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网站! 今天是: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焦点新闻

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发布时间:2017-11-24 来源:河北日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并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与重大意义,抓住重点持续推进,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

正确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与特征

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特别是工业化不同发展阶段,一般会有与之相匹配的经济体系。经济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的驱动要素、关键指标、产业体系、增长动力、政府调控方式等诸多方面。

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经济体系。在工业化以前,生产力水平低下,土地、劳动力是重要的发展要素,主要目标是提高农产品总量,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技术进步缓慢,政府职责主要是如何抵抗自然灾害、采取激励政策提高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所以,当时的经济体系比较简单,政府调控方式较少,经济增长更多的是依靠大自然恩赐和政府对自然灾害防范与抵御能力。

在工业化初期,资本、劳动力以及技术在经济起飞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经济发展目标主要是生产总值、投资总额、产业规模、企业销售收入等扩张性指标,追求的是增长速度。政府职责主要是吸引资本、技术等发展要素,主要动力是资本和劳动,技术进步贡献率较低。政府通过金融政策、财政政策来调控经济减少周期波动。这时的经济体系开始变得复杂与多元,经济波动较大,对政府的调控能力提出挑战。

在工业化中后期直至后工业化时期,资本和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递减趋势,技术进步逐步成为经济增长动力。经济增长目标主要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政府调控需要具备更高的研究、分析与预判能力,以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这时的经济体系已经属于现代化的经济体系范畴。

不同国家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各有特色。综合来看,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的经济体系呈现出一些共同特点:一是普遍建立了起决定性作用的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经济体系并不断完善;二是拥有一些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形成了竞争力强、国际化的产业体系;三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科技创新;四是政府的调控有效,治理能力较强。但不同的国家,其经济体系也各有特色。如美国更注重市场机制的作用,更依赖原始创新、应用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本、韩国等国家政府的作用更大些,调控方式特点突出。德国更注重通过高品质产品来实现增长的目标,依赖高品质产品来保持国际竞争力,所以拥有世界品牌的企业多、世界级一流产品多。

党的十九大报告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指明了路径: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可以看出,我国所建设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由粗放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二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构建起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融合互动,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三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断提高全要素增长率。四是提高政府治理能力,构建体系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意义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大任务,有着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战略意义。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支撑。实现伟大目标需要有一系列支撑条件,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条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然要建立起竞争力强、调控得当、运行有序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必然拥有以科技进步为主要动力的动力结构,拥有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以及一批国际化、拥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企业。

破解主要矛盾、满足人民需求的根本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要从市场主体、产业体系、供给侧结构、科技进步、金融体系、城乡统筹、政府调控等方面着力建立起现代化的架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最大限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解决当下经济发展突出问题的重要举措。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当下,依赖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已经不可持续,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率越来越低,供给侧深层问题和矛盾凸显,制约着产业向高端迈进,整体创新能力仍显不足。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意味着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转换经济增长动力,形成以科技进步为主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意味着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和形成一批以创新为核心优势的现代企业;意味着政府治理与调控的有效与有度。这些正是破解当前经济发展突出问题的有效措施。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河北思路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项重大任务,我省要在认真学习、深刻理解中央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河北实际,把中央各项部署要求扎扎实实落到实处。

构建科学有效的政策推进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包括调查研究、明晰目标、顶层设计、规划编制、政策推进、反馈完善等全过程,而每个环节、每个层级的推进速度与完成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体效果,所以要构建从调查研究到反馈完善的全过程推进体系。一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中央精神。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准确把握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本质内涵、特征与实现路径。二要结合省情,突出特色。国家层面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在各区域、各部门协同融合优化基础上形成的,我省要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体现河北特色。三要协同攻关,形成系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涉及到市场主体、产业体系、政府调控、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城乡统筹等方方面面,要建立多部门、多层级的协同机制,高效率地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构建有河北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构建我省创新体系,一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河北。推进我省的创新资源与发展要素向重点领域聚集,政策向重点领域聚焦,力争形成创新发展新优势,努力把我省建成全国重要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基地、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二是充分发挥高层次创新资源和要素的牵引、聚集、融合、升华的重要作用,重点支持创新资源中的领军人才与团队,产学研新型研发机构中的关键单位,产业链条、创新集群、产业生态圈中的核心企业,突破创新发展的瓶颈。三是营造优良的创新创业生态。通过科技政策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介服务体系构建、创新平台提升、公共服务完善、自然生态改观等,营造全国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

构建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把握现代产业体系的本质内涵,着力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二是树立高标准的标杆。向一些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学习,努力构建具有创新能力高、竞争力强、投入产出效率高、环境友好等特征的产业体系。三是以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进产业的高端化,形成标志产业、主导产业、基础产业层次分明,梯次发展的产业系统。促进三次产业间融合互动,形成一批有国际影响的产业集群、产业技术联盟。四是培育形成一批国际化、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发挥其在引领行业发展、分配资源、组织专业化生产、行业技术创新和管理现代化等方面的作用。五是提高质量效益。通过研发生产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认可度高的产品,带动全省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六是构建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村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

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一是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主要是通过财政调控、金融调控、区域调控、产业调控等手段,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金融、互联网经济适度创新,不断壮大实体经济。二是不断完善政府职能和提高服务水平,提供更加优良的公共服务,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三是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构建良性互动的对外开放体系。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对河北来讲,一是借力“一带一路”建设机遇,以过剩产能合作、优势产业出口为重点,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走出去。二是根据我省经济特点,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积极引进技术、人才与先进设备等,利用国外高层次要素促进河北发展。三是加快完善沿海港口体系,积极发展临港产业,打造我省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构建形成内外交汇、要素聚集的沿海对外开放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