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规划》编制的背景
国家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工业设计工作。201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三部委联合印发《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计划(2019-2022年)》,提出“争取用4年左右的时间,推动制造业短板领域设计问题有效改善,工业设计基础研究体系逐步完备”。202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工业设计服务列为服务型制造的重要内容。
为促进工业设计发展,“十三五”时期,我省出台了《关于支持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将工业设计作为全省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建立了1套完善的政策体系,省市县共同发力,全省工业设计实现强势开局和突破性发展;建设了1支专业化、市场化推进队伍,工业设计创新中心实现13个市全覆盖,专业运营人员近200人;开启了“一赛一周”2大国际性品牌活动,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布局了雄安新区、石家庄、秦皇岛3个工业设计产业集聚区,设计服务机构注册数量实现6倍增长,一批制造企业的优秀设计成果走向国际市场,工业设计成为全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二、《规划》编制的主要考虑
《规划》紧密衔接国家和我省重大战略和决策部署,结合我省制造业基础和工业设计现状,力求做到具有科学性、战略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有机统一。主要有以下三方面考虑:
一是坚持高点站位,严格对标落实。《规划》紧紧围绕国家和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聚焦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推进设计产业发展提升两大任务,推动河北工业设计稳步迈进全国第一梯队。
二是坚持注重实际,把握发展规律。《规划》立足新发展阶段,对“十三五”时期发展情况进行全面总结评估,客观准确把握产业发展所处阶段、形势及特征;坚持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工业设计发展规律和新时代特征,注重吸收工业设计新思想、新理念,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和重点。
三是坚持统筹协调,突出系统性推进。《规划》从系统观念和全局出发,充分发挥政府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公共服务等方面作用,聚合行业组织、高校、企业等多方力量,从增强工业设计渗透性、服务供给适配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及高能级人才队伍等方面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推进,全面提升制造业设计竞争力和发展活力。
三、《规划》的主要内容
《规划》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发展基础。主要总结了“十三五”期间,特别是2017年以来我省工业设计的发展成效,分析了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环境和形势,提出了我省制造业和工业设计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第二部分,总体要求。包括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规划》提出,到2025年,工业设计在制造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与制造业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融合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全省制造业设计能力显著增强,工业设计产业初具规模,培育企业工业设计中心500家,打造10家营收超千万的设计领军企业,培育100家营收超500万元的核心企业,设计产业规模突破50亿元,带动制造业增收超过5000亿元。到2035年,工业设计成为河北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重要支撑,河北设计成为全球工业设计网络重要节点,工业设计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第三部分,主要任务。
一是推动设计与制造深度融合,增强工业设计渗透性。结合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趋势,将工业设计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和企业运营管理全过程,促进制造业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的全面提升,优化供给结构,引领消费升级。
二是培育壮大工业设计产业,提升服务供给的适配性。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和中小企业创新活跃的作用,紧密结合河北制造业特点和多样化需求,着力构建高水平、专业化、品牌化设计服务产业链。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和要素支撑,加速构建雄安新区、石家庄、秦皇岛设计专业园区,建设创意设计产业街区,促进工业设计聚集化发展。
三是构建工业设计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制造业设计质量效率。以高校、省市工业设计创新中心、省级工业设计中心、设计服务机构等为节点,研究建设开放共享的专业设计资源库,构建连通各类组织和资源的工业设计协同创新云平台,提供政策咨询、供需对接、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等公共服务,打造设计创新发展的生态体系。
四是加强基础研究和学科建设,培养更高能级人才队伍。围绕制造业设计共性问题,联合开展工业设计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加强高校设计学科建设,完善人才引培和激励机制,普及工业设计文化,打造满足制造业设计需求的交叉型、复合型、专业化人才队伍。
第四部分,保障措施。为保障《规划》顺利实施,提出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支持、拓宽投融资渠道、开展监测评价、促进交流合作、加强宣传推广等六方面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