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渤海新区抢抓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重大历史机遇,深入实施港产城互动发展,着力打造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2015年以来累计承接生物医药、石油化工、汽车装备、港口物流、科研院校等领域京津合作项目208个,总投资2083亿元。其中与北京合作项目171个,总投资1982亿元,所占比重均达到了95%以上;与天津合作项目37个,总投资99.67亿元。特别是作为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的重点建设园区——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经过短短两年时间,按照“共建共管共享”的原则加快建设,入驻企业66家,总投资218.5亿元,现已竣工项目5个、在建项目20个、拟开工项目9个、前期项目26个。
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转移基地成功落户渤海新区并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三个字:
一、在抢抓机遇上,突出一个“快”字。
就是信息获取上要快、要敏感,得到信息后快速行动、快速对接。
2014年5月,得知北京生物医药企业向外转移的重要信息,新区领导专程赴北京经信委拜访,就渤海新区承接优势、基础条件、优惠政策等进行详细说明,受到北京市经信委的高度重视,并决定重新考虑备选园区。经过一系列前期工作,2014年8月,北京市经信委、市食药监局组织考察团莅临渤海新区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实地考察,以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完备的基础设施条件对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转移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经过后期的多次推介必选及实地考察,京冀双方达成一致意见,2015年1月19日,河北省工信厅与北京市经信委在石家庄共同签署医药产业协同发展框架合作协议,共建“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同时首批22家北京医药企业分别与“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签订入园协议,其中包括16家高新技术企业和4家上市公司,总投资61亿元。2015年4月11日首批10家入园企业集中开工,标志着北京生物医药企业向渤海新区汇集的“大门”已完全开启。
二、在项目推进上,突出一个“实”字
坚持问题导向,切实了解企业所想所需,实实在在地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把劣势转换为优势。为争取北京医药产业转移基地落户沧州渤海新区,通过对备选园区的前期考察比对,我区不利的因素就是距离北京较远,这也是众多北京转移医药企业有所顾虑的地方。当时正值北京APEC会议召开,国家针对北京日益严重的雾霾天气采取了应急预案,距离北京200公里范围内的生产企业暂停生产,渤海新区距离北京为220公里,会议期间企业可正常生产。以此为契机,我们在宣传推介过程中将距离劣势转化为优势,多数企业意识到北京作为政治中心已不再适合医药产业发展,向外转移是必然的,若仅仅停留在北京周边,不排除未来几年内再次转移的可能。了解到企业的真实想法后,我们以此为突破口宣传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得到了多数企业的认可和赞同。同时针对企业普遍关心的异地监管问题,省工信厅积极帮助协调,争取省政府、国家和省监管部门的支持,异地监管问题得以圆满解决,突破了产业转移的一大瓶颈,解决了转移企业的后顾之忧。
三、在办理程序上,突出一个“简”字
就是依法依规简化审批流程,在项目办理上提供“贴心服务”和“保姆式服务”,以优质高效的服务吸引项目,推进项目落地。入园企业多为外地企业,考虑到企业项目负责人对园区环境不熟悉,园区领导决定强化项目分包责任人的服务意识,不仅要协助督促企业尽快办理手续,还要在生活上关心入驻企业项目人员。同时多从企业角度思考问题,想方设法积极推动开工项目早日投产达效。简化手续,专人专办,特事特办,开通绿色通道,编制《生物医药园区手续办理流程说明书》,手续一次性告知,并及时提醒企业下一步的手续办理所需材料。为更准确的跟踪企业手续办理进度,对在建项目实行台账式管理,专人管理记录企业开工前后各项手续的办理时限,及时协调处理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