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胜村,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县城东十公里处的一个小村庄,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这样的自然条件使德胜村的种植业和畜牧业发展艰难。干旱的土地长不出鲜活的植株,烈阳的炙烤养不了肥硕的牛羊,德胜村一直挣扎在贫困的泥泞里。
今年以来,省工信厅驻德胜村工作队在县乡党委领导下,与村两委一起,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战略思想和视察指示精神,坚持精准扶贫工作与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精准谋划全年工作,创新扶贫机制,转变扶贫方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精准扶贫与美丽乡村示范村,持续加快全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在驻德胜村工作组和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四驾马车齐头并进,上半年工作取得新进展。
聚焦三大产业,打好扶贫硬基础,推进精准脱贫
利用坝上地区适宜马铃薯种植的土地优势,光照条件较好的太阳能资源优势,积极推进精准扶贫。
一是做大做强马铃薯种薯产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到德胜村视察时的嘱托,多方争取扶贫资金,建设了规模达300亩的德胜牌微型马铃薯育种园区,建造占地0.6亩的育种大棚280个,其中村民承包184个,龙头企业租种96个。大棚及相关配套设施由村集体所有,村委会委托合作社统一管理,采取村民承包自主经营,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全部用于微型薯育种,形成产业规模,打造市场竞争优势。育种园区内规划建设停车场、观展室和菌苗培育室等配套设施,并拟贷款建设3000吨仓储窖1座,以对外出租的形式,增加村级集体收入。园区建成后,积极协调大农种业公司、盛源薯业公司等单位组织农业专家对村民进行育种培训和现场指导,目前村民热情高涨,家家户户都在棚里忙活,盼望着结出丰硕的“金豆子”。为保障微型薯销量,解除村民后顾之忧,驻村工作队积极与省司法厅驻沽源县的3个扶贫工作队以及中国薯网对接,探索建立了“1+3+1”的互助帮扶模式,德胜村培育微型薯种薯、司法厅3村组织贫困户种植、中国薯网提供技术服务、订单收购,司法厅为德胜村建法律书屋,创新扶贫模式,延伸产业链,增加村民收入。
德胜村马铃薯育种园区受到了各方的关注,省长许勤、省政协副主席曹素华、卢晓光等省领导,张家口市、张北县领导多次考察调研,肯定了德胜马铃薯产业脱贫的做法。此外,中国日报、河北日报、张家口日报、张家口电视台、张北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多角度的报道,“砥砺奋进的五年”专题报道《德胜村:脱贫攻坚干起来》还登上了《河北日报》头版头条。
二是巩固和发展光伏产业。采取“光伏+农业+贫困户”的扶贫模式,投资建设了合计500kw的光伏扶贫电站,已全部并网发电。截5月初已到账10.7万元。项目设计年发电量75万千瓦时,年收入80万元左右,40%用于电站运营维护及全村公益事业,60%用于增加村民收入,其中深度贫困户人均年可增收3000元,已脱贫人口人均年可增收1000元,用于巩固脱贫成果。张北县光伏+产业精准扶贫项目,由亿源新能源开发公司总投资4.35亿元,建设50兆瓦设施农业光伏扶贫示范电站,流转村内土地2641亩,土地流转价格为旱地400元/亩·年,水地500元/亩·年,年均土地租金110.43万元,人均增收966元,已经一次性支付11年租金。项目6月底前已并网60%,年可直接帮扶贫困户2000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优先在项目施工、大棚建设、农光互补项目实施等进程中打工,村民逐步成为持股金、得租金、挣薪金的“三金”农民。
三是探索推进民俗旅游产业。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在徐家村和马鞍架自然村新建宜居、宜游、宜业的特色民居,引进北京自驾游协会和亿利集团,同步发展现代观光农业、光伏发电和吃、住、购、娱等乡村旅游服务,逐步形成融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作物采摘、民俗体验为一体的现代农家旅游格局。
配合各方共促,建设现代新农村,打造美丽乡村
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不断提高村民生活水平,提升群众幸福感,打造安居乐业美丽乡村。
一是多次论证规划。结合李元村、王家村易地搬迁,拆除徐家村、马鞍架两个旧村,统一规划建设近220户的中心村。建设投资采取政府补贴与个人出资相结合、以政府补贴为主的形式。多次参加县领导、镇村领导组织召开的设计方、建筑施工方的对接会,就户型图、规划图反复研讨论证听取意见。经过近两个月的沟通,终于达成了一致,建筑材料也已经选定,
二是外出学习考察。工作组多次与镇领导、村党支部书记赴省内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较好的村庄进行参观学习,到正定县参观了塔院庄村、西里寨村考察了打造特色旅游的思路;到石家庄市鹿泉区下聂庄村实地察看了基础设施改造为先,统一建筑风格的,垃圾统一处理的先进理念;到平山县李家庄(中央统战部旧址)学习了该村引进专业运营公司,打造旅游村庄的模式。
三是研究拆迁补偿。在镇领导的统一指挥下,配合村两委,反复走村入户,深入听取村民意见,多次参与拆迁补偿方案的修改讨论,基本形成了统一的意见,下一步将开始建设样板房和实施拆迁。
