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重点工作及成效
工业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
“十三五”期间,秦皇岛市工业增加值在全省占比提高近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8倍,工业营业收入利润率达到8.0%,比2015年提高6.7个百分点,户均实现利润4169万元,是“十二五”末的9.5倍。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提前超额完成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任务,耀华集团战略重组延续百年辉煌,装备制造业成为工业主力军,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9.6%,电子信息产业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8.9%,康养、软件等产业蓬勃发展。产业发展突破腾笼换鸟“瓶颈期”,驶上绿色发展“快车道”。
特色产业集聚示范效应凸显
创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开发区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基地,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3个——秦皇岛食品产业示范基地,开发区汽车零部件、数据产业示范基地,山海关装备制造(桥梁钢结构)产业示范基地。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全部达到10亿元以上,2个集群超过百亿元。
创新能力日益提升
工业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加大,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十三五”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制造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重达到40%。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稳居全省首位,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增长超3倍,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量增长超5倍。对工业设计产业的支持不断增强,高标准建设了全省重点布局的3个设计服务业聚集区之一—中瑞设计港。
绿色制造有效推进
“十三五”期间,重点行业化解过剩产能任务圆满完成。平板玻璃行业累计淘汰落后产能270万重量箱,压减产能240万重量箱,水泥行业淘汰产能35万吨,压减产能201.5万吨。创建省级以上绿色绿色工厂9个,国家级绿色园区1个,培育省级绿色产业链示范企业1家,国家级绿色产品设计示范企业1家。新能源汽车推广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累计推广12180辆标准车,完成总任务6445辆标准车的189%。
信息产业高速发展
制定出台《秦皇岛市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三年行动计划》《关于加快发展“大智移云”的实施意见》《秦皇岛市加快软件产业发展十条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与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华为、中软国际等单位签署了12项战略合作协议。2019年中国软件创新发展大会在秦皇岛市成功举办,秦皇岛成为中国软件创新发展大会的永久会址,全市软件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十三五”期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速20%以上,利税总额、出口创汇连续多年位居全省首位。
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拥有世界最大的汽车轮毂制造基地、中国最大的铝制品生产加工基地、中国北方最大的粮油加工基地、全国优质干红葡萄酒生产基地、消防电子产品生产研发基地、玻璃生产及深加工基地。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安丰钢铁有限公司、宏兴钢铁有限公司、金海工业有限公司、骊骅淀粉股份有限公司、中粮华夏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十三五”期间持续改造提升,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中信戴卡铝车轮6号生产线
2020年重点工作及成效
工业经济实现总量质量双提升
统筹疫情防控和工业经济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坚持月调度、月通报,深入开展“三包四帮六保五到位”活动,出台“惠企十条”,建立并实施产业链上下游协调联动机制,推动各级政策联动,全力帮扶、服务企业,推动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微企业有序复工复产达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营业收入利润率8.0%,均居全省首位。
工业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
深入推进“项目建设落实年”,制定并实施百项技改项目计划,落实省市系列三年行动计划,以技术改造、两化融合为抓手推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装备制造业成为秦皇岛市第一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的39.6%;金属冶炼和压延业产品集中度和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实现提档升级;粮油食品加工业持续稳定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15年5.4%提高到9.1%。6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全部达到10亿元以上,2个集群超过百亿元。
民营经济活力逐步增强
印发《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措施([2020]-10),提出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费负担等17条具体举措。辑印《国家和省帮助企业纾困解难政策文件汇编》《支持工业企业发展政策汇编》发放给企业。加快服务平台建设,开展中小企业微课培训,利用小鹅通、千聊等直播平台为中小企业答疑解惑。4家基地认定为市级小型微型企业双创基地,新增1家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双创基地、1家省级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培育专精特新企业,7家企业认定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20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家企业认定为省级“专精特新”示范企业。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61.7%,实缴税金占全市财政收入62.6%的。
信息产业蓬勃发展
