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省工信厅副巡视员 王建分
记者:我省装备制造业如何进行转型?
王建分:2017年,全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5181家,实现工业增加值3265亿元。虽然我省装备制造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但是占比还不高。
装备行业的转型重点包括汽车、轨道交通装备、通用航空装备、先进成套装备、智能装备等,将开发一批带动性强的重点整机产品和装备,推进一批重大装备产业化,加快智能化、网络化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装备制造业企业的推广应用,发展一批服务型制造企业,推进形成以“两车一机”和高端成套装备为主体、关键核心零部件为基础、智能装备为引领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力争到2020年高端装备占装备制造业比重达到45%。
记者:我省的钢铁企业应该朝什么方向转型呢?
王建分:2017年,全省钢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1087家,钢材品种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但高端钢材占比重低,仅10%,中低端产品占65%。多数钢铁企业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知名品牌少。
钢铁企业转型的方向是精品化、绿色化、多元化。一是大力发展优特钢,如汽车用钢、家电用钢、轴承钢、弹簧钢、齿轮钢、装备用钢等。二是推进钢材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定制化钢铁制品。三是加快发展钒钛新材料、钒钛制品。四是持续打好钢铁去产能攻坚战,加快优势产能“走出去”步伐。力争到2020年底,全省钢铁产能控制在2亿吨以内,钢材延伸加工总量超过22%,基础研发、新产品开发由“跟跑者”向“并跑者”“领跑者”转变。
记者:企业转型后,我省化工行业的精细化率将达到多少?
王建分:2017年,全省石化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021家,实现工业增加值1662.4亿元,化工行业精细化率为45%,26家企业入选2018年中国石油化工500强。
石化工业转型方向是链条化、循环化、集聚化,推动石化企业由初级化工生产向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高端有机化学品以及高端日用化学品生产转变,力争2020年精细化率达到60%,打造以原油深加工为支撑、精细化工为主体、煤盐化工为补充的循环化工产业链。
记者:据了解,我省纺织龙头企业在技术装备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既然已经走在前列,为什么还被列入转型重点行业呢?
王建分: 2017年,我省纺织服装规模以上企业1659家,实现工业增加值904亿元,粘胶短纤维产量、纱产量、布产量等排在全国前列。但从整体上看,我省纺织服装产业加工能力和品质处于中高档,而品牌则处于中低档。比如,在2018年全国纺织服装品牌价值50强企业中,我省仅有唐山三友1家;在2017年中国服装百强企业中,我省也仅有1家,而江苏省有35家、浙江省有30家、山东省有16家。要改变这种现状,纺织服装产业要以高端化、时尚化、终端化为主攻方向,要由代工贴牌向“设计、制造、品牌”三位一体转型,做优做强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产业链。
记者:“民以食为天”,很多人非常关心食品企业,您觉得食品企业的转型方向是什么?
王建分:2017年,全省食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1405家,实现工业增加值974.7亿元,乳制品产量372.85万吨,居全国第一位;方便面产量居全国第二位。但是我省食品工业产业链条短,知名品牌少,龙头企业少,农副产品加工深度不够,附加值低。
食品行业转型方向是绿色安全、健康营养、多样方便。要进一步做优做强乳制品工业,增强新品供给能力,强化食品质量安全,提升特色食品美誉度。
记者:在“万企转型”行动中,我省的电子信息产业应以什么样的思路实现发展呢?
王建分:2017年,全省电子信息规模以上企业614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508.6亿元。我省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后发优势,要以规模化、链条化、智能化为主攻方向。一是打造新型显示全产业链条;二是做大做强通信和卫星导航;三是做优做强太阳能光伏产业。
记者:“万企转型”行动如何带动我省特色产品向中高端发展?
王建分:经过多年发展,我省培育了一批产业基础好、比较优势明显的特色产品,如箱包、灰铸铁炊具、羊绒、自行车、家具、毛皮皮革等,但缺乏国际知名品牌。省制造强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的《促进我省特色产品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提出,以这些特色产品为突破口,以高端化、时尚化、功能化、品牌化为转型方向,着力提升设计制造水平,丰富产品品种,提升品牌价值,以点带面,推动标准、质量、品牌联动提升,带动全省特色产业迈向中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