除。尾矿及其他工业固废利用实现由“低效分散”向“高效集约”的转变,尾矿制备建材产业已初具规模,形成涵盖10大系列50多种比较完善的产品体系。

  ——民营经济发展焕发新活力

  民营经济增加值平均增长7.5%,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63.86%上升到65.7%;民营经济上缴税金年均增长12.9%,占全市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由65.05%上升到75.3%;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达到69家。

承德苏垦银河连杆有限公司华北基地沃尔沃汽车连杆自动化生产线建设项目

  2020年主要工作

  (一)疫情防控物资保障有力

  面对突如其来疫情,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舍我其谁的使命担当,认真履行物资保障职责,对重点企业实行“一人一厂”驻企服务、开展银企对接、协调紧缺原料供应,协调支援武汉医用氧气瓶8000多支,全市口罩生产企业增至8家、日产能达到138万只,先后有4家、24家企业分别纳入国家和省疫情防控重点物资生产企业名单。争取应急物资保障建设资金1717万元用于市级应急物资储备,支持承德金秋物流仓储公司申报医疗应急物资储备库项目,完善市级应急储备库建设。

  (二)工业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全面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督促指导工业企业严格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认真落实支持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组织“送政策下基层”“政策面对面”“银企对接”活动,力促企业复产达产。建立“事项帮扶清单”“政策落实清单”“分类问题清单”,落实市级领导包联帮扶,深化实化“走千企、帮万家”“问题解决推进月”“包联大走访”等活动。争取工业企业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返还3359.45万元,落实各类税额减免1.45亿元,通过降低利率减少支出1322.48万元,贷款额159.9亿元,减少各类开支1.88亿元。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增速3.9%,增速居全省第7位,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1家,净增20家,25家企业获得省规上企业培育奖励资金支持。

  (三)绿色主导产业发展强劲

  特色智能制造产业迈向中高端。智能仪器仪表、输送装备、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加速发展,产业园区集聚效应明显,规上特色装备制造产业增加值增长30.9%。大数据产业迅猛发展。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阿里巴巴集团等开展战略合作,成立承德数据智能研究院及5个大数据应用创新智库,维特电子、博彦科技等重点企业加速发展。钒钛新材料及制品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矿业采选绿色集约、高质量发展势头良好,积极培育壮大14家钒钛规上企业,承钢、建龙、天大钒业、锦科科技等重点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建设推进顺利。新型绿色建材产业稳中求进。谋划实施尾矿和新型墙材项目44个,承德宝通矿业有限公司成为我省第1家挂牌的环京绿色砂石骨料基地,14家新型建材企业、7类产品积极参与雄安建设。食品医药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实施质量攻坚工程,山庄老酒、怡达、宇航人、平安高科4家企业获评食品特色品牌,平泉市、丰宁县获评河北省食品产业强县。

  (四)转型创新发展成效明显

  工业技改项目有序推进。列入省级“千项技改”计划技改项目82个,总投资166亿元,争取省工业转型升级(技改)专项资金2435万元。工业投资同比增速达2.1%,居全省第3位;工业技改投资比全省平均增速高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5位。创新引领步伐加快。“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示范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新认定制造企业研发机构21家,累计达到167家,组建承德市工业创新中心,创建2家省级“工业诊所”,建成工业设计中心3家。2种“首台套”装备获评“省重点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两化融合不断深入。全年培育融合示范项目20个,其中5个项目列为省级互联网创新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培育省级数字化车间5家。绿色发展能力提升。河钢承德钒钛新材料公司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建龙特钢、承大环保等8家企业获评“省级绿色工厂”。

  (五)民营经济活力显著提升

  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出台《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采取24条具体举措,推动民营企业改革创新、转型发展。创新创业服务不断加强。结合全省“百场万家”公益活动,开展“双提双促助企行”活动,组织专题活动14场,培训工信干部200多人次,培训对接企业1332家。新增市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2家,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省级“专精特新”示范企业4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9家。按期完成清理拖欠民营企业账款目标任务。累计完成清偿账款总额1.632亿元,按期完成省定任务目标。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稳步发展。平泉食用菌、兴隆果品、丰宁装备制造、承德县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明显提升。2020年底,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610.75亿元,增长11.3%;实缴税金26.83亿元,增长17%;从业人员达到11.91万人,增长1.7%。

承德建龙特殊钢有限公司全提钒升级改造一期项目

  “十四五”时期主要任务

  总体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对承德做出的重要指示要求,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促进承德工业特色化、集约集群化、现代化发展为主攻方向,重点实施八大工程,做大做强两大优势产业,发展壮大三大战略支撑产业,全面提升两大特色产业,加快布局未来高潜产业,逐步改变轻重产业和传统产业的结构,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构建现代化工业经济发展体系。

  主要预期目标:

  力争到2025年,工业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工业经济持续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5%以上;创新能力明显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力争达到1.5%以上;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2%以上;质量效益显著提升,主营收入利润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绿色发展成效明显,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工业节能减排降耗低于国家限额指标,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本完成资源型城市的工业结构转型,形成国家绿色发展先行区的工业支撑框架体系。

承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21年工作安排

  主要目标:

  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5%左右,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家以上;实施省级工业企业重点技改项目50项,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速达到6%;大数据产业、特色智能制造产业分别实现产值45亿元、65亿以上;民营经济增加值增加6%以上。

  一是全力稳运行保增长

  围绕工业增加值、新增规上企业、企业复产、扭亏增盈等主要指标,摸清工业经济底数,科学核定目标任务,夯实县区主体责任,强化协调联动,形成推动工业经济发展合力。完善运行监测分析机制,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监测预警、分析研判,落实市县领导包联重点企业制度,完善“领导包联、部门牵头、属地管理和驻企服务”常态化服务机制,统筹整合各类资源,进一步增强惠企实效,全力以赴稳运行保增长。

  二是全力推进产业发展

  聚焦“特色化、集约集群化、现代化”方向,发挥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全力推进绿色主导产业发展壮大。钒钛新材料及制品产业,围绕打造“中国钒谷”,力促总投资60亿元的建龙含钒无缝钢管智能制造项目一期投产,启动双滦承钢钒钛产业园建设,推动锦科科技、建龙清洁能源用钢项目建设。绿色食品及生物医药产业,围绕建设京津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实施朴诚乳业、颈复康中药标准提升等一批重点项目,扶持宇航人沙棘饮品等一批重点项目,打造10个精深加工产业集群,积极培育中国驰名商标和地标产品,支持天原药业、奇滦药业等骨干企业成长壮大。大数据产业,围绕打造“京津冀大数据走廊”重要节点城市,深入推进与中国信通院、阿里巴巴集团深度合作,以5G、区块链等新基建新技术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推进德鸣大数据、中经承园、斐讯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深入实施奥斯力特、河姆渡工业互联网等一批产业链优化项目,力促大数据及相关产业加快发展。特色智能制造产业,围绕打造“中国北方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智能输送装备生产基地和仪器仪表城”,加强与京仪集团合作,力促联东U谷项目落地,推动高新区仪器仪表城建设取得实质进展。依托丰宁怀丰、津冀六沟、平泉西青、兴隆兴谷等协同产业园区,引进落地一批新能源汽车、汽车零部件等装备制造产业项目。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提升工业设计中心、仪器仪表、智能制造等开放性创新平台服务水平。新型绿色建材产业,围绕建设“承德国家级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大力发展微晶板材、发泡陶瓷等中高端产品,推进环京绿色砂石骨料基地建设规范化,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建设机遇,建立尾矿机制砂石供应体系。

  三是全力强化技术创新

  启动实施“百项技改”工程,深化新一轮技术改造。聚焦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开展工业产业基础调查工作,深入查找产业链短板弱项,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技术攻关,建立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突破一批共性核心关键技术。强化对企业技术研发的引导支持,推动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创新中心,鼓励企业不断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高新技术产品。针对企业转型升级亟需解决的“卡脖子”问题,指导争创省级“工业诊所”机构积极开展“诊疗”工作,创建一批省级工业诊所。不断提升工业设计服务能力和协同创新成效,落实企业购买工业设计服务和成果转化政策,积极建设工业设计中心,主动承接京津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快与京津共建一批科技园区、基地和创新服务平台。

  四是全力培育骨干企业

  进一步强化市场主体培育,实施“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梯次培育计划,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新格局。重点支持主导产业骨干企业、领军企业、单项产品冠军企业提质增效,推动小微企业上规升级,扩充全市规上企业队伍规模。积极培育上市后备企业资源,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挂牌上市。

  五是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加快推动一批牵引性、战略性工业项目建设实施。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十四五”规划编制,重点谋划一批调结构、提质量、稳增长的重大工业和信息化项目。全年谋划储备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00项以上,形成全市工业项目库,建立台账,动态管理,全力帮助企业争取上级各类专项资金和政策支持,完善项目包联帮扶机制,建立帮扶联络员制度,深入项目一线,精准帮扶推进项目建设。

  六是全力发展民营经济

  不断推动支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巩固扩大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成果,建立保障民企权益的长效机制。大力实施民营企业振兴“211”工程(重点推动20家民营行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扶持100家重点民企提质增效、培育100家高潜民企加快做优做强,打造一批制造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积极鼓励民营企业探索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提升民营企业标准化、数字化水平。开展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培育一批领军型企业家,着力引进京津优秀人才,为我市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深入分析制约各集群产业发展的断点、堵点,引导重点龙头企业找准产业和市场定位,深入实施“三品”战略,加速县域特色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