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网站!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焦点新闻

园区共建 推动产业协同向更高层次迈进

发布时间:2017-02-17 来源:河北经济日报

园区共建 推动产业协同向更高层次迈进

——打通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率先突破的“任督”二脉(上)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节点意义的重要一年。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2017年要实现近期目标,在现实急需、具备条件、取得共识的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协同发展的核心是产业协同,我省如何尽快培育新的发展优势,补齐发展短板,打通产业协同的“任督”二脉,记者进行了采访调查。

跨区域园区共建,是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开放共享的强大引擎。

2016年,我省从京津引进项目4100个、资金3825亿元,分别占全省的42%和51%。北汽福田等一批非首都功能的制造业疏解到河北落户,北京·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已有66家京企入驻。产业协同取得抢眼的“成绩单”,全省55个跨区域共建的产业园区功不可没,京津冀国家大数据综合实验区、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等一批重大项目,显示出旺盛的发展活力。

专家认为,下一步三地要通过园区共建,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向更高层次迈进,从过去一般化的产业对接,升级到共同解决区域产业发展难题,共同打造好产城融合示范区,拿出更大的勇气,面向更宽的领域,在更深的层面,打造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升级版。

北京市经信委主任张伯旭说:“首先是做好园区规划,才能从过去的一般化的产业对接过渡升级到共同解决区域产业发展难题,解决发展‘瓶颈’。北京将坚决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坚定走产业疏解与协同发展之路,加快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生产制造向产品创造转变,由链式集聚向生态集群转变,由自身发展向区域协同转变。”

省工信厅厅长龚晓峰说:“对接京津,不能是盲目抢项目,只有规划明晰了,对接才能有质量。我省严格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升级转移规划》,进一步明确各市功能定位,引导各市聚焦几项重点产业,围绕产业链分工合作,开展精准招商,避免产业同质化和无序竞争。借助京津智库优势,建设河北省工业发展智库,成立中国制造2025专家咨询委员会,共同梳理各地要素禀赋和产业定位,发挥比较优势,与京津有序对接。”

天津市工信委副主任谷云彪说:“三地要做好规划对接,发挥好引领的作用,围绕先进制造业、大数据、物联网等,构建产业园区,实现京津冀产业共融共建。同时要做好项目对接、载体对接、政策对接,避免同质竞争和资源浪费。”

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在建园之初,建立了“4∶4∶2”财税机制,即入驻企业产生的税收由北京海淀区、秦皇岛两地政府各得40%,另外20%共同设立产业发展基金,进一步培育新兴产业。这样的机制照顾了双方利益,也为园区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但总的看,真正破解跨区域共建园区普遍面临的GDP统计、税收上缴、利益共享等问题,还需要京津冀三地和国家有关部门作出制度性安排。”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张建国说。

张建国认为,京津冀三地首先应当尽快建立共建园区省市级政府协调机制,加强对共建园区产业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在合作理念、合作模式和推进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协调处理共建过程中的重大事项,使共建园区与其所在地开发区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格局。其次要共同探索跨区域合作共建园区的利益分享机制。三要共同构建高效运营机制。吸收有资本、有意愿、有实力的大型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参与合作共建园区,积极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管理运行机制和人才管理体系,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园区规划建设、管理运行、生产生活各个方面,拓展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范围。

龚晓峰说,省工信厅将加强与京津经(工)信部门的沟通联系,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定期协商交流产业协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通报产业转移和项目进展情况,根据需要开展专题会商。建立对口联系机制,厅相关处室按照责任分工直接对口联系13个地市,及时汇总整理企业诉求,从政府层面帮助协调解决,使企业在对接合作中有指导、有依靠、有问题解决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