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在经济形势复杂严峻、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我省工业经济呈现总体运行缓中趋稳、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融合力度持续加大的态势。我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力度实施“6643”工程,累计压减炼铁产能3391万吨、炼钢4106万吨、水泥6231万吨、煤炭2700万吨、平板玻璃3717万重量箱,其中水泥、平板玻璃提前两年完成压减任务。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23.7%和16%,比2010年提高6.5和6.2个百分点。
与取得的成绩同时存在的,是我省工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既有速度不快的问题,也有质量不高的问题,最根本的还是结构性问题。从速度看,去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4%,同比回落0.7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7个百分点;从质量看,“十二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基本呈连年下降态势,去年同比下降11%,较2014年降幅扩大4.3个百分点;从结构看,中低端产能产品严重过剩,为数不少的规上工业企业处于停产、减产状态。这种结构性矛盾不仅影响工业增速,而且造成价格疲软、利润下滑,去产能、调结构、促转型成为当前最紧迫、最关键的任务。
当前我省工业面临的增速、价格和效益下降问题,表面上是需求不足引起的,本质上是供给侧问题,低端供给过剩、高端供给不足,有效供给不能适应需求总量和结构变化。走出当前困境,必须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建设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坚持加减乘除并重,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着力去产能、补短板、促升级,加快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工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必须尽快在五个方面取得突破。
一是全力打好化解过剩产能歼灭战。去产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头戏,我省钢铁、煤炭、水泥、玻璃产能过剩,压减任务最重的是钢铁和煤炭两个行业。我们必须痛下决心,坚定不移化解过剩产能,确保率先取得突破。首先要研究政策、吃透政策,抓紧对接,积极争取国家支持,使我省更多的企业列入国家政策范围和扶持的对象。其次要摸清底数,确定哪些属于不达标或达标无望的产能,哪些要依法依规退出,哪些要引导主动退出,分类化解过剩产能。第三要抓住重点,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牛鼻子,运用市场、政策和法治的办法,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积极稳妥开展债务化解、资产处置、人员安置等工作,坚决停止对“僵尸企业”的财政补贴和各种形式保护,尽快实现市场出清。四要综合施策,通过兼并重组、转型转产、减量搬迁、国际产能合作转移等途径,大力度压减过剩产能。
二是全面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是我省的优势产业,也是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坚持创新驱动,通过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加快修复现有产业和企业发展动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围绕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方向,以改工艺、改装备、改产品、改管理为重点,着力推进钢铁精细化等13个专项和工业强基等4大工程,力争五年内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完成新一轮技术改造。
三是补齐新兴产业发展短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但总量小、比重低,是我省产业发展的一大短板,也是推进结构调整、培育新动能的关键所在。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技术、产品、业态创新,实施新兴产业增比进位工程,推动先进装备制造、大数据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速成长,到2020年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要围绕建设制造强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培育壮大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数控机床等高端装备制造,使装备制造业尽快成为第一大支柱产业。
四是以“两化”融合培育新动能。围绕生产过程、产品研发、企业管理、节能减排等重点环节,加快信息技术应用和集成,促进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营销网络化、管理现代化,力争年内培育两化融合重点企业100家,到2017年主要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9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75%。
五是积极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工业品价格不断下降,生产经营成本却持续攀升,这是企业经营困难的重要原因。据测算,去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成本近90元,利润率仅为4.9%;中小微企业普遍反映融资、税费、用工、物流等成本较高,占利润的比重高达三分之二以上。今年,国家将从降低交易、人工、物流、财务成本和税费负担、社会保险费、电力价格等方面,制定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总体方案。我们要按照国家要求,研究细化降成本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工业企业降本增效专项行动,全面实施涉企收费目录清单管理,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地区涉企收费的清理规范和专项督查,坚决禁止各种乱收费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