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华社一条“中国钢城”绿色转身的记录视频引爆朋友圈,唐山市通过产业转型带动城市转型,褪去了“煤都”“钢城”的旧有印象,变得更加绿色生态,富有创新活力。唐山市是如何从资源依赖型城市向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转变的?7月16日,在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唐山市委副书记、市长丁绣峰,常务副市长付振波、副市长孙文仲介绍了相关情况。
唐山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自1878年兴办开滦煤矿以来,相继诞生了中国第一座机械化采煤矿井、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桶机制水泥等多项“中国第一”。作为百年工业城市,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是资源型城市创新转型的关键所在。为跳出传统工业城市资源枯竭、产业变迁、经济衰退的诅咒陷阱,唐山市以化解过剩产能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高新轻绿”经济新格局。2013年以来,唐山市累计压减炼钢产能4969万吨、炼铁产能2851万吨,分别占河北省的64.8%和39.5%。
在唐山,很多钢铁企业有资金实力、有转型愿望,难点就是怎么转、转向何处。为此,唐山市在钢铁、水泥等传统企业中开展“引进一个专家团队、建立一个研发机构、选投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一个培训计划”的“四个一”行动,加快产业迭代升级、动能接续转换。2018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7%,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20%。唐山市聚焦做大做专新兴产业,每年滚动实施100个新兴产业项目,推动智能轨道交通、机器人、电子智能制造等五大新兴产业倍增突破。到“十三五”末,唐山的新兴产业力争保持20%以上的增速,到2025年,新兴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25%和37%以上。
唐山市已经成为京津冀最大的高铁装备和特种机器人产业基地,中车唐车生产的“复兴号”动车组成为新时代“大国重器”。
另外,唐山拥有毗邻京津、沿海有港双重优势。该市构建“京津孵化、唐山产业化”协同创新模式,打造京津冀地区重要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2018年,全市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423家、总数达到6654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32家、超过近5年增量总和。唐山港是环渤海地区唯一不需开挖航道和港池的天然钻石级港址,也是国内4个可以停靠40万吨巨轮的港口之一,已经与90个国家和地区的190个港口通航,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交汇点。2018年唐山港完成货物吞吐量6.37亿吨,位居全国港口第3位、全球第4位,已经成为世界级物流大港。唐山市将坚持以港产联动加速释放沿海有港潜能,推动唐山港由传统集疏大港向综合贸易大港转型,加快打造面向东北亚开放的桥头堡。
经过过不断的发展,唐山市先后荣获全国首个联合国“人居荣誉奖”、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荣誉。