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近日,我省召开实施质量强省和标准化战略大会。提出以质量提升和标准引领为主攻方向,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社会质量型创新发展。
聚焦发展质量,河北如何以质取胜?如何以更少的资源消耗、更低的环境成本,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成果,形成质量型增长、内涵式发展新格局?
梳理我国东南沿海先进区域推进质量建设取得的经验,我们希望能从中获得借鉴参考。
1 从“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的跨越
6月25日,中国(深圳)国际钟表展落下帷幕。作为全球第三大钟表展,本届展会吸引了全球400多种钟表和智能可穿戴产品集中亮相。
深圳现有钟表企业1000多家,其产量占全球四成以上,同时拥有自主品牌170多个,涌现出飞亚达、依波、天王等一批国内知名品牌,代表了中国钟表产业最高水平。
“钟表行业是最能体现‘工匠精神’的行业。”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一位负责人认为,钟表产品不能光靠数量取胜,必须要有更高水准和更高附加值。
从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深圳钟表行业经历了一个从代工生产到自主设计研发、创建培育自主品牌的发展历程。而这个历程,一定程度上也是深圳自身发展的缩影。
以前,提起深圳,没有人不知晓“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深圳特区成立后的前30年,国内生产总值保持着年均20%以上的增速,成为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然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深圳同样遭遇困境,空间、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矛盾日益尖锐,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需要转变。
“深圳质量”发展战略就诞生于这一背景之下。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深圳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首次提出要实现从“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的跨越。
在深圳市看来,质量就是生产力、竞争力,也是迈向全球高端产业链价值链的通行证。
围绕质量建设,深圳采取了很多举措。其中,深圳从2014年起,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质量指数建设,通过建立定量的指标体系,客观反映地区质量总体水平,来指导该市的未来发展。
资料显示,“十二五”以来,深圳市的GDP、财政收入、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实现了3个翻番,同期资源能源消耗也实现了“低中再降”。
随着“深圳质量”的不断提升,其外溢效应彰显。广东省于2013年决定建设质量强省,提出到2020年,要建成一批拥有国际知名品牌的企业集团,产品、工程、服务质量保持国内领先,基本建成质量强省。
为加快“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补齐实体经济“大而不强”短板,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浙江省委、省政府也把实施标准强省、质量强省、品牌强省战略和打造“浙江制造”品牌作为重要突破口。
2 以国际先进标准为目标构建标准体系
今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一份技术规范,让深圳市的家具行业直呼“史上最严家具标准来了”。
这份名为《深圳市家具成品及原辅材料中有害物质限量》的技术规范中明确,从今年5月1日起,正式全面禁止溶剂型涂料和溶剂型胶粘剂在深圳地区使用,以减少VOC的排放。
业内人士认为,作为首个家具行业的地方性法规限定的强制性标准,这份标准的正式实施,对于深圳乃至全国的家具行业而言,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标准决定质量,只有高标准才会有高质量。”这句看似普通的话语,却彰显了标准与质量的内在逻辑。2014年1月,深圳市提出“打造深圳标准,铸就深圳品牌”。
在深圳市的发展理念中,深圳标准是“深圳质量”的量化与规范。深圳的质量建设应当以国际先进标准为目标,构建覆盖深圳发展各领域的多层次、高水平的深圳标准体系。
像华为这样的企业,已经尝到了重视标准建设的甜头。自2010年起,华为在国际标准化机构3GPP颁布的LTE/LTE-A核心标准中贡献了546件提案,占全球总数的近25%,位居业界第一。
华为在3GPP中有报告者8人,主席、副主席9人。就此,该企业有关负责人表示:“在2G、3G时代华为都是给别人交钱的,但是到了LTE时代,别人反过来要给我们交钱了!我们在一个标准组织的核心成员有这么多人,我们能够代表华为、代表中国在整个行业发声。”
重视标准的引领作用,深圳市着力在经济、社会、城市、生态、文化和政府服务等领域构建先进标准体系,推动标准、质量、品牌、信誉四位一体发展,全面构筑城市可持续发展新优势。
深圳标准体系的形成,体现了深圳的标准建设领域不断拓展、层次不断提升的发展过程。
