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路径”让老产业倍添新动能
河间工艺玻璃产业“横向拓展产品类型、纵向延伸产品功能”
工艺玻璃产业是河间市的“老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至今已有40余年的发展历程。面对市场变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潮,河间市以工业设计推动工艺玻璃产业转型升级,由分散加工到规模生产;由贴牌代工到拥有自主品牌,由手工操作到机械加工;由主攻国内市场拓展到国际市场,已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耐热玻璃生产基地,在市场竞争中展露出蓬勃活力
河间市工艺玻璃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在推进产品和生产流程设计创新上“做加法”,加快对产品的性能、外观、生产技艺的改造提升,让工艺玻璃制品更加优质适用、更符合审美要求、附加值和效益更高。同时,摸索出横向拓展产品类型、纵向延伸产品功能“两大路径”,从宽度和广度上打造产品延伸链条和市场影响力。
河间拥有悠久的工艺美术历史和雄厚的玻璃产业基础,发展初期,河间工艺玻璃制品产业赚的是盆满钵溢。但随着市场需求的转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分散加工、贴牌代工、原材料和产品单一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巨大瓶颈。
如何让产业焕发生机,成为河间决策者研究的主要课题。经过多方考察学习和深入探讨研究,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河间解决现实问题的治本之策和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围绕多元化市场需求,河间以设计开发产品类别为突破口。经过悉心培育,已从最初的工业仪器、工艺装饰品两个领域的十几个品种,逐步发展成涵盖工业仪器、工艺酒具、工艺茶具、工艺烟具、工艺饮料器皿、工艺日用品、工艺装饰品七大类上千种规格的产品体系,撑起了产业发展的半边天。
随着市场销量的稳固提升,创新求变的念头在河间工艺玻璃经营者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永华汇玻璃制品有限公司原本是一家只有十几人的手工小作坊,主要加工简单的玻璃配件。十几年来,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和人才的聚集,公司更加注重新产品的探索和研发,先后把玻璃与陶瓷、不锈钢、木制配件等有机结合,成功创建“北大史”玻璃茶具品牌,并与紫丁香、天喜、希乐、安铂尔等十几家大型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产品畅销全国。如今的河间工艺玻璃产业,已由单一采用玻璃原料,向玻璃与陶瓷、漆器、金属、竹木等材料跨界发展,并与信息化相融合,有效提高产品的实用性、艺术性和智能化程度。
为激发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河间市财政每年拿出3000万元工艺玻璃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用于扶持企业加大研发和设备更新投入。同时,出台《鼓励科技创新20条政策》《加强企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办法》,充分调动了企业引育人才、创新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外部创新环境和政策的影响下,当地企业也不断强化自主创新能力,玻璃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5.5%。
河北明尚德玻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踩着煤油炉的吹制玻璃作坊到如今引领中国最大耐热玻璃生产基地的龙头企业。公司曾两个多月时间砸进一年利润,耗费了20多吨玻璃管,研发出双层隔热玻璃杯,并一举打开海外市场,营业额从350多万元攀升至1.6亿元。总经理高天亮坦言:“公司的快速发展壮大,源于始终保持创新突破的锐气和永不停滞的转型步伐。”尝到了创新带来的甜头,如今,公司每年投入1500万元用于技术研发,组建了20余人的研发设计团队,还聘请国际知名玻璃艺术设计大师任总设计师,企业先后获得国家专利40余项,成为全国耐热玻璃吹制行业唯一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在激活内部细胞的同时,河间市还不断站上巨人的肩膀。先后有多家企业与中国工艺美协、清华美院、中央美院、中国美院等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并成为中国美院、中央美院教学实践基地。同时,多次邀请“圈内”知名专家到河间授课指导,产学研多位一体的合作模式逐步形成,设计创新的智力支撑日趋稳固。
工艺玻璃制造以手工操作为主,成熟的技术工人是制作出好产品的必要条件。不同于以往的“单打独斗”,从事工艺玻璃制造,多以师徒传承为主,往往需要几年的精心培养和多年的积淀。
着眼于此,河间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建立完善了技术工人培养机制,积累了丰富的传承经验,培养了一支群体大、水平高的制作艺人队伍。
为了更好地做好“传帮带”,河间大力弘扬“匠人精神”,在工艺玻璃行业开展“十大工匠”评选活动,激发手工艺人的创新能力和传承能力,为培育优秀工匠厚植成长沃土。
32岁的高明是首届“十大工匠”候选人,在别人眼里,他既是一名匠人,更是一名专家。在明亮玻璃制品公司工作的他,已在这个行业里摸爬滚打了12个年头。经过他的悉心呵护和耐心指导,已有100余名“学徒”成长为玻璃行业的栋梁。
如今,经过多年的积淀和发展,河间已经拥有近5万人的玻璃制作手工艺人,为工艺玻璃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