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规划》编制背景
实现工业绿色发展是制造强省的重要标志,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我厅负责《河北省“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起草。为做好规划编制工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在多方调研、专家论证的基础上,经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省有关部门和各地市政府意见,报省政府批示同意后正式印发。
二、《规划》编制基本思路
(一)突出河北特色。《规划》坚持将贯彻落实国家要求与我省实际相结合,特别是在目标设定、主要任务、保障措施上注重体现我省制造业发展阶段、发展特点,力求做到定性准确、定量精准。
(二)确保落地落实。《规划》立足未来五年我省工业绿色发展的方向和路径,逐条明确了节能低碳、节水、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技术发展方向、设备推广重点、重要工作抓手、支持保证政策。同时围绕支撑规划目标任务,在13项主要指标外,还在重点任务和工程中提出了创建“能效领跑者”等11项试点示范和17项细分领域具体目标,确保《规划》可操作、能落实。
(三)科学设定指标。《规划》设置了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等5个方面主要指标。同时考虑到钢铁、水泥、石化、化工四个重点行业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占工业比重较高,因此对4个重点行业单独设定了二氧化碳排放和能耗指标。
三、《规划》主要内容
《规划》包括发展基础、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发展基础。包括发展成就、存在问题和面临形势,回顾了“十三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效,分析了“十四五”期间我省绿色制造面临的主要形势、问题、机遇和挑战。
第二部分是总体要求,主要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省党代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省战略,以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导向,以绿色技术创新为根本动力,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工业低碳转型,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深化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作出新贡献。
基本原则:提出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系统推进,重点突破”、“绿色低碳,质效优先”和“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四条基本原则。
主要目标:规划提出到2025年,工业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绿色低碳工艺技术装备广泛应用,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绿色制造水平全面提升,为工业领域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全省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降低18%,粗钢、水泥、平板玻璃等重点工业产品单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累计下降19%,钢铁、水泥、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总量控制取得阶段性成果。新增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利用处置率达到95%以上。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下降13%。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建成,省级以上绿色工厂达到500家、绿色园区20个、绿色设计产品100项、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10家。推动节能环保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达到千亿级。
第三部分是主要任务 :《规划》共提出了8大主要任务,对应实施9项具体工程。
8项主要任务:
1.构建绿色产业结构。包括加快产业布局优化,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培育发展绿色新兴产业。
2.推动工业低碳转型。包括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开发推广先进低碳技术,开展一批低碳发展试点示范,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
3.提升工业能效水平。包括加快实施节能技术改造,优化工业用能结构,强化工业节能管理。
4.促进工业高效用水。包括强化工业用水管理,实施节水技术改造,推进节水型企业/园区建设。
5.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包括加强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推进再生资源高效高值化利用,加快发展再制造产业,加强浓盐水综合利用,实施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6.稳步推进清洁生产。包括推进有毒有害物质替代,加大清洁生产改造力度,加强清洁生产审核管理。
7.提高绿色制造能力。包括构建绿色制造创新体系,打造绿色公共服务平台,加快绿色制造标准建设,强化绿色产品供给,深化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8.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包括加快发展高效节能技术装备与产品,大力发展先进环保技术装备与产品,推进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
9项具体工程:
1.“四个一批”推进工程。以省级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要平台,以区外工业企业为主体,推动淘汰关停一批、搬迁入园进区一批、就地改造提升一批、做优做强一批,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有效推进产业集聚集约绿色发展。
2.“千企绿色改造”工程。筛选确定1000家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建立“千企绿色改造”项目库,提供“一企一策”量身定制技改方案,采用先进适用生产技术、工艺和装备进行技术改造,到2025年,实施重点绿色化改造项目1000项以上。
3.工业低碳发展工程。实施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编制钢铁、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方案,加强工业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示范,支持重点行业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
4.工业能效提升工程。推进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增效,实施能效“领跑者”行动,加强工业节能诊断服务,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
5.工业节水减排工程。开展工业企业废水资源化利用和节水型企业创建行动,重点围绕钢铁、石化化工等高耗水行业,创建一批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示范企业和节水标杆企业。
6.资源综合利用提升工程。开展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试点示范,创建一批“无废工业园区”、“无废企业”,培育一批工业资源综合利用“领跑者”企业,建设一批大型一体化废钢铁、废纸等绿色分拣加工配送中心。
7.清洁生产标杆企业工程。探索清洁生产行业创先模式,搭建行业清洁生产创新联盟,培育一批清洁生产标杆企业。到2025年,全省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审核实现100%覆盖。
8.新一轮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工程。重点开发一批绿色设计产品、创建一批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打造一批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到2025年,省级及以上绿色设计产品累计达到100项,省级及以上绿色工厂累计达到500家,。
9.节能环保产业壮大工程。重点培育“链主”企业,打造特色优质企业,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形成“链主”企业引领、中小企业配套、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发展的良好产业生态,
到2025年,全省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达到千亿级。
第四部分是保障措施:从“加强组织实施”“强化政策引导”“加强财税支持”“发展绿色金融”“深化交流合作”“强化宣传引导”等6个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