把信息产业作为当前先导、未来主导产业来抓,着力培育“互联网+先进制造”新业态。印发《关于加快推进5G建设和应用工作的实施意见》,建成5G基站1098个;落实《秦皇岛市“5G+智慧消防”框架协议》,谋划推进秦皇岛市“5G+智慧消防”项目,举办5G新基建暨秦皇岛市5G应用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发布《秦皇岛市软件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积极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建成38个小区并投入使用。秦皇岛市荣获省级信息消费示范城市。2020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利税总额和出口创汇均居全省首位。
工业设计工作稳步推进
自中瑞设计港一期项目开园以来,已入驻企业29家。中瑞设计港二期建设共计改造房屋18套,总建筑面积3990平方米,目前已完成改造任务,正在积极开展同步招商。引导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加大工业设计投入,建设相对独立的工业设计中心,全市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示范企业)累计达到8家,其中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2家。开展设计创新对接活动,带动本地企业应对多变的市场需求。开展工业设计进企业进园区进集群活动,对接服务230余家企业。
中铁山桥高速铁路道岔生产线
十四五”时期发展思路及目标
围绕“532”产业布局,坚持新建与技改并举、外引与内联并重,谋划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和重点工业项目,培育一批千亿级产业基地,打造一批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壮大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龙头企业,促进全市工业经济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发展和提高,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做大做强工业总量。到2025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0%以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到2025年,装备制造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5%。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到2025年,全市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居全省前列,主要工业产品质量明显提升。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到2025年,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研发投入不断增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以上。绿色发展成效显著。推广应用一批重点节能、节水新技术、新产品,工业节能减排降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021年工作谋划
一以贯之稳增长,全力抓好运行监测服务。强化“重点县区+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运行监测,定期召经济运行分析会,随时关注重点产品价格变化。强化新增长点培育,突出新增投产企业和“小升规”,建立“小升规”企业培育库,加强政策引导和综合协调,壮大规上企业队伍。强化减亏扭亏和复产达产,降低亏损面、减少亏损额。继续包联重点工业企业,落实联系服务机制,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
持之以恒抓项目,全力推进工业技改项目建设。加强项目谋划,围绕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谋划一批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等产业关联度高、市场前景好的重大工业项目,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在建一批、投产一批的良性循环体系。深入实施新一轮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出台百项重点技改项目计划,争取更多项目列入省千项技改计划,积极帮助企业争取国家、省政策资金支持。
聚集信息产业,全力培育新动能。以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重点,推进数字技术与一二三产全面融合渗透,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引导大中型企业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制造业+互联网”模式应用试点示范项目、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示范项目。落实软件产业10条措施,支持软件产业领域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继续实施“企业上云”行动计划,组织云服务提供企业与拟“上云”企业精准对接。整合资源、统筹推进智慧社区建设。
坚定不移优环境,全力推动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提档升级。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免费减税各项政策,严查涉企违规收费,组织开展银企对接、产需对接等活动,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围绕12条县域特色产业发展路径,深入实施《县域特色产业振兴工作实施方案》和《县域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包联方案》,推动县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质量标杆企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品牌创建工作,储备一批“隐形冠军”和行业“小巨人”,争创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加快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一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定单式服务。
发展工业设计产业,引领设计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中瑞设计港二期项目,围绕中瑞设计港功能定位开展精准招商,推动中瑞设计港提档升级,提高运营能力和专业化服务水平,增强园区吸引力。深化“工业设计+”行动,推动工业设计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向产品研发、外观设计、加工制造、产品包装等产业链各环节渗透,打造工业设计典型案例,加速设计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引导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加大工业设计投入,建设相对独立的工业设计中心,争创国家、省工业设计中心(企业),打造一批制造业设计领军企业。
狠抓行业规范管理,着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装备行业。推进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组织申报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产品和绿色供应链,鼓励和支持高端制造业和重大技术装备创新的首台套推广和应用。消费品行业。强化市县两级盐业管理,确保全市盐业供应平稳。应急产业,落实好应急产业发展规划,谋划一批应急产业项目,培育一批应急产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