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网站!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摘编

中国电子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 打造转型升级试验区

发布时间:2016-01-04 来源:中国电子报

实施工业强省战略 打造转型升级试验区

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 邹平

2015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严峻形势和调结构转方式的急迫任务,全力做好稳定工业增长、调整产业结构、化解过剩产能、防治大气污染等各项工作,全省工业总体趋稳、稳中有进,呈现结构持续改善、两化深度融合、效益稳步提升的良好态势。

2015年主要工作

一是稳定增长初见成效。全省集中开展“入企帮扶活动”,力促经济企稳回升、增效升级。制定《河北省小微企业降费工作方案》,对小微企业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收费15项。预期全年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民营经济增加值2万亿元,同比增长7.5%。

二是创新驱动加速发力。支持企业培育工业品牌,74家企业列入省工业企业品牌培育试点企业名单,7家企业被工信部认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树立10家省级“质量标杆”。加快推进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产业发展,推动落实省部共建“固废资源利用与生态发展创新中心”。

三是结构调整持续深入。结构优化实现“两降两升”,重工业、六大高耗能行业分别占比75.2%和38.1%,同比分别下降2和2.8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23.5%,同比提高3.3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钢铁行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15.2%,同比提高2.8个百分点。

四是节能降耗步伐加快。深入推进“6643”工程,压减水泥产能620万吨、平板玻璃产能443万重量箱,提前完成“6643”压减产能任务;共改造燃煤工业锅炉4306台、13818.7蒸吨。在重点企业和耗能行业推进能效提升计划,1~11月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04%。

五是协同发展加紧布局。2015京津冀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促成150个项目签约,总投资达4500多亿元。落实《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规划》,曹妃甸千万吨炼油、北京现代第四工厂等一批重点项目、园区正在抓紧实施。

六是两化融合深度拓展。开展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和示范平台培育,深入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工作。加快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建设,5个试点城市(县、区)完成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2016年工作思路

2016年,河北省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为引领,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重点在“创新、转型、协调、绿色、开放”五个发展方面实现突破,全力打造国家工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初步确定,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左右,民营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7.5%左右,工业投资和技改投资继续保持10%以上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4.2%。

一、实施新兴产业增比进位工程,加快推进创新发展

一是加快新兴产业崛起步伐。推进新兴产业增比进位工程,在重点行业加快形成局部强势。先进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五大产业链,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京津冀大数据走廊。加快抗体、疫苗、基因工程蛋白及多肽药物等生物技术药物研发和产业化,推进医药与现代健康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做强光伏、风电、智能电网产业链,加快建设保邢新能源产业制造基地、张承新能源发电基地。建设京津冀新材料产业孵化和制造基地。大力推动合同能源、环保管理,培育壮大一批拥有自主技术、实力强的节能环保服务公司。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为牵引,促进现有生产企业扩能增效。

二是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力度。支持制造企业建立工业设计中心,开展工业设计创新示范,促进成果转化。推进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发展,加快张家口、廊坊等云服务基地建设,实施工业物联网应用示范、京津冀卫星导航区域应用示范等示范工程,促进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加强风险防范,完善再担保体系建设,全省融资性担保机构资本金规模达500亿元以上。

三是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全力破解发展难题,提振企业家信心。推进“双创”工作深入开展,培育壮大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创业孵化基地,落实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深入开展扶助小微企业专项行动。推动落实信贷风险补偿金,支持民营资本参与PPP项目建设和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二、以落实《中国制造2025》为重点,加快推进转型发展

一是全面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推进千项技改升级工程,全部规上企业广泛推行新一轮技术改造。在转型方向上,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引导社会资金等要素投向。在改造重点上,围绕改工艺、改装备、改产品和改管理,推进技术改造由设备更新为主向生产全过程改造转变。在升级路径上,把握智能制造、“互联网+”协同制造、服务型制造、绿色制造和品质制造五条路径,制定跟进、赶超的技术路线图和时间表。在动能转换上,着重实施制造业强基、产业链协同创新、智能制造、“互联网+”协同制造、绿色制造等十大工程。

二是深入实施“双千”工程。实施千项新产品开发工程、千项名牌培育工程。在装备制造、钢铁、石化等优势产业各打造一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30家省级及以上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指导开发千项工业新产品新技术,支持一批省级优秀工业新产品新技术产业化和再研发。树立省级质量标杆10家,培育省中小企业名牌产品200项。

三是加强示范基地建设。以培育国家创新中心为目标,以大数据、卫星导航、新能源、机器人等为重点,建设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快建设一批生态、科技、智慧园区、集群,大力推进国家和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和重点区域产业转移,力争全年新培育30家左右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三、促进两化融合、军民融合、产城融合,加快推进协调发展

一是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组织开展“互联网+”工业融合创新试点示范,引导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产品监测追溯、远程诊断维护、工业电子商务等新模式和新业态。积极推动优势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促进互联网环境下的新型能力培育。推广面向细分行业的两化融合、“互联网+”解决方案。

二是加快推进军民融合。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进一步扩大军工开放,大力推进“民参军”;推动军民资源开发共享和军民两用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坚持产业、项目、园区、企业、基地、技术成果、融资平台和人才“八个一批”发展思路,加快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新增军民融合企业100家,总数达到600家,总收入达到1800亿元。三是积极推进产城融合。围绕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实施产业集群示范和提升工程,辐射带动全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新增产业集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0个、营业收入百亿元以上产业集群3个。加强品牌培育,推出一批特色产业名县、名镇,认定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一批省中小企业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开展“互联网+创业创新”,认定省级创业辅导示范基地10家。

四、强化工业节能减排,加快推进绿色发展

一是坚定不移化解过剩产能。继续推进化解过剩产能工作,建立双控机制,严格实施减量置换,严格落实差别电价、水价和有偿排放,倒逼过剩产能有序退出。

二是强化节能减排倒逼作用。深入推进大宗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开展利用大宗固废制品替代建材产品、工业原料工作,推动大宗固废大规模、高值化利用。开展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废弃物示范工程建设,推动水泥工业绿色转型,建设面向京津的绿色建材基地。加强清洁生产试点园区建设,探索绿色工业园区试点建设经验。

五、深化京津冀产业合作,加快推进开放发展

一是深化京津冀产业合作。立足京津冀制造业布局调整和产业链条重构,建立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的产业发展新生态。在汽车、新能源装备、生物医药、大数据、智能终端和纺织等领域,加快组建一批协同创新产学研联盟,打造跨区域优势产业链。

二是深化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主导相结合、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创新机制与强化保障相结合,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支持钢铁、水泥、玻璃、光伏及动车组、风电设备、工程机械等装备制造企业开展国际合作,鼓励医药、轻工、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在中东欧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