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网站! 今天是: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焦点新闻

我省“把脉”智能制造给企业开出对症良方

发布时间:2018-04-23 来源:河北工人报

日前,工信部装备司组织中国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遴选智能制造工作经验丰富的31名专家,深入石家庄、保定、邢台、邯郸、唐山、秦皇岛市的21家装备制造业企业,围绕管理模式,在智能制造设计、生产制造、管理、服务及信息采集、控制等环节进行点对点诊断。据悉,本次活动在国内尚属首次。那么,情况怎样呢?

■现状:

我省智能制造处于起步阶段

存明显差距

目前,我省智能制造的发展和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内先进省市及我省制造业快速发展的需求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企业管理观念转变滞后,大部分生产现场设备很难进行系统集成,软件系统匹配性差,高端产业低端化,装备制造业与应用产业之间的最后一公里没打通的现象普遍存在。

从企业层面看,首先是整体智能化水平偏低,在部分规上工业企业抽样调查中ERP(企业资源计划)应用为43%,而且均是以财务为主的管理系统,大多数企业资源计划模块仅占很小一部分,无法实现全面系统管理;其次是很多企业单个设备或工艺信息化水平比较高,但没有实现设备和管理系统集成,更有甚者ERP数据采集靠手动输入,存在严重的信息孤岛和数据浪费;此外是大部分离散型企业精益管理程度不够,企业应用MES(生产管理系统)的前提是精益化管理,否则无法实现自动排产、生产信息全程管控、报表自动生成、异常情况反馈等功能。

从产业层面看,首先是企业大多采用国外的通用控制系统,功能过剩性价比低,过分依赖引进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差,其数控产品对传统制造装备而言价格偏高,缺乏开放性的集成开发平台来适应各类数控装备个性化的需求;其次是相关行业的数控技术标准缺乏,不同厂商通信接口与数据接口不统一,很难进行系统集成,难以采集数据及进行信息传递,数控技术的研发机构、生产企业、服务公司与传统装备的用户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整合;此外是受企业管理观念影响,部分企业家对智能化重视不够,专业人才缺乏,特别是专用人才、复合人才、工艺及高级技工人才信息化培训力度不够,很难针对本企业实际情况和特点全面推进智能提升。

“制造业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战场,智能制造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桥头堡。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智能制造发展对河北来说具有更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历史意义。”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龚晓峰如是说。

■现场:

认真把脉

瞄准要害开良方

在邢台的晶澳太阳能有限公司,专家们主要参观光伏组件生产制造车间,主要生产工艺为:电池片上料-连片-叠层-层压-接线盒组装-固化-分托包装。一边参观一边思考,最终,专家组从自动化和智能化两个面与企业交流并进行诊断——在自动化方面,分托、叠层、接线盒组装三个环节有提高自动化、精简人员的空间。专家提出,尤其是在分托环节,可以通过增加扫码、机器人、打带机、缠膜机等自动化设备实现连续的自动化分托和包装。另外,原材料可以通过增加立体仓库、WMS软件进行自动管理,解决原材料质保期、到货期等一系列问题。在智能化方面,建议统一规划ERP、MES等模块之间接口规范,建立信息链接,根据订单信息、原材料供应信息、产线产能预判实现自动排产……这样的细致入微的把脉“诊断”让企业感到受益匪浅。

同样,在石家庄的博深工具股份有限公司,专家们一直认为,企业产品具有种类多、批量生产的特性,单点工位自动化做得相对较好,工序之间的衔接及工序流的节拍改善有较大提升空间,部分工序可通过机器人视觉技术提升,在喷涂、打磨等高环保要求环节可以100%用工业机器人代替。整体排产及过程控制可进行信息化升级,预计通过智能制造改进,将有显著成效。

在正大食品企业(秦皇岛)有限公司产品外包装车间,一箱一箱的产品经过一双“有力灵活的臂膀”垒好,等待出库……这双“臂膀”正是机械手纸箱码垛系统,它不仅整齐、高效、稳定,还能够实现多种产品切换、多通道同时码垛。据了解,正大食品企业(秦皇岛)有限公司是泰国正大集团在华投资的首家最大最现代化的食品深加工工厂,年产能6万多吨。“正大食品在质量保证的智能化方面、对成品检验方面都做的都很好。下一步呢,我们认为还应在原材料在线检测、工位工序实时检测以及检测智能化、产品质量预测分析等方面继续下工夫。”来自易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生产管理咨询总监张文河,对企业进行了深层次的“把脉问诊”。

听完专家的诊断,企业纷纷表示,“专家们看问题透彻,对我们的企业提了很好的建议,我们会对专家提出的问题制定出相应的方案,提高企业的智能化、数字化水平,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方向:

共同打造

智能制造生态链

龚晓峰表示,本次“智能制造诊断”活动围绕我省企业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邀请专家分析产生原因,提出解决方案。特别是在生产链的信息集成方面,围绕未来发展方向,提升生产模块化、柔性化水平,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要求,最终实现实时、快捷、最优化排产效果。未来,我省还将继续开展智能制造专家诊断专项活动。到2020年,完成300家工业企业专家诊断服务,提升企业智能管理水平。

“下一步,我省还将进一步打造智能制造生态链、推进智能制造联盟建设、培育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建设智能制造专家队伍,多措并举加快智能制造发展,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助力我省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变。”龚晓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