抓住节点契机,提升软实力,加强基层党建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加强和规范村级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级党支部的“火车头”作用,增强村级组织凝聚力战斗力。
一是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2017年1月24日到德胜村视察时的讲话精神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带领党支部班子和全体党员反复学、深入学,把握好讲话的深刻内涵、精神实质,并与完成好全年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提升工作信心,鼓舞脱贫志气。
二是切实落实村级组织工作规则。在年初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带领村两委班子认真学习《河北省村级组织工作规则(试行)》(冀办字〔2016〕71号),强化村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完善村民委员会自治功能,落实村民代表会议决策职能,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作用。按照“四议两公开”的程序,决策村级重大事项,不断完善决策的民主化、制度化。积极推行党务公开、村务公开,严格村干部日常管理、严格党员日常教育,严格党费收缴管理,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农村基层延伸。
三是七一期间开展“十个一”活动。为隆重庆祝建党96周年,进一步加村党组织建设,实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制订了七一活动方案,开展“十个一”庆祝建党系列主题活动。即,召开一次支部会议,第一书记上一次党课,对生活困难老党员、困难群众开展一次走访慰问,开展一次评选表彰活动,组织一次技术服务“全覆盖”活动,开展一次结对帮扶“暖心行动”,组织一次支部联建活动,开展一次文化共建活动,组织一次摄影宣传活动,召开一次美丽乡村建设民意座谈会。在前期活动的基础上,7月5日,德胜村召开了党员大会,与会同志庄严的重温了入党誓词,苏会彬同志围绕“抓党建促脱贫”上了一堂党课,党课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到德胜村调研的实际情况,带领大家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到山西吕梁调研精准脱贫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7月3日全省扶贫工作座谈会有关精神,向党员们通报了支部会例会制度、村务公开领导小组人员变更、美丽乡村建设等事项,大家纷纷表示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收获良多。
关注民生实事,实施惠民工程,得到群众认可
一是协调落实农用物资,到位滴灌带1960亩,地膜900亩,化肥256袋。投资完成了村卫生室、村委会院落、文化广场等公共设施的后续美化、硬化工程。二是抓紧实施德胜自然村自来水入户、主街道硬化、村前绿化等三项惠民工程,6月底前已全部完成,得到群众认可。三是协调到位锣鼓、腰鼓、彩扇等文化器材,购买音箱,组织村民参与省艺术团的文化下乡活动,鼓励支持村民开展扭秧歌等文化活动,提升了村民的精气神。四是认真开展贫困户精准识别“回头看”。按照全县和镇党委的统一部署,通过入户走访、支部提议、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评议、张榜公示等程序,对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了精准识别重新“回头看”。工作中对照贫困户认定的七项标准,按照“五不录”、“五看六优先”的要求,剔除了62户151名贫困户,新增了2户2人,最终全村保留了贫困户16户21人,其他都按要求剔除或在去年底已脱贫。镇政府审核后的剔除和新增名单已经公示。
村里脱贫产业有了发展,村集体有了收入,驻德胜村工作组和村两委一起,商议下半年将重点在提升村级组织的“软实力”上下功夫,深入推动村级组织规范化运作,公开公平公正处理村级各项事务。
巩固和加强党建基础,夯实村级组织运行机制。进一步通过每月的支部例会制度、两委会议制度、党课制度等的落实,建立规范的运作理念和按照制度办事的工作习惯,打造能够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火车头”。
选树表彰先进典型,引导向善向上的文明村风。总结近年来村里涌现出来的热心公益事业、调解邻里纠纷老人,提供技术服务、带领共同致富群体,尊老孝亲、兄友弟恭家庭,互帮互促、实诚担当妇女互助组等方面的先进典型,在全村大张旗鼓表彰,激励村民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创先争优、建功立业,营造弘扬正气、向上向善的氛围。
积极做好群众工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镇政府统一指挥部署下,积极配合做好拆迁补偿中的群众思想工作,多听取群众意见,化解群众矛盾心理,争取早日动工、早日入住。
多渠道帮助村民销售微型薯。在“1+3+1”帮扶互助机制的同时,进一步拓展部分村民原有的销售渠道,借力大农种业、盛源薯业等合作龙头企业的作用,扩大种薯扩繁基地,多管齐下,让村民种出的“金豆子”卖出好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