7月1日起,国内首个反贿赂领域地方标准开始在深圳实施。该标准明确了建立和实施反贿赂管理体系的整个流程及相关要求,主要适用于商业组织,也可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提供参考。
深圳市还提出,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广东省地方标准的,可以根据本市实际,借鉴国际先进标准,制定引领性、创新性的深圳市地方标准;已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广东省地方标准的,可以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广东省地方标准的深圳市地方标准。
深圳市消委会联合有关企业制定的儿童智能手表地方技术标准,一步就站到了行业前端,因为国内在该类标准上尚属空白。
重视标准的引领作用,浙江也在大力实施“浙江制造”标准引领工程,着力构建“管理标准+产品标准”的“浙江制造”标准体系,引领企业做百年企业,制造优质产品,努力从国内合格走向国际优质。目前,已组织制定“浙江制造”产品标准45项,全部高于国家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广东质监系统检验检测机构整合改革则迈出重要步伐,正式挂牌成立广州检验检测认证集团,集标准、检测、认证与科研服务为一体,以改变技术机构散、弱、小等劣势,为广东制造提供坚强技术支撑。
3 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为质量建设探路
6月28日,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在杭州召开新闻发布会,首次对外披露了“售假账户操控人”“假货生产企业”两张大数据打假地图,并向外界公布了首批“百家售假企业黑名单”。
实际上,浙江省近年来正在推进“互联网+监管”“市场反溯”“双随机”“缺陷产品召回”“你点我查”“百姓买样团”等监督方式改革,努力把质量监管网络编织得更加严密。
专业人士认为,避免劣币驱逐良币,不仅需要更大力度的监管,也需要质量建设在法治轨道上再上一个新台阶。
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为质量建设探路,深圳市在这方面开了个好头。7月1日起,《深圳经济特区质量条例》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宏观层面质量管理的地方法规,深圳也由此成为了全国首个为质量立法的城市。
从2014年10月首次向社会征求意见,到今年4月27日由深圳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这部地方法规一直备受关注,甚至被称为“深圳质量”基本法。
2010年“深圳质量”提出以来,深圳在质量建设方面的探索,在这部地方法规中有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深圳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有关“深圳质量”的重点工作和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以法规的形式予以确定,通过立法为“深圳质量”保驾护航,对于深圳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走质量型增长、内涵式发展道路有重要意义。
业界人士看来,用质量建设助力区域发展,还需要创造一个全社会对高质量产品认可的文化氛围和环境。其中,一方面需要用严格的管理,打击那些漠视质量的行为。另一方面,需要拿出较长时间来进行社会文化诱导和培育,使消费者和产品、服务的提供者对质量的意识“根植于头脑里,融化在血液中”。
在业界人士的分析中,深圳正在向这样的方向努力。以该市开始实施的上述地方法规为例,就用专门章节提出了推进质量建设的一系列保障措施,具体包括:
建立质量大数据平台,归集经济、文化、社会、政府服务等方面质量信息,实现互联互通;完善以市长质量奖为重点的质量奖励制度,对在推动质量提升取得突出成效的组织、项目和个人给予奖励;建立信用信息披露和诚信档案制度,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引导和鼓励企业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承担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监管责任。
浙江的做法与深圳类似:鼓励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争创各级政府质量奖,引导企业加强信用建设,培养工匠精神,把浙江产品做到极致,让质量成为浙江制造的基因。
为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广东从2014年开始实施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强质量人才和质量文化建设,通过编写《首席质量官教程》等举措推动队伍建设,目前全省已有上千家企业设立了首席质量官。
专业人士还注意到,深圳的上述条例,指向的不仅是企业,也把政府部门纳入其中。其中提到,要创新质量统计方法,建立和完善质量指数,并纳入地方统计,定期发布质量统计报告。同时,要将质量建设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围,市区各单位未履行相关责任的,依法予以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