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五大工程实施指南解读
制造业必然走向智能制造
编者按:为细化落实《中国制造2025》,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组织编制并于近日发布了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强基、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创新等五大工程实施指南,明确了未来5到10年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强基、绿色制造、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领域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工作。《中国电子报》特开辟专栏,邀请业界权威专家,分别针对五大工程实施指南进行解读。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最近国务院四部委印发了制造业5大工程实施指南之一《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以下简称《指南》)。《指南》为制造业企业发展智能制造指明了基本原则、总体目标、重点任务、组织实施、保障措施等。它是国家对发展智能制造的总体布局和蓝图设计,是企业发展智能制造的纲领性指导意见。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欧盟的“新工业革命”战略以及《中国制造2025》,它们一个共同的发展方向就是制造业必然走向智能制造。
发展智能制造
是历史发展必然
首先,发展智能制造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随着中国要素成本的不断上升,传统比较优势的削弱,资源环境压力的加大,中国工业转型升级,走智能制造之路是必然的选择。
其次,这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形态。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物理系统CPS应运而生,它将物理世界与信息世界融合在一起,掀起了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发展智能制造是技术发展的必然
再次,发展智能制造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现代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广大农村受教育的水平提高,从事简单劳动和重体力劳动的人越来越少,招工难将成为常态。所以发展智能制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
最后,发展智能制造是获取可持续发展竞争优势的必然。企业的竞争是人才、技术、成本和服务的竞争。当各种各样的智能产品快速出现在我们眼前;当同行在智能工厂里,以高效率、高柔性的装备,以精益的管理,快速响应客户个性化的需求,低成本地生产产品的时候;当别人以“互联网+”的方式为用户提供贴心周到的服务时候;传统的企业将荡然无存。为获取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必须走智能制造的路。
发展智能制造
应遵循四大原则
《指南》在总体要求中提出了“统筹规划、分类施策,需求牵引、问题导向,企业主体、协同创新,远近结合、重点突破”的基本原则。从企业的角度,我谈以下几点理解。
在统筹规划、分类施策上,由于智能制造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必须进行“统筹规划、分类施策”。首先智能制造是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大部分企业在3~5年内是难以实现的,必须紧紧围绕企业发展战略,编制企业智能制造总体发展规划,进行顶层设计,分步实施。另外是智能制造的复杂性需要统筹规划。智能制造包括智能设计、智能产品、智能经营、智能生产、智能服务、智能决策众多内容,他们之间集成关系非常复杂,只有进行总体设计,才能避免信息孤岛的出现。
在需求牵引、问题导向上,智能制造是为企业战略服务的,是为提升企业竞争能力服务的。必须认真研究企业发展战略,找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能力和发展的优先顺序,用智能制造的手段培育和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不是面面俱到。有些企业可能把发展智能产品作为头等大事,有些企业产品销路很好,制造能力不足,就需要发展智能生产。总之“需求牵引、问题导向”是必须遵守的原则。
在企业主体、协同创新上,企业是智能制造的收益者和风险承担者。智能制造是为企业提高竞争能力服务的,不是面子工程,不是为了追求示范而示范,即使争取到了国家资金支持,企业要对智能制造的全部投资负责,一定要进行投资效益分析,风险分析。智能工厂建成了,企业垮台了,这种教训历史上不是没有发生。与此同时,智能制造技术的复杂性,需要产、学、研协同,发挥各自之所长,协同攻关。另外要发挥“双创”的作用,调动全社会的资源为企业创新服务。
在远近结合、重点突破上,由于智能制造的内容多,受资金、技术、能力的限制,不可能一口吃成个胖子。必须抓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能力这个牛鼻子,抓住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将这样的任务作为当前的任务,重点突破。
总之,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制造业走向智能制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企业必须积极、稳妥、有序、实效地推进智能制造,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